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歌之源——先秦古逸詩集編(附錄B)

華夏詩歌之源——先秦古逸詩集編(附錄B)

來自專欄國學精舍1 人贊了文章

四.秦時石鼓詩十篇

【概述】

唐朝貞觀年間,陝西鳳翔一牧羊老人於當地陳倉山發現十墩石鼓。其狀上細下粗頂微圓,系以花崗岩製成,每鼓均有大篆刻字,但內容卻無人能識。「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趕往雍城避難,聽說石鼓之事後,下令將其遷往雍城城南。不料幾月後叛軍逼近,石鼓被倉促掩埋,並對外宣稱「毀失」。戰亂平定後,韓愈上書請求遷石鼓於京城太學府內妥善保管,並重立其學術。然則奏摺如石沉大海,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八年之後,時任鳳翔尹兼國子監祭酒的鄭餘慶,再次上書請求移石安置,朝廷方才同意移石於當地孔廟。但此時「作原石鼓」已不幸失落,其餘的九墩石鼓也已是蝕跡斑斑,字跡殘缺不全。後來李唐王朝的統治日趨式微,戰亂頻仍,石鼓也再次失蹤。宋仁宗時,經過多方搜尋,九墩石鼓又重現人間,但早已遺失於唐末的「作原石鼓」仍然音訊全無。直到其後北宋金石收藏名家向傳師,因機緣巧合偶於一屠夫家中獲得失蹤兩百多年的「作原石鼓」,十鼓方才齊備。宋徽宗痴迷石鼓,將之運往汴京。「靖康之役」後,金兵攻入汴梁,石鼓被遺棄荒野。南宋與蒙古的盟軍攻破燕京後,隨軍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再次於廢墟中發現石鼓,將其保存到了孔廟之內,之後歷經元.明.清三代,十墩石鼓一直未離開過北京。近代由於戰火重燃,石鼓亦因之輾轉流離,其間波折尚多,不再一一陳述,石鼓現藏於北京故宮。

石鼓文所刻內容,以四言詩為主,大都與遊獵有關,故而又稱「獵碣」。因其文字古奧,故而關於它的訓詁.考釋.音韻,諸家說辭迥異,註譯往往大相庭徑。其年代亦是聚訟未決,韓愈與歐陽修均言其乃周宣王時所制,震鈞.羅振玉認為石鼓是秦文公時的作品,郭沫若以為是秦襄公時的文物,唐蘭考訂為秦獻公時的刻石。但細究諸家說辭,從石鼓的內容來看,似覺「石鼓為秦文公建鄜畤時所立碑碣」的說法,較為接近事實,陸侃如在《中國詩史》中亦持此說法。自石鼓文問世以來,其體勢整肅.筆力穩健的風格,廣為歷代書家所喜愛,康有為稱「石鼓即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所宗」。從文學方面來看,石鼓文四字成句,古樸雄渾,文辭典雅,內容宏富,以記載遊獵燕飲為主,頗類《詩》之大.小雅,在文學史上尤其是對於研究秦人文學,亦有重要地位。今本書的石鼓原文.排列次序以及注釋譯文,主要參照了姜亮夫所編的《先秦詩鑒賞辭典》。同時,參照諸家說辭及史料文獻,對於部分有爭議的考釋加以修改。由於石鼓文的文字過於久遠,一些字詞為字型檔中所無,故而本書以原字的通假字.異體字或假借字替代,並在注釋中予以說明。

《汧殹詩》

【題解】

《汧殹詩》是石鼓文中的第一鼓,描寫了魚游及捕魚的場景。《史記 秦本紀》:「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詩中所述,即以此為背景。

【原文】

汧殹沔沔,烝烝皮淖淵。鯰鯉處之,君子漁之。

澫又小魚,其游????。帛魚????,其罶氐鮮。

黃帛其鯿,又??又??。其??孔庶,臠之????,????????。

其魚隹可?隹??隹鯉。可以?之?隹楊及柳。

【注釋】

1.汧(qiān):水名,水名,今千河的古稱,源出甘肅,流經陝西而入渭河。

1、 殹(yě):即「也」。

2、 沔沔(miǎn miǎn):水滿蕩漾的樣子。

3、 烝:眾多。

4、 皮:「彼」的假借字。

5、 淖:形容水流之柔和。

6、 淵:深潭。

7、 鯰:原石鼓文作「左魚上日下女」,即鯰魚。

8、 澫(lì):即「濿」。姜亮夫言:「蓋言水齊胸之處。」

9、 ??(sàn):即「散」,游散。

10、 帛:用帛布製造的漁網。

11、 ??(lè):魚在網中活蹦亂跳的樣子。

12、 罶(liǔ):原石鼓文作「上?中氵氵欠下皿」,即「罶」,捕魚用的竹簍子,魚能進去,不能出來。

13、 氐:即「底」。

14、 黃帛:黃麻編的帛網。

15、 鯿:鯿魚。

16、 ??(pū):同「鯆」,江豚。一說,姜亮夫言:「從魚從縛省,蓋言魚被網所縛。」

17、 ??(bó):同「鮊」,鮊魚。魚類的一屬,身體延長,側扁,為淡水經濟魚類之一。常見的有「翹嘴紅鮊」.「短尾鮊」等。一說,姜亮夫言:「從魚從綿省,被網之魚力綿不得動彈也。」

