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什麼風格的管理者?
來自專欄韭菜雞蛋bing
我這樣的風格能做管理嗎?
昨天一口氣看了好幾篇劉建國老師,在極客時間《技術管理實戰36講》的文章,看地非常過癮。
其中有一篇文章《我這樣的風格能做管理嗎?》,看完之後,讓我琢磨了好一會。
文章中,總結了4種管理風格,簡單描述如下:
第一類,發號施令型,管理者發令,全程指揮,但不會親力親為去操作,團隊成員只要按照管理者說的做好執行,不需要問為什麼。
就好像以為坐在馬車上駕駛車輛的車夫,他不參與拉車,但是馬匹的一舉一動,都聽命於他的指令。這種風格是命令控制式的。
第二類,以身作則型,和指令型管理者很少親力親為的做法想法,以身作者的管理者凡事沖在最前面,是站在馬匹中間,和大家一起奮力拉車的人。
這類管理者非常享受和團隊達成一片,很像一位身先士卒的將軍,戰鬥力很強,很受團隊擁戴,所以團隊凝聚力往往很強。
第三類,激發輔導型,這類管理者不會親力親為幫員工做事,但是回去輔導和啟發員工怎麼去完成工作,並且提供鼓勵、支持和反饋。
也就是我們將常說的教練式管理,他們雖然不上場比賽,但是會把握比賽節奏和方向,不斷給隊員指導和反饋,這種風格,非常有利於個人和團隊成長。
第四類,無為而治型,很多高級管理者所嚮往的管理類型,最好的狀態就是安排好任務就「撒手不管」了,把工作完全授權給團隊成員,只是在約定的時間去檢查結果是否達成。
這種管理風格更適用於,團隊成員成熟,成員之間有高度默契的場景下。
看完之後,我琢磨了下我是什麼風格,發現四種風格都有點像,但是又沒有哪個是我特別顯著的風格。
如果讓我自己排序的話,我認為更多的是2、3、1、4這樣的順序。
然後,我又開始琢磨,為什麼每種風格都會沾點邊,但是又不完全。我想了下,主要兩個原因:
第一個,事情,我們每天或每段時間,所面對的事情類型是不一樣的,甚至同一個工作任務,細分到每個部分或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特點。
第二個,成員,團隊中成員的性格、風格和特點也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向,也會有短板的方向,拉長看,在員工成長過程中,這些因素也會發生變化,而且是最為複雜和不確定的因素。
不同的工作類型+不同的員工特點,加上人和事發展中的變化,這就決定了我個人在面對每一項工作時,管人管事的方式必然也就不一樣,且有可能是需要隨時調整的,這就會跟前面的四種風格有交叉。
我自己的風格
我回顧了下,今年年初,我們將蘑菇街全站業務整體上雲,我就呈現出了不同的管理風格:
初期設定目標時,我們評估下來,項目難度極大,時間緊張,人力資源也緊張,但是沒有退路,所以,我發號施令的風格就非常顯著。
明確給項目組成員告知,我們沒有退路,過程中必須全力投入,相互支持,堅決杜絕推三阻四,指責抱怨等破壞氛圍的事情出現,如果有這種情況,我會請出項目組。
目標明確,任務分解後,我更多的就是教練+支持+授權幾種風格交叉了。
教練型,我會關注大家任務執行的過程,是否有困難,並且針對執行過程,啟發成員,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有沒有風險問題,有沒有還沒考慮到的地方等等。
最後,我會給出我的建議,或者組織團隊,讓大家共同給出建議,典型的教練型,而且現在日常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種管理方式。
同時,我始終信奉的一個原則是,「項目成功,是團隊和成員成長的副產品」,明確目標,給到足夠的支持,相信團隊和成員,他們一定可以做成。過程中,隨著他們個人能力的提升,自信心越來越強,事情做成一般都不是問題。
支持型+授權型,說實話,項目中,親力親為的事情我參與的不多,更多的是授權,但是一般遇到疑難或緊急問題需要攻關時,我一般都會沖在一線,跟團隊一起討論方案,不斷決策,彙報和執行,直至問題解決。
所以,整個過程下來,我到底是什麼風格,其實並不顯著,我發現我個人也是在隨時調整和變化的,但是這些變化都是無意識的,甚至是隨意的。
當我看完劉老師這篇文章後,我發現這個過程其實是正常的過程,作為管理者本身就應該因人、因時、因地、因事做出靈活動態的變化,本身就要面對極大的不確定性,這正是管理的複雜和困難所在,也是管理的魅力所在。
在這個項目起初一開始,當我很嚴厲的明確目標和要求時,我還有是不是過於嚴苛,會給大家導致太大的壓力,反而適得其反等等等等的擔心,但是現在看,風格上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有效無效之分。
早期的嚴厲嚴苛,極有可能是後期項目成功的關鍵,我也放下了一直以來的一個包袱。
後面,我甚至會根據這幾種不同的風格,做出更有針對性的變化,有的放矢,讓自我發揮更順暢。
劉建國老師的技術管理實戰課,「我們每個人至少都在管理著我們自己一個人的這個團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