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JFX:房子六套以下,都是剛需?
1 人贊了文章
看過人包括我自己,都在不約而同的強調一個觀點:剛需買房,早買早得道。
我也一直這麼認為,但是昨日,我突然被一位朋友問住了:「無論是短線還是長線,剛需的確越早買越好,那麼,什麼是剛需?」
其實這是個特簡單的問題,但我生生給楞住了,半天沒回過神來。
見我沒回話,朋友接著問道:
「我覺得我是剛需,但又不是,且說不清具體理由,因為我本身在清遠有一套房子,是一個很小的兩居室,再過四個月,我就生二胎,到時候婆婆或者我媽過來照顧,兩居室肯定是不夠用了,得買一套大點的三房,兒子長大以後,我還得為他買婚房,那時候還得入手第三套,那麼,一個人買三套房,這究竟是屬於剛需,還是炒房?」
老實講,我從來沒有想過剛需,會不會是個偽命題。
按正常邏輯來講,她的三套房都是剛需,但是從字面的意思而言,一個人買三套房,你能說不是炒房嗎?
而在炒房圈當中,有一句特拉仇恨的話,叫「6套以下,都是剛需」。
這6套怎麼來的呢?
一套自住,一套父母住,一套岳父母住,一套留給兒子,一套留給女兒,一套收租。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6套,每一套似乎都是實打實的需求。
但是,仔細一琢磨,好像又不是那麼回事。
1
故 事
其實,《新華字典》中原本沒有剛需這個詞語,其它任何一個行業都沒有,它單單屬於房地產行業,甚至可以這麼說,剛需,是開發商當年生生製造出來的一個詞語。
百度百科中,關於剛需大概是這麼解釋的:剛性需求(Rigid Demand)指在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
剛需是一個動詞,是會變化的。
當剛性需求被上漲過快的商品破壞後,這個剛性需求就成了彈性需求 。
比如武俠小說中的主角被人滅門,他要報仇,那麼就必須要找到名師拜入名門練好武功,這裡的名師名門等資源就是主角的剛需,因為沒有這些,他一輩子都報不了血海深仇,造化弄人,當主角剛背上行囊踏上尋訪名師的道路上,仇人卻被天上降了一塊隕石給砸死了。
那麼,此刻的拜師學藝,還是不是主角的剛需?
再從最簡單的事情說起,比如說吃飯,吃飯是不是剛需,當然是,因為一頓不吃餓得慌,幾日不吃,你可能餓死了。
但問題是,一天吃幾頓飯,早、午、晚,我們現在形成習慣了,一日三餐,單獨拎出每一頓,都是不是剛需,我自己就有感覺,我差不多有大段大段時間是不吃早飯的,早飯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剛需,甚至有時候特別累、特別忙的時候,甚至是忘了吃晚飯,真是到那種廢寢忘食的地步。
那麼,回到房子本身來說,什麼條件才是真正的剛需?
炒房與剛需之間怎麼界定?
首先我們得明白炒房是怎麼產生的?
