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慢慢談-4

中醫慢慢談-4

4 人贊了文章

本想繼續寫葛根湯,但想想還是要對經方的整體大概說一下

首寫,經方是治什麼的呢?

傷寒序文裡面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張仲景寫這本書是因為有這個病。這是什麼病的呢,死亡率極高的傳染性瘟疫。提到瘟疫,一般普通的看法認為是歸屬後代醫家所偏重的溫病,如濕溫、風溫之類云云。但看張機原序所言,傷寒全篇分明是為瘟疫所設。

北京仝小林教授提出,張機的傷寒是這樣一種病,早期發熱,惡寒或惡風,可以伴有出汗,嚴重的關節疼痛,肌肉緊張,咽干;晚期有黃疸、泌尿系統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恢復期有口渴、低熱、納差等。還可能有胸腔積液、心肌炎、腸梗阻等併發症。據考據,這種疾病很可能對應現代醫學中的流行性出血熱,死亡率高達20%~90%。

這應該是十分切合實際的,這上面的分類基本涵蓋了傷寒本身描述的病理過程。毒性強烈的瘟疫致人死亡,不是說腦門上貼個「瘟疫感染」就當機死掉了。西醫的研究是流行性出血熱的低壓期。比如歷史上在東西方均殺人無數的鼠疫,便是這種死法。非洲的那個什麼挨搏拉也是如此死法。

平心而論,只要搶救及時得當,單純的流行性低血壓現代醫學治療救命的成功率是相當高的,據說有97~99%。

中醫尷尬中

幸好世上不是所有的病都會馬上死,不是所有的病都在往流行性出血熱的終途上狂奔

1.西醫治病著重致病原,強調疫苗或抗生素。一難在耐藥性,二難在製藥的成本高、成功率不穩定、難度大和針對範圍窄。

2針對致病原就忽略了另一面,人體本身的抗病機制。

關於西醫治病強調致病微生物的思路,我非常喜歡和佩服的陳蘇生先生有這樣一段思辨:

我們仍拿傷寒作例,同樣感染到傷寒桿菌的人,為什麼有的人一起病就神志不清,七八天就嗚呼哀哉,為什麼有些人綿綿潮熱,一拖就四五個星期弄得皮包骨頭,弱不禁風,為什麼有些人一會兒重了,一會兒又低落下去,為什麼有些人罹患了傷寒,僅僅有些倦意,或僅僅有些拉肚子,他們盡可以自己來看門診,為什麼有些人很容易出現譫語昏迷,有些人卻始終神志不亂,為什麼有些人很容易出現腸出血,有些人雖用下藥,也沒有關係,同樣一種病原體,然而可以造成種種不同的結局,為什麼有時急性病會變成慢性病,為什麼同一疾病過程中,有惡化和再發的現象,除了各人體質不同內在環境不同,又有什麼理由能答覆呢?

過去單獨承認微生物對人的危害,是刺激直接作用於細胞群再由局部擴展到全身,因此誤解微生物和毒素是全部病理過程中的唯一因素。沒有特殊因素就沒有特殊傳染病的發展,這種機械的觀念現在已經開始動搖了。當然傳染病的發生,少不了微生物的存在,但疾病發生後,有時微生物今能起到強化興奮的作用,此時即使沒有微生物,這種病理髮展,照樣能夠繼續進行,如進行神經性刺激,即使沒有破傷風桿菌也能產生破傷風癥狀,百日咳早期能培養到百日咳桿菌,但後期呼吸道黏膜已經不存在百日咳桿菌了,而陣發性頓咳卻仍然持續存在,認為微生物決定了疾病,微生物不存在疾病就不存在,那是錯誤的。實驗也證明,正常中性白血球每隻只能吞噬一兩個細菌,如果有抗體的參加,一個中性白血球,能夠吞噬數十個細菌,所謂抗體就是一系列反應產生出來的,在治病因素非常弱的時候,身體反應力強的時候,人體僅僅出現防禦反應,而不發生疾病。這些理論,這些實踐,證明疾病不是孤立的,不是完全受病菌微生物控制的,在許多疾病過程中,人的本體是起到主要作用的。

中醫的特點,按柯琴的話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種,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只在六經上求根本,不在諸病名目上求枝葉。

當然它不是直接說生化過程如何如何,這是不可能的,而是通過方劑與主症的對應關係來反映。

當然中醫黑若要抬扛,也可以抬,比如百草枯中毒怎麼辨症分型,結核病呢,鉈中毒呢,硫酸燒穿食道呢,艾滋呢,高壓氣槍穿崩大腸呢。

中醫不是毒理學,內服藥也處理不了嚴重的化學、輻射、開放性損傷。對某些特別的致病原中醫也確實不行。

中醫的辨症或辨證論治,強調的是一般的抗病規律。

待續:

附:入門正則始正,入門不正則始不正 (始:始終)

吳鞠通:近人有四大明醫之論,謂張仲景、李東垣、朱丹溪、劉河間也。夫李氏、朱氏、劉氏,雖各有所長,豈能望張仲景之項背哉?天資、學問、人品,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深於學者自知之,烏能與俗士辨?……余年三十歲時,汪瑟庵先生謂余曰:醫非神聖不能。余始聆之而驚且疑也,以為醫何如是之難哉?醫道何如是之深哉?茲經歷四十年矣,時時體念,時時追思,愈知醫之難且深也。……及其讀書之時,得少便足,偏好偏惡,謬於一家之言,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愛讀簡便之書,畏歷艱辛之境。至於臨症之際,自是而孟浪者害事.自餒而畏蒽者亦害事。有所偏則不得其正。

推薦閱讀:

TAG:中醫 | 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