18、 ??(qì):即「?」,肉湯。

19、 孔:很,大。

20、 庶:眾多。

21、 臠(luán):切成小塊的肉。《儀禮 有司徹》註:「膴,刳魚時割其腹以為大臠也。」

22、 ??(shì):羅君惕言:「『臠之????』者,意謂取魚將臠,魚則躍去也。」

23、 ??(hàn):即「汗」,會意字,汗流入土。

24、 ????(tuán tuán):忙忙碌碌的樣子。

25、 隹:通「惟」。

26、 可(hé):「何」的古字。

27、 ??(xù):同「鱮」,鰱魚。

28、 ?(náng):同「囊」,此處指拾掇。

【譯文】

汧河漣漪蕩漾流水潺潺,河曲之處有那眾多深潭。

鯰魚鯉魚在此成群結伴,下河捕魚的是隨行官員。

小魚在齊胸深的水面上,頃刻之間便已四處游散。

帛織的漁網裡魚鱗閃爍,竹編的魚簍里魚兒盤旋。

黃麻編的漁網充滿鯿魚,江豚和鮊魚啊交錯其間。

要做的魚湯啊很多很多,刳魚時它躍起想要逃竄。

人們滿頭大汗把活搶干。

捕獲的都是些什麼魚呢?它們大都是鯉魚和白鰱。

又將要拿什麼來收拾呢?只有用楊枝柳條相串連。

《作原詩》

【題解】

《作原詩》是石鼓文中的第二鼓,講述的是秦文公四年,文公至其祖非子故地,治道植樹,營邑建欄之事。《史記 秦本紀》:「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由於北宋向傳師在屠夫家發現此鼓時,它的上部已被村民削去,中間被掏成凹槽用來搗米,而上面斷裂開的兩道邊被屠夫用來磨刀,故而文字損毀嚴重,僅剩下半部的四行文字。

【原文】

□□□猷,乍原乍□。□□□□,道遄我??。

□□□除,帥彼阪□。□□□草,為三十里。

□□□微,????逌罟。□□□栗,柞棫其□。

□□???,甾甾鳴□。□□□□,亞箬其華。

□□□□,為所游??。□□□盩道。

二日樹□,□□五日。

【注釋】

1、 猷(yóu):計劃。《尚書 君陳》:「爾有嘉謀嘉猷。」

2、 乍:通「作」。

3、 道:道路。

4、 遄(chuǎn):急速。

5、 ??(sì):通「伺」,觀察。《山海經 大荒西經》:「司日月之長短。」

6、 除:修整。

7、 阪:山坡。

8、 為:治理。

9、 三十:原石鼓文作「世」,是三十的合寫,今作「卅」。

10、 微:從下文來看,當指木樁之間的距離。

11、 ????(zhì zhì):通「秩秩」,謂其營邑圍欄井然有序。

12、 逌(yōu):通「攸」,所。

13、 罟(gǔ):網。此處指連接。

14、 栗:栗樹。

15、 柞(zuò):「櫟」的通稱。

16、 棫(yù):《說文解字 木部》:「棫,白桵也。」白桵,是一種莖上有刺的叢生小樹,果實紫紅色,可食。

17、 ?(zōng):即「棕」,棕櫚樹。

18、 ??(jiù):同「桕」,烏桕樹。

19、 甾(zī):兩山之間的水道。姜亮夫言:「似當解為兩山間之水道;或謂雉的一種。《周禮 天官 染人》註:『《禹貢》曰『羽畎夏狄』,是其總名,其類有六:曰翚,曰搖,曰弓,曰甾,曰希,曰蹲。』」

20、 亞:低垂,垂下。

21、 箬(ruò):一種竹子,葉大而寬,可編竹笠,又可用來包棕子。

22、 華:古「花」字。《山海經 南山經》:「其華四射。」

23、 ??(yōu):即「憂」,通「優」。游優,即優遊,從容不迫的樣子。

24、 盩(zhōu)道:羅君惕雲「謂山曲之道也。」《元和郡縣誌》:「山曲曰盩,水曲曰厔。」今陝西周至縣古即名「盩厔」。

25、 二日:原石鼓文作「上二下日」,「二」與「日」的合文。

26、 樹:種樹。

27、 五日:原石鼓文作「上五下日」,「五」與「日」的合文。

【譯文】

我們打算在故土上開始新的征途,汧渭交匯的原野上急需整修道路。

……………………………………,快些修路啊讓我把地理觀察清楚。

為了整治道路啊搭建一系列營房,我率領隊伍姑且往那山坡旁屯駐。

命令士兵們砍伐樹木並清除雜草,將方圓三十里的地域都闢為營地。

每根木樁之間要相隔一定的距離,營轍圍欄的建造都顯得井然有序。

士兵們移栽了那些個梨栗果樹啊,柞木白桵啊都可以用來圍欄建築。

山谷周遭的棕櫚和烏桕四季常綠,水道旁的鳥兒翹首弄姿如歌如訴。

……………………………………,箬竹的新枝啊隨風飄蕩翩然起舞。

……………………………………,閑暇時盡可在山谷之中悠然散步。

盤山的道路都已經修得暢然無阻,記下是在二日種樹,在五日修路。

《田車詩》

【題解】

《田車詩》是石鼓文中的第三鼓,言秦文公營邑就緒後的首次狩獵活動。全詩從白天寫到傍晚,流暢自然,氣脈中貫,實可與《詩》之小雅相媲美。

【原文】

田車孔安,鋚勒馬馬。

四介既簡,左驂旛旛。右驂騝騝,??以??於原。

??戎止阝矢 ,宮車其寫,秀弓寺射。

麋豕孔庶,麀鹿雉兔。

其走虜 又紳,其戎??夜,越出各亞。

未央星褊,執而勿射。多庶??,君子逌樂?。

【注釋】

1、 田車:即狩獵所駕的馬車。

2、 孔:大,很。

3、 安:安全。

4、 鋚(tiáo):轡首銅飾。

5、 馬(xián):馬敘倫云:「倫以為此篆從馬。而L於馬首下,蓋施羈縻而已。馬已一歲可供馭故施羈縻,因名一歲馬。『馬』讀若弦,又若環聲,皆元類。」

6、 四:通「駟」,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

7、 介:鎧甲。《詩經 鄭風 清人》:「清人在彭,駟介旁旁。」

8、 簡:輕便。

9、 驂(cān):本指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引申為駕三匹馬。古時乘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處車右,以備傾側,取三人為名義也。

