成功路上,誰才是真正的朋友?
來自專欄讀《通鑒》記 ? 三國部分25 人贊了文章
漢諸葛亮聞曹休敗,魏兵東下,關中虛弱,欲出兵擊魏,群臣多以為疑。亮上言於漢主曰:先帝深慮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
《資治通鑒?卷七十一?魏紀三》
魏太和二年,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諸葛亮準備再次北伐。
這次北伐,招致了蜀漢群臣的反對,理由是太頻繁了。這一年的三月,因為馬謖失街亭,大軍才退回漢中。現在轉眼不到九個月,又要北伐,實在是有些急切倉促。 在出征之前,諸葛亮向劉禪上表,對一些質疑進行了解釋和反駁。這篇表文,便是後世所稱的《後出師表》。文章一開始,諸葛亮首先回顧了劉備對他的託付:討賊。 這個賊,當然就是曹魏。諸葛亮重申了討賊的必要性,以及這些年來自己所做的準備。並且強調:如今曹魏在東線與吳國交戰,剛剛遭遇大敗,這正是我們從西線出兵的好時機。(關於魏國在東線與東吳作戰的內容,在番外部分有介紹。) 文章的第二個部分,主要用來回答質疑。許多人一直以來質疑北伐的意義,因此諸葛亮在這裡一併做了解釋。 有些人認為蜀漢可以學劉邦,在蜀中等待時機出兵。但諸葛亮認為不可能:一來蜀漢君臣的整體素質不如西漢開國君臣;二來坐等機會很有可能會養虎為患,讓魏國愈發強大。這篇文章一共分三個部分。考慮到很多筒子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們在這裡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有些人認為上次北伐失利,諸葛亮置蜀軍精銳及自己於危險之中,十分不妥。但諸葛亮舉曹操為例,說打仗哪有不危險的,這不是理由。
有些人認為反覆北伐無益,諸葛亮又舉曹操為例,說就是因為打不下來所以才要反覆的打。 還有些人認為應該休養生息,但諸葛亮說:這幾年來,先後有七十多位將領去世,他們都是先帝轉戰天下所留下的精銳。如果我們再以修生養息的理由等下去,那麼怕就不是我們在休養,而是曹魏在修養了。 到文章的最後一部分,諸葛亮又簡單回顧了一下蜀漢自赤壁之戰以來的勝敗情形。 當年,曹操以為天下已定,可誰料赤壁的一把火,又將他燒回了北方。其後,先帝東聯孫權,西定巴蜀,怎知孫權反目,最終曹丕稱帝。凡事種種,未來如何誰又能逆料呢?而我自己能做的,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將來結果如何,這就不是我能預料的了。
這篇表文,感情色彩與《前出師表》有著根本不同。它不像《前表》那樣滿懷深情的沉鬱,而是更為憤懣,彷彿胸中有股不平之氣不吐不快。而且,內容主要也是在對他人的質疑進行反駁。字裡行間,我們看到的,似乎是一個焦躁的諸葛亮。諸葛亮為何會如此不安? 表文中其實已經有所解釋了:時 間 。
表文的原話是這麼說的:
「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皆數十年之內,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一年多的時間裡,蜀國軍力的損失竟如此慘重。而且,這些損失並沒有發生在和曹魏的戰爭中,而只是敗給了時間。
因此諸葛亮才會說,這些人都是先帝數十年之間所糾合的四方精銳,而非益州一州所有,如果再等下去,損失只會更大。 時間,不是站在他這一邊的。要想更深刻的理解諸葛亮的焦慮,我們就不妨先歪一下樓,來聊聊「複利」這回事。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複利是人類的第八大奇蹟。你就算平日里對這個話題不甚關心,大致也都知道:複利,無非就是利滾利。你把一筆錢存到銀行之後,到了明年,利息也能開始產生利息。 但是,道理如果僅僅如此簡單,也就沒有讓愛因斯坦看中的意義了。 複利的真正威力,其實大部分的人並不了解。在投資領域,巴菲特向世人做了很好的展示,但是,那也不是複利的全部。畢竟像巴菲特一樣的天縱奇才,人類歷史上目前也就這麼一個。