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伊琍、姚晨主演的《找到你》談:培訓中的故事線與情感線
這個國慶假期既沒有旅行,也沒有寫文章,可以說是懶了,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對假期的另外一種詮釋,或許我眼中最好的旅行就是:找一個愜意的酒店,睡到自然醒,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發發獃,然後一家人吃吃喝喝,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散散步,或者在海邊的沙灘椅上吹著海風,喝一杯加冰的鮮榨果汁,留白一下。
不愛電影的培訓師,一定不是好廚子,
在假期的尾巴看了幾部電影,今天,就說說姚晨和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
其實看這部影片我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影片介紹這是一部以職場媽媽為素材的煽情劇。但是看了影評還不錯,又有姚晨、馬伊琍加持,本著換位思考及學習的精神觀看了影片。
電影的開始很電影。
電影的序幕,是姚晨扮演的律師李捷在隧道中狂奔的特寫鏡頭,然後在垃圾中拚命找東西,被我一下就猜到是自己的兒子弄丟了。從培訓的角度去看,這是運用了ARCS動機模型的設計原理,用「故事引導」中的「背景陳述」作為序幕的方式製造懸疑,從而實現將觀眾拉入屏幕的目的。
於是所有的觀眾都會自動化地產生疑問:
李捷的兒子怎麼弄丟的?
兒子丟了為什麼不去報警?
爸爸去哪裡了?
保姆是嫌疑犯?
如何找到的?
其實這種懸疑開場的設計,是電影導演屢試不爽的伎倆,同樣在培訓中也可以加以運用。
只是《找到你》在故事情節的設計上,這個包袱抖得其實沒有那麼好,因為在《找到你》的名字中,或許已經預見了答案:父母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把孩子找到了。
而這種「被預見」的效果,是很多初級培訓師在設計故事的時候經常出現的錯誤。
其實在培訓與演講中,故事引導是一種百搭的教學事件,很多知識點都可以用故事引出來。當然,這裡的故事引導並非是說培訓是講授一個《阿凡提》的故事,又或者是歷史故事,而是用故事的方式,闡述工作或生活中一些有意義的體驗。
雖然故事引導有百搭的效果,但並不是所有的培訓師都能很好地駕馭「故事引導」這一培訓利器。在使用故事引導過程中另外一個常見的錯誤就是:故事太大,結論太小。例如有的培訓師講故事用了10分鐘,帶出的知識點用了1分鐘,甚至是故事與所講授的知識點都沒有什麼關係,故事只是刺激一下學員的注意力,這是對故事教學法中的一個誤解理解與應用。
在實際的培訓中,一方面培訓師可以用故事的方式再現「工作中的挑戰」,然後將問題拋給學員,接著用「引導技術」,以剝絲抽繭的方式,帶領學員一步步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實現知識遷移的過程,這才是故事引導真正的魅力所在。
所以,一個好的故事引導其實包括了四個要素:真實的場景 + 故事化的呈現+ 引導技術+ 解決問題的乾貨。如果一個課程能夠做到上述的四點,那麼培訓或演講一定會很棒。
從這個角度看,好的培訓就如好的電影,演繹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給出問題,不斷地給出答案的過程,讓學員|觀眾沉浸在對未知的渴望中,產生思考、留下記憶。
這才是真正互動型課程的精髓。
高質量的互動,有時候並不一定要依靠各種遊戲、比賽、獎品吸引學員,而是用QA的好奇模式,帶領學員進行深度思考。
相比《找到你》,周潤發與郭富城主演的《無雙》要好很多,在電影快結尾的時候,我們還在討論「畫家」到底是誰?「
畫家」還活著嗎?等等一系列的疑問,觀眾也一直跟著電影的主線進行思考。
當然懸疑設計莫過於
經典之作
《盜夢空間》,還有《西部世界》的燒腦神劇,以至於沒辦法看懂。如果你想設計由淺入深的教學引導,這些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是培訓者很好的學習素材及課程設計的靈感所在。
嗯,不愛看電影的培訓師,一定不是一個好廚子。
如果您對這個主題感興趣,可以參加我們11月在北京、上海的
《視覺化TTT》
公開課程,南哥將帶領您詳細地學習
故事設計的基本模型及基於故事、案例的引導技術(點擊藍色文字即可閱讀課程大綱)。
看完整部電影,總的評論是所有的故事都在情理之中,懸疑之外。很多劇情都能預見到,例如:從保姆孫芳為了賺錢去了夜總會,可以推測到她為了錢可以拐賣孩子;從孫芳的種種善良行為可以推測出,她不會真的傷害孩子........