10、 旛旛(fān fān):同「幡幡」。「幡」本指長幅下垂的旗,此處連用指旌旗招展的樣子。

11、 騝騝(qián qián):馬健壯的樣子。

12、 ??(wú):同「吾」。

13、 ??(qī):同「棲」,棲息。

14、 原:原野。

15、 戎:士兵。

16、 止:停歇,此處指駐紮。

17、 阝矢 (yí):同「夷」,平坦的坡地。姜亮夫言「此篆從阜從矢會意,當為『夷』之古文。蓋言山坡平坦之處。」

18、 宮車:帝王所乘之車。杜牧《阿房宮賦》:「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19、 寫(xiè):通「卸」。《說文解字》云:「寫,置物也。」

20、 秀弓:指紋飾華美的弓箭。

21、 寺(chí):通「持」,拿著。

22、 豕:野豬。

23、 庶:眾多。

24、 麀(yōu):泛指母獸。

25、 雉:山雞。

26、 走虜 (lǔ):原石鼓文作「越」字變戊為虜。指已卸的宮車。

27、 紳:古時士大夫束腰的大帶子,此處指束帶。

28、 ??(fù):原石鼓文作三「走」字上一下二。同「赴」。

29、 各亞:同「格亞」,柵欄。

30、 未央:未盡。

31、 褊(piān):通「偏」,偏斜。

32、 庶:庶民,百姓。

33、 ??(lì lì):《說文解字》云:「?,郎擊反,動也。」姜亮夫言「此篆從走從樂會意,即『投足而歌』。也即興高采烈,手舞足蹈。」

34、 逌(yōu):通「攸」,所。

35、 樂(yuè):音樂。

【譯文】

狩獵的車馬牢固又安全,馬兒帶上銅鞍跑得更歡。

四匹馬拉的車簡潔輕便,左邊三匹馬拉的車旌旗招展,

右邊拉車的三匹馬迅捷矯健,我們就棲息在原野之間。

士兵駐紮在平坦的山坡,卸下馬上的車架,手執華麗的弓箭。

麋鹿野豬多麼眾多,母鹿.公鹿.山雞.野兔啊實在不少。

再次裝束好輕便馬車,士兵們疾走如飛夤夜再戰,不覺間已越過營區的柵欄。

興猶未盡啊星河西偏,手執彎弓啊停止射箭。

眾多的百姓們一路上手舞足蹈笑談歡言,文武官員回到住處奏起音樂舞姿翩遷。

《吳人詩》

【題解】

《吳人詩》是石鼓文中的第四鼓,詩歌背景是秦文公十年,鄜畤始立,設飪祭祖之事。全詩以掌管園囿的官吏「吳人」為中心,他本與祭祀之事無關,但卻很熱心地想要主持祭祀。這位異想天開.越殂代皰的官吏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顯得生動有趣。詩中雖未描述祭祀場面,但通過「禘曾受其庸,致方藝寓逢」與「又謀又始,周員止豐是」兩句,從側面反映出祭祀的內容,以虛寫實,可見其時的詩歌創作技法已相當完善。

【原文】

吳人憐亟,朝夕敬惕。?西?北,勿奄勿代。

若而出奇,進獻用特。逮各執祖,告於大祝。

禘曾受其庸,致方藝寓逢。中囿孔庶,麀鹿趚趚。

??其疆理,屯屯緟緟。大田禾搜,君子可求。

又謀又始,周員止豐是。

【注釋】

1、 吳(yú)人:即「虞人」,古代掌管山林苑囿的官吏。

2、 憐:愛憐。

3、 亟(jí):通「極」,盡頭。此處指苑囿一切草木。

4、 惕(tì):恭敬的樣子。

5、 ?(zài):通「載」。

6、 奄:同「掩」,掩蓋。

7、 代:代替。

8、 奇:奇異之物。

9、 特:公牛。

10、 逮:及,到。

11、 各:住處。

12、 執:主持。

13、 祖:出行祭祀路神。

14、 大祝:即太祝,掌祝辭祈禱的官員。

15、 禘(dì):指殷祭,即天子諸侯宗廟的大祭。

16、 庸:任用。

17、 藝:原石鼓文作「左上木下土右丸」,同「藝」,指園藝。

18、 逢:言園囿林木之盛。

19、 麀(yōu):泛指母獸。

20、 趚趚(qì qì):小步輕輕行走。

21、 ??(wú):同「吾」。

22、 疆理:疆域。

23、 屯:聚集。

24、 緟(chóng):增益。

25、 搜:通「收」,豐收。

26、 君子:指官吏。

27、 周員:周天子所派遣的使臣。

28、 豐:通「封」,築台祭天。

【譯文】

虞官愛惜園囿中的一草一木,無論白天黑夜都能謹慎工作。

看他一會兒跑西一會兒跑北,功績無法掩蓋職位無人可替。

細說起來他有的事迹更稀奇,這一次他用那大公牛去獻祭。

回到住處後他又想主持祭祀,並且還向太祝述說了這主意。

從前諸侯祭祖也曾把他任用,貢獻園藝技術令那山林茂密。

園圃中的物產因此變得富庶,許多母鹿公鹿在那奔走嬉戲。

我們對疆域進行了妥善治理,讓那士兵聚集糧草增加收益。

遼闊的田野里糧食豐收在望,文武百官們都期待品嘗精米。

所有的謀劃都將要開始實施,周天子的使臣也參加了祭禮。

《??水詩》

【題解】

《??水詩》是石鼓文中的第五鼓,講述秦文公十六年,文公伐戎之事。《史記 秦本紀》:「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先言出兵之緣由,是為了周王室,使得師出有名。再行郊祭占卜,獲得吉兆以激勵軍心。更有熊熊燃燒的烈火,壯人遠征。全詩寫的慷慨激昂.蕩氣迴腸,頗得秦人「尚武」之神韻。

