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 | 存在先於本質
上帝按照一定程序和一種概念造人,
完全像工匠按照定義和公式製造裁紙刀一樣。
所以每一個人都是藏在神聖理性中某種概念的體現。
▼
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湧現出來
——然後才給自己下定義。
如果人在存在主義者眼中是不能下定義的,
那是因為在一開頭人是什麼都說不上的。
▼
人性是沒有的,
因為沒有上帝提供一個人的概念。人就是人。
▼
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麼都不是。
薩特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年4月15日),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在戰後的歷次鬥爭中都站在正義的一邊,對各種被剝奪權利者表示同情,反對冷戰。
存在先於本質
問題之所以變得複雜,是因為有兩種存在主義。一方面是基督教的存在主義,這些人裡面可以舉雅斯貝斯和加布里埃·馬塞爾(Gabriel Marcel),兩個人都自稱是天主教徒;另一方面是存在主義的無神論者,這些人裡面得包括海德格爾以及法國的那些存在主義者和我。他們的共同點只是認為:存在先於本質——或者不妨說,哲學必須從主觀開始。這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試拿一件工藝品——例如一本書或者一把裁紙刀——來說,它是一個對此已有一個概念的匠人製造的,他對裁紙刀的概念以及製造裁紙刀的此前已有的工藝(這也是概念的一部分,說到底,即一個公式)心中有數。因此裁紙刀既是一件可以按照固定方式製造出來的物件,又是一個達到某一固定目的的東西,因為人們無法想像一個人會製造一把裁紙刀而不知道它派什麼用場。所以我們說,裁紙刀的本質,也就是使它的製作和定義成為可能的許多公式和質地的總和,先於它的存在。一把這個樣式的裁紙刀或者書籍就是靠這樣在我眼前出現的。我們這樣說是從技術角度來看世界,而且我們可以說製作先於存在。
當我們想到上帝是造物主時,我們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把他想像為一個超凡的工匠。我們考慮哲學問題時,不管是笛卡爾那樣的學說,或者萊布尼茨的學說,多少總含有這樣的意思,就是意志跟在理性後面,至多是隨理性一同出現,所以當上帝創造時,他完全明白自己在創造什麼。由於這個緣故,人的概念在上帝的腦子裡就和裁紙刀的概念在工匠的腦子裡相彷彿:上帝按照一定程序和一種概念造人,完全像工匠按照定義和公式製造裁紙刀一樣。所以每一個人都是藏在神聖理性中某種概念的體現。在18世紀的無神論哲學裡,上帝的觀念被禁止了,但是儘管如此,本質先於存在的思想仍然沒有人質疑,這種思想到處都碰得見,在狄德羅的著作里,在伏爾泰的著作里,甚至在康德的著作里。即人具有一種人性,這種「人性」,也即人的概念,是人身上都有的,它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普遍概念——人的概念——的特殊例子。在康德的哲學裡,這種普遍性被推向極端,以致森林中的野人,處於原始狀態的人和資產階級全都包括在同一定義里,並且具有同樣的基本特徵。在這裡,人的本質又一次先於我們在經驗中看見的人在歷史上的出現。
無神論存在主義——我也是其代表人之一——則比較能自圓其說,它宣稱如果上帝並不存在,那麼至少總有一個東西先於其本質就已經存在了。先要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然後才能用什麼概念來說明它。這個東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人的實在(human reality)。我們說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指什麼呢?意思就是說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湧現出來——然後才給自己下定義。如果人在存在主義者眼中是不能下定義的,那是因為在一開頭人是什麼都說不上的。他所以說得上是往後的事,那時候他就會是他認為的那種人了。所以,人性是沒有的,因為沒有上帝提供一個人的概念。人就是人。這不僅說他是自己認為的那樣,而且也是他願意成為的那樣——是他(從無到有)從不存在到存在之後願意成為的那樣。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麼都不是。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而且這也就是人們稱作它的「主觀性」所在,他們用主觀性這個字眼是為了責難我們。但是我們講主觀性的意思除了說人比一塊石頭或者一張桌子具有更大的尊嚴外,還能指什麼呢?我們的意思是說,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談得上別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個把自己推向未來的東西,並且感覺到自己在這樣做。人確實是一個擁有主觀生命的規劃,而不是一種苔鮮或者一種真菌,或者一棵花椰菜。在把自己投向未來之前,什麼都不存在,連理性的天堂里也沒有他,人只是在企圖成為什麼時才取得存在。可並不是他想要成為的那樣,因為我們一般理解的「想要」或者「意圖」,往往是在我們使自己成為現在這樣時所作的自覺決定。我可以想參加一次宴會,寫一本書,或者結婚——但是碰到這種情形時,一般稱為「我的意志」的,很可能體現了一個先前的而且更為自發的決定。
不過,如果存在真是先於本質的話,人就要對自己是怎樣的人負責。所以存在主義的第一個後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並且把自己存在的責任完全由自己擔負起來。還有,當我們說人對自己負責時,我們並不是指他僅僅對自己的個性負責,而是對所有的人負責。
「主觀主義」這個詞有雙重意義,而我們的論敵只在其中一個意義上做文章。主觀主義一方面指個人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指人超越不出人的主觀性。這後一層意義在存在主義哲學裡是比較深奧的。當我們說人自己作選擇時,我們的確指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親自做出選擇。但是我們這樣說也意味著,人在為自己做出選擇時,也為所有的人做出選擇。因為實際上,人為了把自己造成他願意成為的那種人而可能採取的一切行動中,沒有一個行動不是同時在創造一個他認為自己應當如此的人的形象。在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間作出選擇的同時,他也就肯定了所選擇的形象的價值,因為我們不能選擇更壞的。我們選擇的總是更好的,而且對我們說來,如果不是對大家都是更好的,那還有什麼是更好的呢?再者,如果存在先於本質,而且在模鑄自己形象的同時我們要存在下去,那麼這個形象就是對所有的人以及我們所處的整個時代都是適用的。我們的責任因此要比先前設想的重大得多,因為它牽涉到整個人類。舉例說,如果我是個工人,我可以決定參加一個墓督教的工會,而不參加共產黨的工會。而如果我以一個會員的資格,宣稱安分守己畢竟是最好的處世之道,因為人的王國不是在這個世界上,這就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承擔責任的問題。我要人人都安分守己,因此我的行動是代表全人類承擔責任。再舉一個比較屬於個人的例子,我決定結婚並且生男育女,儘管這一決定只是根據我的處境、我的情感或者慾望作出的,我這一來卻不僅為我自己承擔責任,而且號召全人類奉行一夫一妻制。所以我這樣既對自己負責,也對所有的人負責,我在創造一種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鑄自己時,我模鑄了人。
【延伸閱讀】:
《超越生命的選擇》
作者:薩特
編者:
閻偉
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
長按
識別二維碼
或點擊
閱讀原文
收藏存在主義三部曲
薩特《存在與虛無》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現實以上主義
熱文推薦
▼
尼采 | 我們與光競爭,我們是那些難以被理解的人
寺山修司 | 感到悲傷的時候去看大海
叔本華 | 活著,人生實在是一種無可奈何的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