所以《找到你》的成功要素並不是「劇本的故事設計」,劇本的「可預見性與情理之中」在本質上也降低了電影的質感與檔次。雖然姚晨與馬伊琍很好地詮釋了不同階層職場媽媽的困境,但是從電影劇本的設計,故事設計的角度去看,卻不足以成為一部經典的電影。
而實際上,培訓也是如此,再好的催眠、再感動的體驗,如果沒有優秀的劇本設計(培訓內容),最終也只不過是一場形式的盛宴,不管是沙盤模擬,還是遊戲化,不管你是利用了高科技的ARVRMR,還是AI,沒有高質感的內容,最終都是培訓中的「水貨」。
那麼《找到你》是如何成功地利用「淚點」拿到了貓眼影評9.0的評分呢?馬伊琍與姚晨又用什麼打動了職場媽媽們呢?我們再換另外一個角度感受一下這部作品。
其實《找到你》的成功之處在於捕捉到了職場媽媽的真實處境:做全職媽媽太難,做職場媽媽也不容易。如果,培訓能夠準確地捕捉到業務的痛點,那麼基本上培訓項目就成功了一半。
全職媽媽的痛
:全職媽媽固然可以照顧好自己的娃,但是卻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在影片中甚至是最終連「選擇」的自由都沒有,甚至在法庭辯護上,因為四年沒有工作,連孩子的撫養權都會輸掉,這是所有全職媽媽心中永遠的痛。如果遇到了一位好的老公還好;如果遇到了渣男,自己的青春、職業甚至是孩子,將全部丟失,這種「凈身出戶」對全職媽媽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職場媽媽會如馬伊琍在《我的前半生》中遇到靳東那麼幸運。
職場媽媽的難
:而姚晨扮演的李捷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揭示了職場女性的不易:白天加班不說,晚上還有各種社交與陪酒、被摸大腿,孩子要交給保姆照顧。正如影片中的一句經典的台詞:「在孩子的眼中,真的不能很好地區分誰是保姆,誰是媽媽」。職場媽媽要做好工作、照顧好孩子、經營好家庭真心不易。或許,成為職業培訓師是職場媽媽們一個不錯選擇,一年講授50天左右的課,足以養家,而剩下的時間照顧好家庭,做一下學問的研究挺好的。
《找到你》的成功,或許是因為把不同階層媽媽的遭遇影射在電影中三個媽媽的身上:媽寶男的出軌、家暴的老公及全職媽媽的無助,這很現實。或許很多時候,職場媽媽們都有孫芳一樣的感受:「有時候我真想放手,可是就是放不了這個手」。
其實這個放手有很多層含義:在電影中,孫芳放不了手的是孩子的命,李捷放不了手的是孩子的撫養權以及職場女性的尊嚴。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職場媽媽們放不了手的是一份養家的收入、一份已經破碎的感情、一份父母的擔憂和一份對美滿生活內心的渴望。
這個時代,職場媽媽承載了太多太多的不易,這或許是這部影片最重要的思想。但是,遺憾的是影片並沒有給出解決之道,當然這也不是電影應該承載的責任。作為一名職業培訓師,有以下幾個不成熟的看法與倡導,分享給大家:
別再過渡倡導加班
文化了:
在組織發展層面,別再設計所謂的干三個人的活拿兩個人的工資的薪酬制度了。從長期的角度來講,這種過度的加班文化是多輸的結果,最典型的一個現象是:你上班了孩子上學了,你下班了孩子睡了,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家庭的模式,而加班文化是這種模式背後最大的推手。
夫妻雙方深度學習相處之道
:在中國一線城市,離婚率直線攀升,其背後根本的原因在於小夫妻們的情感閾值太低,很容易吵架,很容易將很小的事情演變成三觀的衝突。其實多數的三觀衝突是由於溝通不當引起的,除此之外,也缺乏經營情感的意識,夫妻雙方都需要有意識的為情感賬戶存款,而不是透支,所謂的存款就是有意識地為對方著想、有意識地為對方做一些事情、有意識地增加溝通的頻次與質量,當這個「有意識」達到「無意識」的狀態之後,那麼雙方的感情一定會很好。
沒結婚前的小夥伴一定要努力奮鬥
:沒有一定的財務能力,要經營好家庭就更加困難,或許」貧賤夫妻百事哀「就是這個道理。結了婚之後,或許你才真的明白什麼叫「在該奮鬥的年齡不該選擇安逸」這句話對於男性與女性的含義,正如姚晨在影片中說到:「努力的工作,是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
其實做職場媽媽不易,做培訓的職場媽媽更不易。長假結束了,儘快地進入工作狀態,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對於多數人或許是幸福生活的一種選擇。
最後,一部如此感性的電影其實不應該如此理性的評價,如果你也是職場媽媽,那麼帶上你們家的老公一塊去看一下吧,說不定有意外的收穫,南哥稍微建議一下:只看電影不做評價,一切盡在不言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