【原文】

??水既瀞,??道既平。

??行既止,嘉樹則里,天子永寧。

日隹丙申,翌翌薪薪。??其旁道,??馬既陣。

弊夏康康,駕奕逾黃。左驂騚騚,右驂騃騃。

牝戟以奕,毋不執德。 旛??霾霾,交遊施施。

公謂大來,金及如茲邑,害不余友。

【注釋】

1、 ??(wú):同「吾」。

2、 瀞(jìng):形容水清澈的樣子。《說文解字 水部》:「瀞,無垢穢也。從水,靜聲,疾正切。」姜亮夫言:「案此篆創製之原意,當為江河奔至河曲,回水無波則靜,垢穢沉積則清。」

3、 平:平坦。

4、 嘉:美好。

5、 里:通「理」,有條理,指樹已成林。

6、 隹:同「惟」,是。

7、 丙申:指丙申日,郊祭前卜得的吉日。

8、 翌翌(yù yù):「昱昱」的假借字,光明的樣子。

9、 薪:燔柴祭天時所用的木柴。

10、 陣:排列成陣。

11、 弊:原石鼓文作「弊字變?為禿」,通「蔽」。

12、 夏:同「廈」,大屋子,指營房。

13、 康康:寬闊的樣子。

14、 奕:累重。

15、 逾(yú):原石鼓文作「上俞下皿」,通「逾」,越過。

16、 黃:指薪火。

17、 騚騚(qián qián):馬跑在前面。

18、 騃騃(ái ái):痴愚的樣子。

19、 牝(pìn):原石鼓文作「牝字變牛為馬」,雌獸。

20、 執:施行。

21、 旛(fān):通「幡」,用竹竿等挑起來直著掛的長條形旗子。

22、 ??(hàn):即「翰」,白馬。

23、 霾:通「埋」,塵土飛揚的樣子。《楚辭 九歌 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24、 施:施予恩惠。

25、 公:即秦文公。

26、 大(tài):通「泰」,安定。《荀子 富國》:「天下大而富。」

27、 茲邑:指國庫。

28、 害(hé):即「盍」,何不。

29、 友:有。《荀子 大略》:「友者,所以相有也。」

【譯文】

我們營區內的流水澄清,我們的道路也修得水平。

我們建造城池不再游牧,美好的樹林已紮根成林,

恭祝那周天子永遠安寧。

丙辰日就是郊祭的良辰,柴火熊熊燃燒壯我遠征。

我們那道路兩旁的騎兵,已經整裝待發排列成陣。

營房前面就是康庄大道,駿馬滿載兵器越過薪火。

車左邊的馬匹輕捷疾行,車右邊的馬匹遲緩駑鈍。

原來是母馬拉著重武器,何不換下它施德多關心。

白馬縱身馳騁煙塵四起,游遍各處將恩施予百姓。

文公說國泰民安真喜慶,黃金財物不斷充實國庫,

何不用剩餘的獎勵士兵。

《霝雨詩》

【題解】

《霝雨詩》是石鼓文中的第六鼓,記載的仍是秦文公伐戎之事。但由於秦文公「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兼且戰伐傷民,未免不義。故而詩中以「洪水」為隱喻,暗藏技巧。全詩構思奇巧,意境含蓄,於諸篇石鼓文中匠心獨運,別具一格。

【原文】

??來自命,霝雨奔流,流迄涌涌。

盈渫濟濟。

君子既涉,涉馬奔流。

汧醫殳 洎洎,淒淒烝士。

舫舟悤逮,駕言自??。

徒馭湯湯,隹舟以行,或陰或陽。

極深以戶,出於水一方。

烝徒勿止,其奔其吾攴 ,其逌其事。

【注釋】

1、 ??(wú):同「吾」。

2、 命:旨意。

3、 霝(líng):雨盛的樣子。《說文解字》:「霝,雨零也。」

4、 奔流:急速流淌。

5、 渫(xiè):本指淘去污泥。此處指污泥擴散。晁錯《論貴粟疏》:「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6、 濟濟:眾多的樣子。

