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未來的選擇

對於未來的選擇

1 人贊了文章

說起來開始愁大學畢業以後的選擇從大一結束就開始了,將近兩年過去了,自己心裡還是沒有一個決定。因為一些個人和家庭的原因,渾沌的大一生活謎一樣度過了,導致第一學年基礎課的GPA簡直不堪入目。過完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假期,聽聞讀會計的人都在說四大四大,也就嘗試著去申請實習。當然,結果肯定是早就預測好的了,因為第一學年的成績導致自己很快就被篩了下來,再加上自己不是澳洲公民或永居的原因,就更加不可能了。

通過一次面試實習,大概了解到自己的弱項,因為其他原因而被影響到的心情也逐漸回復正常,便開始了惡補計劃。年中的一個短假期參加了一個小範圍的大學競賽,再通過埋頭苦幹把GPA一點一點拉上來,不過說實話,下沉容易上升難,要彌補第一年的錯誤,總覺得是如此遙不可及。因為副修了經濟的一些學科,反而在第二學年裡增加了對經濟的興趣,也因此在年尾提交了轉專業的申請表,增加了一個經濟學位,想進修一下計量經濟學。

談起會計這個專業,在報大學的時候其實無異於大眾,每個人都在談商科,再加上家裡人和其他叔叔阿姨之類的都推介會計,便選了下來。現在細想下來,作為商業的」語言「,其實對於我現在的金融以及計量都很大程度的提供了幫助,尤其是對於一個公司的了解。不過,我自己著實對它起不到很大的興趣,可能是因為對於我來說,過於「準則化」,這個準則那個準則的,想起也是有點偏頭痛。另外一點就是可能缺少一點數學的元素,這也是為什麼我比較喜歡經濟的一個原因,總感覺用數學來表達的話,會比較嚴謹,或者是因為邏輯容易理解的多。這一學年結束後,會計的專業課也會修滿了,從第一二學年到現在第三學年對於它的心理變化,由厭惡到感激,也是經歷了一段時間,能解釋的原因應該就是第三學年終於變成實踐了更加有趣了吧。

為什麼經濟學位里選擇計量?就像前面說的,有可能的因素就是數學吧。數學一直算不上我的強項,自小上來都處在一般般的水平,但就是這種解題過程,平平靜靜的思考,很舒服,跟我每一次做飯的時候是相似的感覺。沒人來打擾你,你專心致志的去完成一件事情,似乎是現在生活中的一種樂趣了。很欠缺統計背景知識,在統計學雙學位的大佬面前像個智障一樣,成績也不盡人意。自己是否真正適合或者是喜歡這個專業,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只是若能讓我平靜下來,便足矣。

明年回來就是完完全全的金融以及計量的課了,更加期待計量的課。最近也在向數學科那邊詢問著能否替換一些商科的課時(金融)來學一些統計的課,畢竟自己統計這方面實在太弱了。另一個思考就是為研究生做打算,想去申請一下統計方面的研究生,可是覺得計量這個背景還是欠缺了點。今年回來澳洲後就有思考過畢業之後應該走入業界還是術界,然而還是猶豫不定,畢竟兩邊的利弊都是存在的。

來國外讀書多了,就更加存在一種自主(independent)的思想,若留學生也能申請financial aids的話,我也會選擇自己借錢來攻讀了。這些年來總是想著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畢竟不是很多父母願意用將近自己所有的收入來提供兒女更好的教育資源。想著高中開始就十幾萬一年的費用,再加上現在留學每年不下三十萬的費用,心裡很是難受。進入術界必然無法在短時間內減輕父母的負擔的了,然而自己也是想踏進去試一試,即使有可能我根本不適合讀博做研究之類的。

進入業界也是更加的迷茫,今天看到了 @Fanghao Yang @Gabrielle S 的文章以及 @黑貓Q形態 在2017年金融業秋招下贊的一些答案,心情更加是百感交集。以自己這樣的背景,去哪裡工作,在哪個行業等等,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作為一個年輕人,家裡也不是說到了什麼十分困難的地步,還能允許我在外面不同世界不同環境闖蕩一下,但也還是得正確的選擇自己的落腳點。雖然年輕有資本在不同行業嘗試,但這個資本並不多,因為不可能一直嘗試下去。

所幸的是自己還能存在自制力,沒有 @Gabrielle S 那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麼不堪入目,還存在一定的critical thinking而不是盲目的隨波逐流。該穩定下來幹事情還是在不同地方嘗試,該將事情歸功於社會還是自己承認失敗而從中學會改變,每個人都是對自己的未來有最終選擇權,至少理論上來說,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之分。雖然還沒確定到自己的未來,但也是由衷的感謝幾位大佬的一些動態,無論在知乎上看到的是否每個行業里真實的情況,至少是提供到了一些信息流,要判斷的還是要靠自己踏進去。


推薦閱讀:

TAG:大學 | 職業選擇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