圖/圖蟲
舉個我認識的一位女士的例子吧,按照慣例,文章中所有出現的人物,都採取化名,女士姓徐,這裡暫且叫她徐言芝吧。
徐言芝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從來沒想過炒房,我們能賺到錢,只是一場意外。」
徐言芝是浙江人,早年是原商業院的老師,無論是長相氣質,還是言語之間,看上去都格外有知識分子的味道,通過聊天得知,徐言芝的確沒想過炒房,因為在樓市方興未艾的時候,誰也預測不到樓市未來的方向,除非是天生的賭徒,只是後來大佬們的一系列政策,讓原本只是想改善環境的徐言芝無意中掀開了女神的群角,看到了春光無限,09年一套上海60平的兩房到了15年,竟然可以換成138的大房子,還能多出再買一套的首付錢,既然有了這麼一條最懶最直接最有效地投資手段,傻子才不幹呢。
此後,徐言芝就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一發不可收拾,從上海一套到全國九套,也不過用了短短三年的三年時間。
她說:「中國最值得投資的還是一線城市的房,那是絕對的優質資產,泡沫即便有,那也是相對短期的,三四五線,就說不定了,這是我們這一行當初的一致共識,所以,在限購特別凶的那兩年,我們也曾經一度轉戰三四線,但終究沒有戀戰太久,及時撤了出來。」
我問她,為什麼是相對短期的泡沫。
她說:「中國的房價,就好像往一個非常高的杯子里倒啤酒,雖然在某一個時刻看來,泡沫的高度是高於實際啤酒的高度,但是隨著新一輪的倒酒,很快啤酒的實際高度就會超過之前泡沫的高度。。。」
如今的樓市暗流涌動,晴雨難測,徐言芝只留了北京和上海這兩個「超一線」城市的房子,在國內基本上沒有操作了,而在外面的世界是這樣的:
抽出資金炒外市,從美國到加拿大,從柬埔寨到泰國,集團化運作的資金槓桿,力量是巨大的,他們所到之處,房價勢如破竹,噌噌上漲,一片哀鴻遍野,不過,自從外匯管制之後,但是他們仍然有辦法,通過實業轉房產的方式,可以將實業投資獲得的收益投資房產,不過這種方法需要的周期會非常長......
實際上,像徐言芝一樣,很多人的初衷並不是炒房。
只是忍受不了租房的顛沛流離才選擇買房安身立命。
後來,情非得已的改善之下,又得換房,通過兩到三次的換房,換著換著,很快會得出一個結論:買房是最懶、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投資手段。
據有關數據, 2018年1月,北京市的房價均價為62957元/㎡,而200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12479元/㎡,相差5倍左右。
廣州市在201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31409元/㎡, 2008年1月的房價均價為7350元/㎡,相差約4.27倍。
從2008年至2018年,十年近5倍的房價上漲,使得擁有房產者,不僅是身份的象徵,還是財富在誇張的翻滾,而且不僅是大城市,小城市這兩年的漲幅也相當妖孽,據數據統計,房價從三四千到破萬的已有百城。
房價的暴漲,造富了一大批人。
但是,這批人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對不起,我們不炒房,我們只是理財。
2
剛 需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剛需?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喜歡用反推法去論證觀點,得到答案,我們不妨換個思路來反推,你為什麼要買房?
這個答案,很多。
村裡想進城的、娃要上學的、認為買了房更容易找女朋友的、准丈母娘催的、改善居住環境的、現在工作地點離家太遠的、手上閑錢燙手沒處放,覺得房產是自己最看得見摸得著的投資、看見周邊人都在買自己不買就OUT了的、年輕的小夫妻不願與老人同住的、認為早買比晚買好的,怕自己創造資產的能力跑不過房價的.....
這些在人生當中不同階段產生的買房理由,的確是需求,但你能說這是剛性需求嗎?
不是的,在我的理解當中,「剛需」指的是和價格預期完全無關的需求。
比如手術,急救……
比如上學,在很多大城市,房票等於戶口,戶口等於學校門票,明年娃要上學,而上學的學校還遠沒有著落,這種等不起的才是剛需。
剛需與偽剛需的區別就在這裡,娃等不起要上學是剛需,追求便利去買學區房就是偽剛需。
再比如,你睡在橋洞下急需一個容身之所,這個住的需求是剛需,你非要在淮海中路拓一塊地建個公館還帶停機坪的,這和在三線城市為了娶老婆搞套二居室本質上是一樣的,這是偽剛需,是前進的動力和慾望的表達。
而買房這件事裡頭真正的剛需是,這套房子,你分明知道它第二年會跌一半,你還要買,這才是剛需。
剛需不考慮漲跌,其實,倒也不是不想考慮,而是沒辦法考慮那麼多!