7、 涉:渡河。

8、 汧(qiān):水名,今千河的古稱,源出甘肅,流經陝西而入渭河。

9、 醫殳 (yī):同「繄」,語氣詞,無實義。《國語 周語下》:「此一王四伯,豈繄多寵。」

10、 洎洎(jì jì):浸潤,滲透。《管子 水地》:「越之水,濁重而洎。」

11、 淒(qī):原石鼓文作「上艹下淒」,同「凄」,凄涼清冷。

12、 烝:眾多。

13、 舫舟:船隻。舫,本指兩船相併,後泛指船。

14、 悤(cōng):同「匆」,匆忙。

15、 逮:捉,找。

16、 言:助詞,無實義。

17、 ??(fū):同「鄜」,鄜畤。

18、 徒馭:步兵和騎兵。

19、 湯湯(shāng shāng):水勢盛大的樣子。

20、 隹(wéi):通「惟」。

21、 或陰或陽:時陰時晴。

22、 極:驢背上負載物的木架。《說文解字 木部》:「極,驢上負也。」

23、 戶:通「戶」,掩護。

24、 止:停歇。

25、 吾攴 (wú):同「吾」。

26、 逌(yōu):原石鼓文作「逌」字變囙為因,同「逌」。逌通「攸」,所,此處指所居之處。

【譯文】

我們此行是奉了天子旨意,大雨滂沱不止不息,波濤洶湧水漫河堤。

流水中充滿沖刷出的污泥。文武百官冒險渡河,哪顧得上水流湍急。

汧河河水不斷上漲,眾多士兵在江河中艱難行進,一路上風雨凄凄。

(實在難以前行)差役匆忙尋找渡船,總算找來了來自鄜畤的船隻。

步卒騎兵都變成了落湯雞,只有船隻可前行,時陰時晴渡河真不易。

眾人用木棍相搭啊護住自身渡過急流,終於爬出水面啊上了那河堤。

士兵們繼續泅渡不停,有的剛上岸就被水吹走,回到住處記下這事。

《天虹詩》

【題解】

《天虹詩》是石鼓文中的第七鼓,損毀慘重,原僅剩十七個字。今二十七字版本,是依據《石鼓文東坡本》所補而成。從殘缺的文字來看,本詩講述的似乎主要是秦文公得「陳寶」一事。《史記 秦本紀》:「十九年,得陳寶。」蘇林云:「質如石,似肝。」參照石鼓文第十鼓《而師詩》「具蒦信復,卜具肝來」的描述,當確為《史記》所載之「陳寶」無疑,即今之雞血石。

【原文】

□□□天,□虹□皮。□□□走,??馬薦,蓍蓍卜卜。

????雉血,□心其一,□□□□……,……□□美之。

【注釋】

1、 皮:「彼」的假借字。

2、 ?(jì):形容草木豐盛。

3、 薦:牲畜食草。

4、 蓍(shī):即蓍草,占卜工具。

5、 卜:原石鼓文作「上艹下卜」,同「卜」,用蓍草占卜。

6、 ??(wēi):同「微」,此處指隱藏。

7、 雉血:雞血石。

8、 一:專一。

【譯文】

雨過天晴現虹霓,宛若彩橋架天際。

芳草遍地行駿騎,既食美草且揚蹄,

排列蓍草占卦吉。

草叢藏石似雉血,皇天佑我心惟一。

…………………,雉血寶石美無比。

《車攻詩》

【題解】

《車攻詩》是石鼓文中的第八鼓,是一首狩獵詩。《史記 秦本紀》:「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本詩所述,即為此事。全詩先是記錄了狩獵的排場,緊接著描述了圍獵的場景,即驅趕獵物.將其趕入圍場.最後擇其大者而射。縱觀全詩,圍獵的主要對象是公鹿,母鹿的出現似乎僅是陪襯。秦人尚武好獵,但卻不涸澤而漁,古人狩獵「不誅母幼」的觀念在此得以彰顯。其文體依舊採用了先秦時期典型的四字句。《詩經 小雅》亦有《車攻》一篇,開篇「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與此略同,然其後迥異。

【原文】

??車既攻,??馬既同。??車既好,??馬既??。

君子員獵,員邋員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角弓,弓茲以寺。我驅其特,其來趩趩。

????????,即??即時。麋鹿趚趚,其來夾次。

??驅其朴,其來讀讀。射其??蜀。

【注釋】

1、 ??(wú):同「吾」,我。

2、 攻:通「工」。《說文解字》:「工,巧飾也。」一說,通「鞏」,修固。

3、 同:整齊的樣子,指馬匹毛色.體力.速度均齊同。

4、 好:指已經修理好。

5、 ??(fù):即「??」,馬匹肥壯的樣子。

6、 爰:語氣助詞,無實義。

7、 員:語助詞,無實義。

8、 邋(liè):同「獵」。

9、 游:原石鼓文無「氵」,是「游」字的省文。

10、 麀(yōu):泛指母獸。

11、 速速:疾行的樣子。

12、 君子:泛指文武百官。

13、 ??(xīng):即「騂」, 毛是紅色的牲畜。

14、 寺(chí):通「持」,拿著。

15、 特:指公獸。《國語 楚語下》:「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

16、 趩趩(chì chì):行走聲。

17、 ????(xiàn xiàn):奔走的樣子。《說文解字》:「??,走意,憲聲。」

18、 ????(tái tái):同「炱炱」。 煙氣凝積而成的黑灰。

19、 ??:原石鼓文「??」內無小「口」,或言煙塵四起,使人難以開口之意。

20、 趚趚(sù sù):奔跑的聲音。

21、 夾(xiá):通「狹」,狹小。

22、 次:停留。

23、 朴:質樸,此處指馴服。

24、 讀讀(dú dú):原石鼓文作「讀」字去「言」乘「辶」。意為走前停頓的樣子。

25、 ??(jiān):同「豜」,本指三歲的豬。此處泛指大型公獸。

26、 蜀(dú):獨。《爾雅 釋山》:「獨者蜀」。此處指離群獨行之獸。《山海經 南山經》載有「鹿蜀」一物,或疑「蜀」亦含「鹿」意。

【譯文】

我們的馬車修固精良,我們的馬匹整齊排行。

我們的馬車已然修好,我們的馬匹多麼健壯。

文武百官們一同狩獵,邊游邊獵啊多麼豪爽。

母鹿與公鹿受驚奔跑,那是文官武將的愛物。

獵取紅角裝飾弓箭啊,人們搭弓瞄準這奇珍。

我們驅趕那頭公獸啊,它左突右竄快速奔跑。

奔跑時揚起漫天灰塵,以致於我們不敢開口。

麋鹿奔散四處逃逸啊,野獸們已經紛紛入圍。

我們驅趕老實的獵物,被圍後均已顯得拙笨。

快快射那離群的大獸。

《鑾車詩》

【題解】

《鑾車詩》是石鼓文中的第九鼓,所述即為秦文公捕獲異獸大??牛的場景。為秦文公於陳倉獲雞血石後另一得意之事。徐廣言:「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圖大牛,上生樹本,有牛從木中出,後見豐水之中。」至於秦文公所獲大??牛具體為何種動物,已不可考。姜亮夫言其所獲為「兕」,可備一說。