而且,伯克希爾的股票,也已經不是大部分人能買得起的了。 複利的真正威力,應當說的是人生意義上的複利。 什麼叫人生意義上的複利?就是你應該盡量去做那些能產生收益的事——尤其是那種收益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的事。 / 為什麼說教育是最好的投資?就是因為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教育能真正讓人的成長出現複利。當你的成長可以累積時,時間就站在了你的這一邊,你也就擁有了複利。 / 你小時候可能被家長揍過,然後你哭著嚷著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報仇雪恨!因為你知道,總有一天你會長大,變得更為強壯;而揍你的家長,會逐漸老去。時間。是站在你這一邊的。 / 工作以後,你對公司的前台小妹和保潔阿姨雖然客客氣氣,但心裡並不見得有多少尊重。
儘管你知道你的收入並沒有比她們高多少,你的工作強度和壓力也遠超她們,但是你更清楚:你有升職加薪的空間,而她們沒有。
你只要認真努力的工作,時間,就是站在你這一邊的。 / 又或者,你還可以看看體制內那些新進的小夥子。他們有的每天無所事事,上班就是上網睡覺打遊戲;而有的則加班出差寫材料,總是累的跟狗一樣。 他們的幸福指數完全不同,但你作為旁觀者,很清楚的就能對他們的未來做出判斷:後者的付出可以換來晉陞,而前者則只會在日復一日的消磨中緩慢墮落。隨著時間不斷推移,他們之間的差距將越來越大。時間,是站在後者這一邊的。 // 又比如,四十多年前,中日剛剛恢復邦交正常化的時候,對於領土爭議,我們採取了擱置爭議的原則。這是因為當時日本如日中天,而我們才剛剛從那啥的陰影中走出來,國力弱小,根本爭不過日本。但如今,兩國的強弱對比已經完全逆轉,差距甚至在越拉越大。雖然很多問題尚未真正解決,但可以預料的是,我國對霓虹的優勢將越來越大。那時,我們將會有更多的籌碼——這也是時間的力量。
// 又或者:加入WTO十六年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這種時候,如果你是站在美國決策層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那麼,時間究竟是站在誰的一邊呢? 川普想的可能是,我現在不制裁,等到二十年以後還能制裁得了嗎? 追求卓越,講的從來就不是一朝一夕暴得大名,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深耕細作,讓時間站到自己這邊來。這時候,你也就知道對一份好工作應該如何定義了:好的工作,不應該只是一種簡單的重複。這樣的工作除了能掙個薪水外——無論這份薪水有多高,毫無意義。你應該找的,是這樣一份offer:它在工作的收穫之外,還能在你的人生中形成累積。 快遞員收入不菲,但是這種工作並不能產生累積的意義,送一份和一萬份的差別,可以忽略不計。但快遞站的老闆則不同,這個站點是覆蓋了一個小區還是一萬個小區,這是有本質區別的。每天能多送一個包裹的快遞員,我們可以誇之以勤奮;但是能讓配送站每個月多覆蓋一個小區的老闆,那就是實打實的奔走在成功的康庄大道上了。 同樣的,你發了五千塊的獎金,是準備去大吃一頓,還是去報個什麼培訓課程呢?當然,不管是吃還是培訓,都不會立即給你變現。但是,你應該知道,選擇了學習,其實就是想要讓時間站到自己的這一邊來。 十年前,在下的公司給某個團隊發了一筆高額的年終獎。A同事於是跟女朋友去了一趟大溪地,在空間里狂轟濫炸的秀了一個月;而B同事則一咬牙,又湊了點錢,在魔都攢了個首付,從此吃糠咽菜。十年之後,笑人的A和被笑的B,局面早已逆轉。B雖然選了一條更難的路,但他卻讓時間站在了自己的這一邊。
做好自己的事,然後,把成功交給時間。 什麼樣的工作是好工作?只要能讓你成長,就都是好工作。什麼時候該辭職?當你沒有辦法再從這份工作中得到任何成長,也就到了說再見的時候。