中國存在剛需,但並不是居住的剛需,我們通常所說的剛需不單單是房子本身,更多的,是與之綁定的資源,行政,醫療,教育,商業等等。
經常有人問房價啥時候會降的問題。
其實,很簡單,哪一天房子不再與戶籍綁定。
不再與學區醫療之類資源紅利掛鉤,當人們對成家立業、安身立命的概念逐漸淡化,對「家」的歸屬感不再如此之強。
當政府在為大眾開放出更多投資渠道時,房價理所當然就降了。
但遍觀市場,在目前的投資方式當中……
銀行儲蓄利率太低,證券不太懂風險也高,對於普通百姓而言,購房,的確是目前這個風雲變幻無常的世道當中,較為穩妥的一種抵抗通貨膨脹的投資手段。
3
酸 楚
再給大家做道數學題。
已知條件:
一:甲乙丙丁四個人在2008年各自擁有50萬元。
二:甲將這50萬做了貸款買房,做3成首付,增值部分換房,負債70%。已做5成首付,增值部分也換房,負債50%。丙與已相同,也是5成首付,但增值部分存入了銀行儲蓄。丁全款買入。
三、所有條件以北京為例。
通過這些數據,計算10年後甲乙丙丁各自的財富值。
要解答這道題,我們必須先看看10年來京城的房價走勢:
2008年北京新房均價12479元/平,而2018年已經漲到了從62957元/平,10年間,房價足足翻了5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開始,北京房價進入立定跳遠模式,單單是15-16這一年,就從均價3萬7,一跳跳到了5萬7,一年時間整整漲2萬。
十年里,房價芝麻開花節節高,甲乙丙丁的資產凈值自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計算之後,求出的答案如下:
甲:483萬
已:209萬丙:160萬丁:105萬
看到此處,興許有人會嘲諷丙這也太慘了,10年資產才翻了兩倍。
其實不然,丙雖然沒能在倒騰中房子越換越多,但至少在京城買了一套,房子的確是好東西啊,它能使人不心慌,並且叫人產生自信心。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就是這個意思。
資本都是逐利的,房子過往一直在漲,所以,這個需求才理直氣壯。
好比認識的一位老先生,他很神,岩土工程教授級高工,國內權威人物,今年六十歲馬上就退休了,去年八九月份房價狂漲的時候他說:「我在單位工作一輩子了,他們給我發的錢,還沒有這幾個月我的房產漲出來的多。「
是的,這就是癥結所在。
老祖宗有兩句爛大街的千古名言,第一句是:人往高處走。
第二句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而房子本身就具備了至少三重屬性:投資屬性、民生資源屬性,居住屬性。
此處排名分先後與,別忘記房子的本身叫做:商品房。
是一個可以置換,可以買賣的商品,而非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說一遍,住房剛需本身就是輿論創造的謊言,不存在的。
按照新生兒人口數量和人均居住面積穩步上升,就算有非住不可的剛需。
那麼,從數學上看也應只減不增,而在高度發展的社會裡,生病了有醫保,租房可以享受跟買房同樣的權利,退休了有足夠的養老金,自然也不需要像在中國一樣,需要一套房子來落戶,有一個住所就夠了,這個單純的住所,才是剛需,但是買房不是,因為擁有一套價值400萬的住房和擁有價值400萬的國債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在現代的中國,正是因為社會保障和投資渠道的缺失,導致人們會形成一種必須要自己有一套住房的觀念。
我倒是希望很多年後偽剛需徹底消失,房子不再跟現在一樣,希望日後的社會輿論不再是:嘖嘖,這個人有房。
希望男女談婚論嫁了,不再被丈母娘經濟和房子壓垮。
希望大眾不會再把房產,作為投資目標導,致房價虛火萬丈。
希望資金流向也會更多去到實體經濟或別的新型投資,一切的一切,都健康而自然,房子也回歸理性,真正是給剛需人民用來住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