【原文】

帥皮鑾車,賁東次 真如。秀弓孔碩,彤矢鏃鏃。

四馬其寫,六轡驁若。徒馭孔庶,??騎宣摶。

眚車?行,如徒如章,原濕陰陽。

趍趍??馬,射之鏃鏃。???如虎,獸鹿如兕。

台爾多賢,迧禽奉雉。??獲允異。

【注釋】

1、 帥:率領。

2、 皮(bǐ):通「彼」。

3、 鑾車:古時君主所乘之車。

4、 賁(bì):原石鼓文作上十下苯,文飾。

5、 東次 (cì):即「??」,以漆飾車。

6、 秀弓:指紋飾華美的弓箭。

7、 碩:大。

8、 彤矢:彤弓之矢。彤弓,古代帝王賜予有功諸侯的朱漆紅色彎弓。《山海經 海內經》:「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尚書 文侯之命》:「用賚爾秬一鬯卣,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馬四匹」;《詩經 小雅 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

9、 鏃(cù):原石鼓文作上?下矢。箭矢鋒利的樣子。

10、 寫(xiè):通「卸」。

11、 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12、 驁(ào)若:良馬雄健的樣子。

13、 徒:徒步行走,指步兵。

14、 馭:駕馬軍士,指騎兵。

15、 庶:眾多。

16、 ??(fū)騎:??同「鄜」。指從鄜畤來的騎兵。秦文公十年於鄜城建畤(畤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場所),故稱鄜畤,用以祭祀白帝少昊。

17、 宣:暢達。

18、 摶(tuán):聚集。

19、 眚(shěng):即「省」。「省車」指鑾車卸下後,改為打獵的畋車。

20、 ?(zài):即「載」,充滿。

21、 章:花紋。此處指道路泥濘,車輛的痕迹猶如花紋一般。

22、 原濕陰陽:指原野上的天氣變幻無常。濕,通「失」。

23、 趍趍(chí chí):催促。

24、 ??(wò):《說文解字》:「??,兩手盛也。」此處指兩手控勒馬轡。

25、 鏃(zú):原石鼓文作左矢,右上止下丁。通「鏃」,眾多。

26、 ??(qù):通「?」,伏地行走。

27、 ?(chù):猛獸名,《爾雅 釋獸》:「?,似狸。」

28、 兕(sì):獨角雌犀。

29、 台(yí):通「怡」,愉悅。

30、 迧(chén):即「陳」,陳列。

31、 允:誠。

【譯文】

我率領馬車馳騁獵場,馬車的雕飾富麗堂皇。

精美的彤弓強勁碩大,彤箭有著銳利的鋒芒。

卸下四匹馬拉的鑾駕,兩旁的馬匹多麼健壯。

步兵與騎兵浩浩蕩蕩,鄜畤的騎兵集聚在旁。

大道上充滿輕捷車輛,車轍腳印像花紋一樣。

原野的陰晴變幻無常。

催馬揚鞭啊握緊韁繩,萬箭離弦啊密如雨降。

伏地的?獸有如猛虎,鹿角如兕般長在額頭。

看那歡愉的賢能官員,擺開獵物獻上野雞後,

驚嘆它們真是奇珍異獸。

《而師詩》

【題解】

《而師詩》是石鼓文中的第十鼓,講述的是秦文公晚年新立太子,故而集結諸侯,燕樂天子一事。《史記 秦本紀》:「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謚為竫公。竫公之長子為太子,是文公孫也。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為寧公。」全詩語言樸素,韻味彌長。

【原文】

徒?嘽嘽,然而師旅,真然會同。

弓矢孔庶,繹以左驂右驂,滔滔是戠。

卜蓍其不?具蒦信復,卜具肝來。

射夫其寫,小大具逌來。

燕樂天子,來嗣王始。

振振復古,我來逌止。

【注釋】

1、 徒:徒步。

2、 ?(yù):同「篽」,禁苑。一說,「?」當為「??」字之誤。

3、 嘽嘽(tān tān):喘息。

4、 真(tián)然:疑為「填然」之訛,形容聲勢宏大。《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新唐書 宦者傳》:「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奪府庫,相殺戮,此三輔叛陛下也。」姜亮夫譯其為「興沖沖」,似覺不妥。

5、 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後亦泛指朝會。

6、 繹:陳列有次序,且絡繹不絕。《詩經 小雅 車攻》:「赤芾金舄,會同有繹。」毛傳稱:「時見曰會,殷見曰同。繹,陳也。」

7、 滔滔:指將士車騎像江水般滔滔不絕。

8、 戠(zhí):原石鼓文作「戠字變日為夾」,通「戠」,同「職」,指士兵。

9、 卜:原石鼓文作「上艹下卜」,同「卜」,用蓍草占卜。

10、 蓍(shī):即蓍草,占卜工具。古時起卦有龜卜與筮占,龜卜用龜甲,筮佔用蓍草,後君主擇而從之,詳見《尚書 洪範》。

11、 不(fǒu):同「否」,表疑問。

12、 具:陳述。

13、 蒦(huò):占卜用具。《說文解字 艸部》:「蒦,規蒦,商也。」徐鍇《系傳》:「商,商度也。蒦,善度人禍福也。」

14、 復:答覆。

15、 肝:姜亮夫言:「指所獲的雉血寶石色澤又似肝。」《史記 封禪書》:「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於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野雞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陳寶。』」

