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里他是個「無能的人」,但在詩中卻如有神力
「一周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薦書目,是來自日本詩人中原中也的詩歌集《山羊之歌》。詩人在三十歲時早早去世,但短暫的一生傾注在詩歌上的精力與時間卻頗為可觀,在現實生活中他或許被指責為「無能」、平庸,但在詩歌里有他的另一副面貌。
此外,本周書單從社科、哲學、繪本等類別選擇了6本好書為大家推薦。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鑒。
本期主持
|新京報書評周刊編輯部主打
《山羊之歌》
作者:中原中也
譯者:吳菲
版本:雅眾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年6月
中原中也滿足讀者對天才詩人的大部分想像。年僅三十歲便早早去世,死前籍籍無名,死後漸漸受到關注,進而名聲大振,多篇詩作被選入日本教科書。其生前好友、日本著名文學評論家小林秀雄這樣評價他:(他)擁有高貴的詩心。在中也輕快的小詩、典雅的象徵詩、清純的童話詩中,這種「詩心」鮮明且動人。
1907年,中也出生於山口縣吉敷郡山口町,從初中就開始給當地報紙的和歌欄目投稿。他不務學業,成績總不合格,離開學校後也一直靠父母接濟,但他對待詩歌如同生命,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把詩當做了本職」。二十五歲時,他開始編輯自己的第一部詩集,便是這本《山羊之歌》。(張進)
文學
《七個被絞死的人》
作者:安德烈耶夫
譯者:靳戈 戴聰
版本: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8年9月
安德烈耶夫是俄國白銀時代的作家,曾被魯迅評價「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這本書是他的短篇小說集,其中收錄了《七個被絞死的人》《紅笑》《牆》《在地下室里》等11篇小說。雖然小說在技巧上以現代手法為主,糅合了荒誕、象徵、超現實等元素,但在俄國這片土地上,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以現實關懷作為沉重的核心,他們以詩意的筆觸描繪社會氛圍與民眾的苦難。安德烈耶夫同樣如此。
在《紅笑》中,我們彷彿能看到約瑟夫·海勒式的荒誕,一個軍人既不知道自己和誰戰鬥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被送上戰場,最後在友軍的誤傷中失去了雙腿,嘴中時不時地吐出一個頗具象徵意味的詞語「紅笑」。然而,海勒的黑色幽默是使人發笑的,安德烈耶夫的「紅笑」則讓人感到冷酷,讓人看到十九世紀俄國給個體帶去的不可消弭的創傷;而在《巴爾加莫特和加拉西卡》中,安德烈耶夫又飽含溫情,講述了巴爾加莫特邀請一個流浪的酒鬼到自己家吃飯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我們既能看到壓迫和傷害,也能感受到在俄國文學中普遍存在的那種敦厚善良的靈魂。(宮照華)
政治
《平常的惡》
作者:朱迪絲·N.施克萊
譯者:錢一棟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
所謂「平常的惡」(ordinary vices),簡言之就是每個人可能都不會覺得的陌生的弱點或缺陷,比如虛偽、貪婪、殘忍、炫耀、虛偽以及背叛等等。這些惡的潛伏或產生,從古至今都不分地域、階層、職業或性別,因而在歷史和社會層面都具有普遍性。就此,避免惡、與惡鬥爭基本上構成了人類的全部美德。然而,在「平常的惡」的清單里誰列第一、最嚴重,誰次要,誰更次要,就沒有完全一致的意見了。
在《平常的惡》一書中,美國政治學者朱迪絲·N.施克萊將「殘忍」視為最嚴重的、最需要警惕的「平常的惡」。按照她的論證意見,這自然不是說其他惡就無須努力克服了,但是縱觀人類發展史,殘忍是自由的天敵。「只有身處自由且嚴格執行法律規則的環境之中,我們才可能擁有自我提升的機會和希望」。她顯然延續了一種嚮往和追求自由的經典傳統。《平常的惡》雖初版於1984年,從那以後,世界格局和社會思潮也歷經數次變化,然而作者的這一穿梭和思考並沒有過時。 (羅東)
