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挑戰21天不生氣 你為什麼做不到?
2 人贊了文章
為什麼家長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如果讓你挑戰21天不生氣,你能不能辦到?
近日,網路流傳了一份特別有意思的小學生暑假作業——挑戰「21天不生氣」。假期結束,全班44個同學中,只有一對雙胞胎家庭完成了挑戰。
這是湖北武漢中華路小學三年一班班主任程紅給班裡的孩子們留的作業,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作業以一張情緒記錄表格展現,每天記錄下家庭的「情緒晴雨表」。表格中有「晴」「多雲」「小雨」「大雨」四個選項,選項後面還有「原因分析」和「調節對策」兩欄。
班主任程老師表示,很多家長覺得記錄單就兩面,完成起來不難,然而當孩子們交上來時,家長們才紛紛感嘆,跟孩子保持21個小時或是兩三天不生氣,實在太難了。據統計,家長的生氣原因超過八成是因為作業,而家長生氣的比例比孩子要高25%。
程老師說:「挑戰「21天不生氣」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們做到生活中完全沒有生氣和摩擦,而是讓大家意識到情緒對家庭成員的影響,進而學會更好地相處。」
《爸爸去哪兒5》里,陳小春對兒子Jasper發火那一段,讓小小的Jasper收穫了不少粉絲。
父子倆一起做任務的途中,Jasper的動作有些緩慢,急不可待的陳小春在前面大喊一聲「快點」,凶到把圍觀的吃瓜群眾都嚇跑了。要是一般的孩子,肯定當場就被嚇哭了,可是冷靜的Jasper鼓起勇氣,用大喇叭向爸爸喊話:可以不生氣了嗎?
就是這句話,讓憤怒中的陳小春瞬間軟了下來。
小孩子都懂得要心平氣和的交流,有事好好說,難道我們大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嗎?
為什麼控制不住?
家長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應該從自身去找問題。我們可能是沒有如實地看到孩子,而是我們心中「以為」的孩子。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是「投射」。表面上看到的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對孩子發火,其實是對自己的不夠接納。
如何有效迴避發火?
?意識憤怒
意識到自己的憤怒,意識到為什麼會沖著孩子發脾氣。只有這樣,才會有助於你對自己的憤怒進行疏導,你也才會知道下一步如何處理你的憤怒。有家長說,看到孩子的那個熊樣子,就會有無名火。你要清楚,這種不點自燃的無名火,也是你對孩子長期形成了一種不滿意的態度,還是要冷靜下來找出讓你產生這種態度的根源。這種自我意識和自我提醒很重要,千萬不能忽視。
?自我暫停
人在面臨挑戰時,渾身上下會被腎上腺素充滿,腎上腺素會讓我們大腦中負責思考的部分自動關閉。而此時人的大腦會重新回歸原始狀態,就好比原始人在與猛獸面對面時,他們的反應往往是要不戰鬥要不逃跑。
當我們感覺自己毛孔擴張,頭腦發熱,渾身暗流涌動,已經被腎上腺素全然包圍,內心的火山一觸即發時,要馬上調整自動關機狀態,告訴自己需要躲起來冷靜一下。不要試圖在生氣的時候解決孩子的問題或者講道理,那樣只會引爆我們內心的火藥,讓情緒更一發不可收拾。
?避免極端
家長在情緒失控,往往會產生極端的想法,說出惡劣的話語來傷害孩子。比如,我會徹底和你斷絕父子關係、母子關係;你這樣讓我操心是在有意逼我死;我不再管你了,你可以離開這個家了;有你這樣的孩子,我是倒了八輩子霉等等。這些極端的想法和話語,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會是終身的創傷,甚至一輩子都難以恢復。
?轉移注意力
當你意識到自己非常生氣,快要發脾氣的時候,建議你開始數數,從1到10;走到自己的屋子裡,畫一張生氣的畫;抱一抱你的寵物;打一打你的枕頭;寫一封憤怒的電子郵件,但是不要發出去,等等。通過這些辦法,你就能夠緩解當下緊張憤怒的情緒。
?用行動代替語言
當語言無法控制孩子的行為時我們的情緒容易波動,會認為自己失去了權威。用行動代替語言,可以減少我們發火的機會,並更有效地達到目的。
例如,很多父母在孩子該幾點睡覺的問題上感到十分糾結。不少父母會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孩子「快去睡覺!」,孩子置之不理,父母就火氣上升,一通好罵隨時爆發。幾點睡覺最好是事先跟孩子商量過的,我們需要做的,是非常冷靜地牽起孩子的手,把他帶到房間去,告訴他可以在床上玩被子,但不能下床,因為已經是睡覺時間。孩子會挑戰大人繼續下來玩,不需要多說什麼,繼續把他牽到床上不允許下床。這樣來回幾次他就知道你是非常堅定的,自然就睡覺了。
?降低期望值
不少父母容易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孩子,希望孩子能做到他們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形象。如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設立一定期望值,希望孩子每門學科都能達到90分以上,那如果孩子只考取了70分,期望值過高的家長就會感到失落憤恨,並開始把怒火發泄在孩子頭上。
父母對嬰幼兒常常會百般疼愛百般鼓勵,認為他們弱小需要父母更多扶持。但孩子上小學後,父母會認為孩子已經長大,認為他們理所當然地應該懂事了。不少父母常常埋怨做錯事的孩子「你都那麼大了,怎麼還做出這種事!」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值,因為即便上了小學,孩子始終還是孩子,他們仍然會犯錯誤,仍然需要父母的鼓勵扶持以支撐他們的進步。
?知道自己的臨界點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容忍度的臨界點,在某些臨界點上我們很容易火山爆發,如生活或工作上有壓力時,疲勞狀態,飢餓狀態等等。如果我們心情愉悅的時候看見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可能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但在臨界點狀態可能就會對孩子發火。因此認識自己的臨界點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火氣。
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要做晚飯,但是我們很累,這個時候我是很容易發火的,但我真的不想對你發火,所以你去自己屋裡玩,飯做好我再叫你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