16、 射夫:指騎射的諸侯。

17、 寫(xiè):通「卸」,卸下。

18、 小大:小孩與成人。一說,士兵與官員。

19、 具:通「俱」,都。

20、 逌(yōu):通「攸」,所。

21、 燕樂(yuè):通「宴樂」。一說,「燕樂」,即「房中樂」,為后妃在宮中所用,其歌詞俱在《詩經》中「二南」之內。

22、 嗣王:即太子。

23、 始:即希冀太子能夠繼往開來,開創新的輝煌。

24、 振振:盛大的樣子。《詩經 周南 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25、 復古:復興西周禮制,射禮本是西周古禮之一,而此時禮崩樂壞,故曰「復古」。

26、 逌(nǎi):同「乃」。

【譯文】

徒步來到迎賓疆域外氣喘吁吁,各路諸侯均率領甲兵,氣勢恢宏啊前來相會。

車架上裝載著眾多弓箭,兩旁拉車的駿馬整齊排列,車馬如流水般滔滔不絕。

你問我用蓍草占卜的結果可信與否?我告訴你它實在不假,我有神賜雞血石。

將要舉行射禮的諸侯們紛紛卸下車馬,小孩和大人們一起來到場地上的營房。

禮樂中筵席齊開恭祝天子萬歲,諸侯們敬賀太子新立,祝福他能夠繼往開來。

群情激昂啊眾人均願為周室復興齊心協力,招徠英雄賢能啊來我營帳中相會。

五.《樂府詩集》擬古作十篇

【概述】

《樂府詩集 卷九十六》:「自伏羲至於殷,凡十代,樂歌有其名亡其辭。考之傳記,義或存焉,故采其名義以補之,凡十篇十九章,名引其義以序之,命曰《補樂歌》。」十篇雖名為古帝所作樂歌,實乃唐人元結所撰,然考其曲名,當確為遠古所傳。

《網罟》

【題解】

郭茂倩曰:「伏羲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伏羲能易人取禽獸之勞。」

【原文】

吾人苦兮,水深深,網罟設兮,水不深。

吾人苦兮,山幽幽,網罟設兮,山不幽。

【注釋】

1、 網罟(gǔ):古時捕魚及捕鳥獸的工具。

2、 苦:憂苦。

3、 設:安置。此處應亦含創造意。

【譯文】

我心憂愁啊,河水淵深,沒法捕魚。自從網罟發明後,河水不在淵深;

我心憂愁啊,高山幽深,沒法打獵。自從網罟發明後,高山不在幽深。

《豐年》

【題解】

郭茂倩曰:「神農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神農教人種植之功。」

【原文】

猗太帝兮,其智如神,分草實兮,濟我生人。

猗太帝兮,其功如天,均四時兮,成我豐年。

【注釋】

1、 猗(yī):嘆詞。常用於句首,表示讚歎,相當於「啊」。

2、 太帝:此處指神農氏,一說「天帝」。太,大,表示尊敬。

3、 草實:草木與果實。一說「種子」。

4、 濟: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

5、 均:調和。

6、 成:促成,使得。

【譯文】

啊,我們偉大的首領,你的智慧如同神明,分發草木果實,救濟我們眾多生民。

啊,我們偉大的首領,你的功德堪比天地,調和春夏四季,使得我們喜獲豐收。

《雲門》

【題解】

郭茂倩曰:「軒轅氏之樂歌也,其義蓋言云之出潤益萬物,如帝之德無所不施。」

【原文】

玄雲溟溟兮,垂雨濛濛,類我聖澤兮,涵濡不窮。

玄雲漠漠兮,含映逾光,類我聖德兮,庥被無方。

【注釋】

1、 玄云:黑雲。

2、 溟溟:昏暗的樣子。

3、 垂:下落。

4、 濛濛:迷茫的樣子。

5、 類:如同。

6、 澤:恩惠。

7、 涵濡:滋潤,沉浸。

8、 漠漠:緊密分布。

9、 含:囊括。

10、 映:掩映。

11、 逾:超過,此處指阻擋了陽光,無處不被滋養。

12、 庥(xiū):庇蔭,保護。

13、 被(pī):古同「披」,覆蓋。

14、 方:地域。

【譯文】

烏雲昏暗陰沉啊,降下迷濛的雨霧。就如同我廣大的恩澤啊,不斷地滋潤四方。

烏雲遍天密布啊,掩映遮擋了日光。就好比我盛大的美德啊,覆蓋了天下邊疆。

《九淵》

【題解】

郭茂倩曰:「少昊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少昊之德淵然深遠。」

【原文】

聖德至深兮,蘊蘊如淵。生類娭娭兮,孰知其然?

【注釋】

1、 聖德:至高無上的道德。

2、 蘊蘊:深厚的樣子。

3、 淵:深水潭。

4、 生類:泛指一切有生命之物。

5、 娭娭(xī xī):玩樂,嬉戲。

【譯文】

帝之聖德多麼深遠啊,就如同那萬丈深淵。

萬物生靈嬉戲玩鬧啊,誰知道幸福的來源?

