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29歲小伙心臟血管猶如豆腐渣!只因這個習慣,很多人還在做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點擊上方
藍字
一鍵關注本文專家:陶寧博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教授
前不久,29歲的小宋(化名)胸悶胸痛得厲害。經檢查,「小宋的前降支中段95%狹窄,迴旋支遠段100%閉塞,右冠近段100%閉塞……也就是說,小宋的心臟三大主血管兩根完全堵塞,一根嚴重狹窄。
醫生評價術前小宋的心臟血管狀況:
「小鮮肉一樣的年紀,豆腐渣一樣的血管!這樣的患者,一旦再次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可能性真的很大很大。」
經詢問得知,夏天室外工作很熱,本就有抽煙習慣的小宋更是飲料不停,最多的時候一天七八瓶飲料下肚還不過癮,還要喝上一杯冰奶茶。休息的時候,小宋不僅不運動,而且作息也是完全混亂的,三餐不定,睡眠無規律,有時候床上一躺就是24小時,看看手機玩玩遊戲……
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近些年,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趨勢明顯,冠心病、心肌梗塞、腦血管梗塞等疾病發病年齡大幅提前,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又該如何預防呢?
什麼原因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
肥胖
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也是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的根本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衡量肥胖的指標是體質指數(BMI),單位是公斤/平方米,是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
正常值範圍為18.5~23。23到25為超重,25以上為肥胖。
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是血脂高,人們常說的血稠,流動慢,粘滯度高,脂肪從血液中析出沉積到血管壁,造成血管管腔狹窄,影響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堵塞在供應心肌的血管,表現為冠心病,堵塞在供應大腦的血管,表現為腦梗。供應心肌的血管——冠狀動脈堵塞,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臨床上產生心絞痛。
血脂沉積在血管壁後可以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脫落,堵塞冠狀血管,會導致心肌梗塞,堵塞腦部血管,會導致腦卒中。
由此可見,
血脂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而肥胖患者,體內儲存有大量的脂肪,脂肪入血即導致血脂高。
因為儲存的脂肪和血脂之間有一個動態平衡,如果儲存的脂肪多,血脂相應會升高。
吸煙
香煙煙霧中的微小顆粒可通過肺部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也會加重血管堵塞的程度。
熬夜
熬夜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這裡說的免疫力不僅僅包括機體對抗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還包括免疫平衡能力下降,導致免疫紊亂。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機體免疫系統有關,巨噬細胞吞噬沉積在血管壁上的脂肪後,如果能迅速將其降解,則代謝正常,如果不能迅速將其降解,巨噬細胞穿過血管基底膜沉積在血管內膜下,並誘發局部的炎症反應,這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由此可見,
良好的免疫力對於血脂清除的重要性,而免疫系統出現問題,這會促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腸道菌群不健康
腸道菌群的菌群結構中,貪吃的細菌比較多,會脅迫身體進食,所以人們常說肚子餓的咕咕叫,那是腸道菌群在刺激腸道蠕動,提醒宿主進食呢。
肥胖者的食慾旺盛,胃口好到吃的根本停不下來,而且偏愛高糖飲料、高熱量的食物,也與腸道菌群的偏好有關。通過對腸道菌群進行檢測,會發現肥胖者和非肥胖人群之間,腸道菌群的菌群種類是有區別的。
高血壓
高血壓會增加血管壁承受的壓力,導致血管壁一直處於高負荷狀態,久而久之,血管基底膜彈性纖維容易受損,引起血管硬化,從而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如何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減肥
要減肥,需要:
管住嘴、邁開腿
。這兩個方面中,更為重要的是管住嘴。控制飲食中熱量攝入是關鍵,能夠提供熱量的三大營養物質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減肥過程中,人們比較注意控制脂肪的攝入,然而忽略了碳水化合物依然會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因此對主食攝入的控制要相對嚴格,這樣就能有效的實現減肥。
所以減肥餐中我們常見的蔬菜餐就是這個道理,蔬菜提供的三大營養素很少,它們主要提供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蔬菜餐提供的能量有限,就能做到熱量的攝入小於消耗,從而有效減肥。
戒煙
吸煙不僅僅只是增加呼吸系統疾病及肺癌發病風險,也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避免熬夜
古話說早睡早起身體好,熬夜會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因此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膳食多樣化
腸道菌群是一個生態系統,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有利於腸道菌群的健康,而不同細菌有不同的食物偏好,而膳食多樣化,有利於腸道菌群的多樣化。膳食中的膳食纖維不是人體的食物,而是菌群的食物,所以膳食纖維的攝入也是必要的。
清淡飲食
高鹽飲食會增加血液的滲透壓,導致血壓升高,所以提倡清淡飲食。
需要注意的是,熱量控制過程中,有人會出現低血糖反應,這是較為危險的,在醫學上叫做「低血糖危象」,減肥過程中手邊、口袋或手提袋中要帶上必要的糖果、零食,以備不時之需。
運動
每周兩到三次的運動,每次半小時以上,特別是戶外有氧運動,通過有氧運動燃燒脂肪,降低血脂,清理血管,健康生活。
支持我們請評論點贊?
?
?
公眾號ID:Science_China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
中國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平台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