- 這時候再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的焦慮,或許你就會覺得容易理解了: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 壹
今天的番外會有點長,因為正文有些內容需要在這裡著重補充介紹一下。
魏太和二年,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諸葛亮準備再次北伐。這是諸葛亮五次北伐的第二次,也可能是規模最小的一次。而且,不太成功。 我們來梳理一下前因後果: 這一年的三月,因為馬謖失街亭,諸葛亮退回了漢中。之前攻下的安定、天水、南安三郡,也重新回到魏國的版圖。之前的大好形勢,最終沒有轉化為任何戰果。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收穫的話,也就是諸葛亮在撤退時,順便遷走了一千多戶的百姓。 此戰後,諸葛亮上表自劾。劉禪降旨:貶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之後,諸葛亮繼續待在漢中,等待時機。 而魏國那邊,也沒有什麼追擊諸葛亮的心思。當然,他們此刻也還沒有總結出歷史的經驗:諸葛亮是不能追的(整個北伐的過程中,魏國曾經兩次派人追擊諸葛亮,結果都以主將身死而告終)。魏國此時的心思,正集中在東方。 自從曹丕死後,東線無戰事。但靜極思動,曹魏這邊沒什麼動靜,孫權在那邊廂卻想搞出點事情來,以報當年曹丕的三次南征之仇——雖然曹丕當時都是敗退而歸,但孫權總覺得,要給北方人some colour to see see。 不過,吳國也不是想真刀真槍的干,只是想騙騙魏國人。最終,他們盯上了魏國在東線的最高指揮官:大司馬揚州牧曹休。 孫權一開始的打算,是讓鄱陽太守周魴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最好是吳國地界上的土著首領,而且在中原還有一定的名聲。如此,就可以讓他假裝受不了吳國的暴政,準備歸化中原,向曹休詐降。這樣,便可以把曹休騙過來,揍上一頓。 周魴聽完之後,說:土著首領倒是有,但名聲不大,中原人都沒聽說過。這種事,還不如我去呢。 孫權同意了周魴的計劃。而周魴一番鼓動之下,居然也真的讓曹休相信了他的詐降。 周魴說要以鄱陽郡降魏,曹休於是帶人來取。同時,曹休還像曹叡做了報告。曹叡相信了周魴的詐降,但並沒有因此而大意,只坐等前線的好消息,而是又派了兩路人馬,協調策應接下來的接收。 但結果卻沒策應到。 雖然當時就有很多人覺得這其中隱隱會有陰謀,也有人上書曹叡提出更為穩妥的方案,但無奈曹休走得太快了,策應部隊還沒到呢,他就中了埋伏:等著他的不是周魴,而是陸遜。 此戰曹休大敗,差點還把自己折在了戰場上——這是這一年八月份的事。——————
十一月,消息終於傳到了漢中,諸葛亮決定出兵。 不同於第一次的繞道隴西,諸葛亮這次走的是陳倉故道。但他並沒有韓信當年的好運氣,被擋在了陳倉城外。 上一次北伐失敗後,魏大將軍曹真收復了三郡,並認為諸葛亮下次北伐時一定會走陳倉故道,因此在臨走前命將軍郝昭留下,修築陳倉城。果然,這次諸葛亮就真來了。 諸葛亮先禮後兵,派人去勸降郝昭,但沒成功。然後便開始攻城,但效果卻更不好:他帶了數萬人,可面對著區區一千多人把守的陳倉城,就是攻不下。 圍攻二十多天以後,蜀軍糧盡退兵。 諸葛亮的這次出兵,虎頭蛇尾,看起來就像是水平發揮嚴重失常的一次出征。但是,綜合各種史料,我們卻可以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上一篇我們在介紹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說過他當時可以稱得上是兵精糧足,準備充分的。而這一次則不同,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蜀軍退兵的原因是糧盡,而且,僅僅才攻城二十多天。 也就是說,蜀軍只帶了很少的糧。 這裡就產生了一個疑問:諸葛亮難道就是想帶著這麼點糧食去北伐中原?結果連陳倉故道都沒出去就回來了? 必然不是。 從以上的史實來看,諸葛亮這次軍事行動的目標,應該就是陳倉城。他應當是想借著魏國主力東下的機會,拔掉這顆北伐路上的釘子,因此才沒有帶太多的糧食。 到了陳倉後,他先勸降,勸降不成才攻城。受阻以後,又及時撤兵。既然打不下來,那就不打了。後事的發展,一如張郃所料。張郃其實也清楚,諸葛亮就是奔著陳倉去的。魏國同樣有人看清了諸葛亮的這種意圖。