《五莖》

【題解】

郭茂倩曰:「顓頊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顓頊得五德之根莖。」

【原文】

植植萬物兮,滔滔根莖。五德涵柔兮,沨沨而生。

其生如何兮秞秞,天下皆自我君兮化成。 

【注釋】

1、 植植:草木叢立的樣子。

2、 滔滔:大水奔流的樣子。此處用來形容植物的繁盛。

3、 五德:五種美德,說法不一。此處當指水.火.木.金.土等「五行」。《文選 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註:「五德,五行之德。自伏羲已下,帝王相代,各據其一行。始於木,終於水,則復始也。」

4、 涵柔:指溫正平和。

5、 沨沨(fēng fēng):形容樂聲宛轉悠揚。

6、 秞秞(yóu yóu):物初生的樣子。

【譯文】

萬物生長繁茂啊,如流水般綿綿不息。五行溫正柔和啊,萬物感化而生。

它們如何獲得新生啊,普天之下都是在我王的聖德下生成。

《六英》

【題解】

郭茂倩曰:「高辛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帝嚳能總六合之英華。」

【原文】

我有金石兮,擊考崇崇,與汝歌舞兮,上帝之風,由六合兮,英華沨沨。

我有絲竹兮,韻和泠泠,與汝歌舞兮,上帝之聲,由六合兮,根柢嬴嬴。

【注釋】

1、 金:用金屬製成的樂器。

2、 石:石制的磬類樂器。

3、 擊考:敲打彈奏。

4、 崇崇:指曲音高峻。

5、 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6、 英華:精英華彩。

7、 絲:指弦樂器。

8、 竹:指管樂器。

9、 韻和:聲韻唱和。

10、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清涼,冷清。

11、 根柢(dǐ):樹木的根。

12、 嬴嬴:同「贏贏」,滿,有餘。

【譯文】

我有金石樂器啊,敲擊之聲慷慨高昂,同你一起載歌載舞啊,

上帝的聲音,飄蕩在六合之內啊,萬物的精華曲調悠揚啊。

我有絲竹樂器啊,唱和之音清涼冷清,同你一起載歌載舞啊,

上帝的聲音,飄蕩在六合之內啊,社稷的根基結實牢固。

《咸池》

【題解】

郭茂倩曰:「陶唐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堯德至大,無不備全。」

【原文】

元化油油兮,孰知其然,至德汩汩兮,順之以先。

元化浘浘兮,孰知其然,至道泱泱兮,由之以全。

【注釋】

1、 元化:即造化。

2、 油油:廣大的樣子。

3、 汩汩:盛大的樣子。

4、 順:順應,順從。

5、 浘浘(wěi wěi):河水盛大的樣子。

6、 泱泱:深遠廣大的樣子。

7、 由:從。

8、 全:保全。

【譯文】

天地的造化多麼廣大啊,誰能夠知道它的緣由。美德多麼盛大啊,萬民需要先遵循它。

天地的造化多麼盛大啊,誰能夠知道它的緣由。大道多麼深遠啊,順從它就得以保全。

《大韶》

【題解】

郭茂倩曰:「有虞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舜能紹先聖之德。」

【原文】

森森群象兮,日見生成,欲聞朕初兮,玄封冥冥。

洋洋至化兮,日見深柔,欲聞大濩兮,大淵油油。

【注釋】

1、 森森:繁密的樣子。

2、 群象:眼前萬民安居樂業的景象。

3、 玄封:天地未分時的混沌狀態。

4、 冥冥:昏暗的樣子。

5、 洋洋:盛大的樣子。

6、 至化:極美好的教化。

7、 深柔:深入寬柔。

8、 大濩(hù):本指商代樂舞,相傳是伊尹所作,用以歌頌商湯伐桀,天下安寧。周代用以祭祀始祖姜嫄或泛祭先妣。此處當指聲教。

9、 油油:盛大的樣子。

【譯文】

當下一片安居樂業的景象啊,眼見就要逐日生成。

想要知道我的初始形態,就如同那混沌一樣迷濛。

我那美好的教化遍布四方啊,眼見就要逐日盛行。

想有了解我的聲教德化,就好像那大淵一般廣闊。

《大夏》

【題解】

郭茂倩曰:「有夏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禹治水,其功能大中國。」

【原文】

茫茫下土兮,乃生九州,山有長岑兮,川有深流。

茫茫下土兮,乃均四方,國有民人兮,野有封疆。

茫茫下土兮,乃歌萬年,上有茂功兮,下戴人天。

【注釋】

1、 茫茫:廣闊的樣子。

2、 下土:大地。

3、 九州:夏禹治水成功後,劃中國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

4、 岑:小而高的山。

5、 茂功:盛大的功績。

6、 戴:遵奉,擁護。

【譯文】

遼闊的大地啊,劃分成了九州,山上有高峰啊,江河有那深流。

遼闊的大地啊,平均四方疆土,國內有人民啊,國外有那封疆。

遼闊的大地啊,齊聲歌頌萬年,君上有偉績啊,臣下尊天敬民。

《大濩》

【題解】

郭茂倩曰:「有殷氏之樂歌也,其義蓋稱湯敕天下,濩然得所。」

【原文】

萬姓苦兮,怨且哭,不有聖人兮,誰濩育?

聖人生兮,天下和,萬姓熙熙兮,舞且歌。

【注釋】

1、 濩(hù)育:指德教。

2、 熙熙:溫和歡樂的樣子。

【譯文】

黎民疾苦啊,怨憤哭泣。沒有聖人啊,誰來德教?

聖人降生啊,天下祥和。百姓愉悅啊,起舞奏歌。


推薦閱讀:

TAG:古詩詞 | 國學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