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識|禪與佛教中國化(二)
就整個「中國佛教發展史」而論,南宗禪既是「佛教中國化」成熟的標誌階段,也是「中國化佛教」典型的代表與特色所在。
南宗禪的佛學創新度高,如:六祖慧能對天台宗已經形成的一整套真理觀與工夫論等龐大體系都加以精簡或拋棄了。對「四禪八定」以及各種實修的次序都予以簡化,而僅說「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正因如此,所以它的「中國化程度」甚高,頗具中華文化特色,乃是典型的「中國禪」。
南宗禪對佛教經論的態度,類似儒家「六經皆我註腳」的詮釋態度,如:六祖慧能認為「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以及「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三世諸佛從中出」,此跟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以及陸九淵的「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的態度,根本就是極為類似的,因而充滿了中華文化的特色與精神。
南宗禪認為修行可在家,亦可出家,如:六祖慧能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的主張,而使傳揚佛法的途徑從莊嚴的寺院叢林延伸至尋常的百姓之家,不僅融入了儒家入世的精神,同時還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居士佛教」以及興發了近現代的「人間佛教」。
南宗禪在印度佛教戒律的基礎上,又增訂了僧伽的清規,而使中國佛教發展出異於、進於印度佛教的戒規,從而使得中國佛教的「戒」學更為完善。如:馬祖道一座下的百丈懷海禪師即定出「百丈清規」等,即是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佛教戒規,並影響後世漢傳佛教千餘年之久。
南宗禪中的叢林組織與農禪經濟,也是中國化佛教在寺院制度與經濟上的一個成熟特色與標誌。如:馬祖道一與百丈懷海等的叢林組織與農禪經濟,由於使禪宗,一者在寺院經濟與財務上可自給自足,而無須依附於皇家貴族等;二者僧人無須托缽乞食或化緣於民間;三者僧人在人格與信仰上獨立自主,因此令佛教在寺院制度與經濟上得以真正中國化,而有別於印度佛教。
南宗禪的佛性論與真理觀,從印度佛教真常系統的「眾生皆有佛性」思想發展到中國佛教的「眾生本來是佛」以及真理無所在不在的「觸類是道」與「平常心是道」等思想,既是「佛教中國化」的成熟印記,也是「中國化佛教」的特色結晶。
「眾生本來是佛」以及「觸類是道」與「平常心是道」等思想,乃是印度佛教所無而由中國南宗禪的洪州馬祖道一與趙州從諗等禪師所獨創的。可以這麼說:洪州馬祖道一與趙州從諗等禪師結合中國傳統儒道思想,所提出的「眾生本來是佛」以及真理無所不在的「觸類是道」與「平常心是道」等思想,正是「佛教中國化」的成熟標誌,也是「中國化佛教」的典型特色。
編輯|慧容
攝影|一葉
美編|璐希
責編|妙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