社科
《新城市前沿》
作者:尼爾·史密斯
譯者:李曄國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8年6月
在《新城市前沿》一書中,英國地理學家尼爾·史密斯透徹描述了西方當代的城市問題。他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最高產的,也可能是最具說服力的士紳化理論家。「城市的士紳化」是理解西方發達國家城市演變的關鍵概念,其特徵是城市中產階級以上階層取代低收入階級重新由郊區返回內城(城市中心區)。
很多人認為,士紳化是新中產階級出現的結果,是城市生活的一種需求。但尼爾則指出士紳化是20世紀後期政治、經濟、文化巨大轉型的一部分,並有效分析了城市政策、投資模式、驅逐和無家可歸之間的相互聯繫。在上世紀80年代,雅皮士們盼望著士紳化和城市快節奏生活,然而到了90年代,中產階級對於無家可歸者的態度,從自視甚高而又同情憐憫轉為控訴,控訴他們不僅造成自己的困境,更帶來更大的社會弊病。自由主義的城市政策已然失敗,城市的公共政策與自由市場聯合起來,共謀反對少數族裔、勞工、窮人和無家可歸者。尼爾認為,在新興的恢復失地運動者之城,士紳化已成為這種復仇政策的一部分。
(董牧孜)
哲學
《惡的科學: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
作者:西蒙·巴倫-科恩
譯者:高天羽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9月
對於「惡」的研究可以說汗牛充棟,但在《惡的科學》這本書中,對於人類行為中殘酷行為的起源,作者提出了富有新意的假說。他用「共情腐蝕」的概念來解釋「惡」,認為當人作惡時,表明他的共情能力遭受到了腐蝕,從而大大低於正常水平——這導致了種種殘酷行為。以共情能力的高低與作惡與否掛鉤的理論,不止有大量的科學實驗數據做支撐,還有海量的實際臨床病例佐證。
如果順著作者的思路,從共情能力,即能否對他人的痛苦保持高感知力作為標準,我們會發現與作惡行為相關的諸多問題都能得到新的切入角度。比如:為什麼這個犯人會殺死一個無辜的孩子? 為什麼這個恐怖分子會用炸彈自殺襲擊?為什麼納粹會殘忍屠殺猶太人。以往我們習慣了用「他們是惡人」來解釋一切, 然而,當我們審視「惡」這個概念時,就會發現它根本什麼都沒解釋。而如果從「共情能力」切入,我們則可以進一步追問什麼因素影響著一個人的共情能力、如何識別零共情能力的人群、以及幫助我們認識自身的共情能力。(張婷)
繪本
《媽媽和我》
作者:(日)中川碧、村松江梨子
譯者:巫莎莎
版本:全本書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8月
我們已經可以越來越理性地探討「母愛」這樣的話題,知道把它神聖化不太對,懂得為人父母也需要學習,明白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好的養育,母親也不是就應該一味付出。所以翻看這本《媽媽和我》反倒有點意外,書中只有一則又一則描畫童年記憶里與母親相處瞬間的小漫畫,都極簡短、極平淡,諸如在媽媽進門的一瞬,躲進被子里玩捉迷藏;賴床不起的時候,被媽媽呵癢;趴在媽媽的肚子上,聽裡面「嘟嚕嘟嚕」「咕咕咕」的聲音;突然和媽媽說一句,「等我長大了,你要什麼我給你買什麼」……
一幅接著一幅,沒有完整的故事,彼此之間也沒有邏輯關聯,開始時簡直讓人錯愕:就這樣?就這樣。但看著看著,就陷入到這羽毛一般輕盈細碎而溫暖的觸感里,慢慢想起情感本就是這樣在瑣碎的日常間流動和豐盈。於是,無論是已經長大的孩子,還是養過孩子的父母,都能從中找到共鳴。最後,如果想要給這本溫柔的小書加一點教育意義,那就是它會提醒每一位父母:現在每一天里的言與行,「都會成為這個孩子的回憶」。(李妍)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