蜀軍出陳倉後,魏明帝曹叡急召張郃,問以應對之策。曹叡是這麼說的:如果你晚點去,會不會諸葛亮已經奪下陳倉了呢? 其中的催促之意溢於言表。 但張郃反倒不急不忙。他算了一下,說:我到的時候,諸葛亮應該已經退回去了。
- 貳
正文中提到的《後出師表》,後世一直有懷疑,認為是偽造的。
證據有以下幾點: 首先 ,這篇表文在陳壽所編的《諸葛亮集》中未見,而是出自於東吳人張儼的書中。 第二 ,文中有史實錯誤。《後出師表》說趙雲已死,但《三國志》中記載,趙雲其時尚健在,一年後方才去世。 第三 ,文風不同。只要稍微對比一下前後出師表,就會發現兩者的寫作風格完全不同。 在下自己,也傾向於認為這篇文章偽造的可能性大。因為回溯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其實只是一場很小規模的戰役,無非就是諸葛亮趁著魏軍主力在東方,想趁機拔掉駐紮在陳倉的郝昭。在出兵以後,發現事與願違,很快也就撤走了。
這麼一場小規模的戰役,諸葛亮是否值得滿懷憤懣地上這麼一封鄭重其事的表文? 而且,在表文中絲毫看不出內容與實際作戰的相關性。《後出師表》解釋的,是諸葛亮為何反覆北伐,而對攻打陳倉一事沒有絲毫的著墨。 更何況,此次是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怎麼就夠稱得上「反覆」了呢?- 叄
魏國此次在東方的大敗損失慘重。據吳國方面的史書記載,「斬獲萬餘,牛馬騾驢車乘萬兩,軍資器械略盡」。
要注意,這次戰爭還不是敵人主動進攻挑起的,而是曹休輕信吳國人的謠言而出兵,被打了個埋伏——要不是賈逵在後方的援軍,可能還會敗得更慘。 曹休因此羞愧難當,上書請罪。但曹叡的處理方法卻很特別:「帝以宗室不問」,因為你是曹姓長輩,所以我就不追究你了。 曹叡為什麼要這麼處理呢? 站在他的立場上,對於這次的失敗,肯定是大為光火的。而且這次失敗,完全就是因為曹休輕信了周魴的詐降。按照誰主張誰負責的原則,由曹休來背這個鍋,一點都不虧。 但曹叡卻沒有辦法處理曹休。 曹休是託孤大臣,又是曹叡的叔父輩,且任職大司馬,幾乎是百官之首。把這樣一個人交到一個剛做皇帝幾年的年輕人手上,真的是沒有辦法懲罰的。 你甚至都可以想見,如果曹叡下令懲處曹休,那麼一定會有無數的宗室及朝廷大臣出來勸阻。到時候,曹叡迫於壓力,也只能收回成命,結果就是好處讓別人給佔了,惡人讓自己給做了。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勸阻曹叡呢?你可以想一想,這種人情,不做白不做。勸得住曹叡了,那麼你曹休是我救下的;勸不住了,也那是皇帝狠心,你們曹休家還是得領我的情,我可儘力了。 想通了這其中的勾心鬥角,你就能明白曹叡的處理有多麼的巧妙了。 「帝以宗室不問」,是因為你姓曹,所以我才不追究你的,但這並不是說你沒犯錯,又或者說我會原諒你,都不是。僅僅只是因為你姓曹,所以我寬恕了你。 曹叡的這種處置方式,給了曹休一記暴擊。 你要是曹休,當你知道皇帝是這麼個處置法的時候,你會是什麼心情呢? 感激?肯定不是。慶幸?也不會有。 你只會感到羞愧。 自己從軍多年,終於位極人臣了,然而卻因為這麼一場仗,失敗了不說,還被皇帝以宗室的理由寬恕了,別人會怎麼看? 別人就算不說,自己的內心就不會覺得丟人嗎? 而且你能怪皇帝嗎?不能,因為人家又沒怪你。可他是真的沒有怪嗎?很明顯也不是,他就是在噁心人了。 而且我也真的被他噁心到了! 「休慚憤,疽發於背,庚子,卒。」- Review -
火燒街亭:丞相的第一次北伐
書生亮劍:成功的套路,總是相似曹丕之死:光鮮之下,一場失敗的人生-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