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用兩年驗證了自己30年難得一遇

李雨用兩年驗證了自己30年難得一遇

來自專欄愛地人樂評批發市場4 人贊了文章

從第一張專輯《魚里言吾》到第二張專輯《浮世游》,李雨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而就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李雨卻已經完成了兩個小目標,一個是打破了她自己出道之初被貼上的音樂標籤,另一個則是塑造了一個全新的音樂人格

古風和民謠歌手,就是李雨出道之初,被貼上的音樂標籤。這種音樂標籤對於一個新人來講,很實用。因為它們能夠成為新人的辨識度,也容易在歸類後,讓人更容易通過索引而找到。

更何況,出道之初的李雨,也確實是一個擅長古風元素,又能把歌曲寫得既禪意也煙火的……民謠歌手。

有的歌手願意把自己歸類,甚至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找到一種演藝的安全感。但李雨顯然沒有這樣的打算。甚至可以說,到了《浮世游》這張專輯時,你真的已經不能再用民謠這樣的歸類,去定義她的音樂。

而李雨也不是刻意要「拋棄」民謠這個標籤,甚至像很多歌手那樣,通過擁抱另一種或幾種風格,比如電子、比如搖滾、比如爵士,去人為甩掉過往的那個自己。

李雨在新專輯《浮世游》里所做的,更像是一種不自覺的探索,是在一種本色自我上,通過技術與靈魂的碰撞之後,完成的一種創作升級。這種升級,很難再用曲風這個框架去定義,因為講道理的說,真正的好音樂,是無法用一種曲風標籤,就能輕易概括的。

其實,從創作的那一面來講,《浮世游》里的李雨,就是從《魚里言吾》游過來的。整張專輯的創作,依然是屬於那種煙火味十足的詩意,以及有著現代文明氣息的古典俠情。

新專輯11首歌曲,第一首和第六首的歌名是四個字的,最後一首歌的歌名是三個字的,而其餘的歌名都是兩個字的。雖然,這是一個和音樂本身無關的細節,卻讓我想起記憶中實體唱片黃金年代的那些專輯,在CD還沒出現之前、由磁帶和黑膠作為載體時,那種AB面排列曲序時特有的對稱設計美感。

這種對稱更體現在李雨的歌詞創作里

《別的城市》里「你在這兒參加過幾場婚禮,也看著幾棟高樓平地蓋起」,以及「日子就這樣一點一點地過下去,習慣了生活不會發生大的歡喜」這樣上下文的句子,不僅有押韻還有對仗,工整的結構里容納了率真的敘事,簡單明了之餘又有著屬於生活的淡淡詩意。這樣的文字,通俗易懂又充滿著最樸素的美感,也是這個時代很多作品,已經消失的一種美好傳統。

李雨的詞,最大的不同,就是亦古亦今。上一張專輯有《吾妻》、《酒僧》等等,這張專輯同樣有《鶯鶯》、《斯人》、《塵土》、《知秋》等等。

在這些作品裡,李雨給人帶來的還是那種傳統的美感,比如「秋高氣爽、山雲如幕」、比如「一捧塵土落成一方天涯」,或者「晚鐘綿綿,萬戶炊煙」。而除了古典詩詞的手法運用之外,李雨的這些創作,更多給人的還是一種活的靈動,以及流動的生趣。不是宮廷詞那樣追求詞藻華麗,而是真的一夢就夢回了魏晉唐宋,有文字美感更有代入的動態。

當然,李雨的創作,並不是詞與曲割裂的創作。甚至可以說,不僅相比同時代的其它作品,就是對比她之前自己的作品,這張《浮世游》里的音樂,都開始變得更有詞曲唱與編曲的共生感。

人歌合一,於是就有了氛圍,有了境。意境的境

沒有同時代歌手那種所謂多元化的野心,李雨在這張專輯一開始(當然也包括上張專輯),就知道編曲與歌曲共生的關係。這種共生關係,不是在創作完一首歌曲之後,用一些套路化的曲風,呈現外在的華麗,以及嘗試過程的艱難與不易。而這樣,終究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甚至把音樂當成了一種攻堅戰,為了攻堅而為自己設置困難。

李雨所追求的音樂共生感,一是用編曲作為歌曲的延伸,讓自己用吉他創作的歌曲,能夠脫離和弦的框架,在器樂、音色與律動中,延伸出它原來有或沒有的潛力。這,就是傳說中的音樂可能性。

另一方面,那種延伸出來的新的可能性,又反過來作用於李雨的創作和演唱,因此讓她的創作,可以於基本的詞曲性格之上,通過與樂手、與音樂氛圍的化學反應,從而又「變異」出一種新的可能性。

當然,還是要提一點的是,從《魚里言吾》到《浮世游》,李雨的兩張專輯,從音樂上之所以會在統一感的基礎上,還給人一種有層次的遞進感,以及一種不斷向前的探索感,也和製作人王於陞及編曲謝立航這樣固定的製作班底合作,有很大關係。

這就是傳說中的磨音樂。這種通過慢慢磨合做音樂,和請一個製作人接活,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製作人和歌手之間彼此之間,在音樂上的滲透關係。而一張好的專輯,只有製作人和歌手彼此之間滲透,形成一個真正的整體,所有的樂器、所有的細節,也才是真正為專輯的作品而設。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專輯的製作人,除了亦友亦師的王於陞,還包括李雨本人

《浮世游》這張專輯最賞人悅目的一點,就是音樂上的整體感,不需要概念和企劃的東拉西扯,通過音樂一體化的塑造,整張專輯的十一首作品,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夢境。

而夢境感,也是《浮世游》這張專輯的最大聆聽感受。整張專輯的作品,都因此被融入極具沉浸體驗的氛圍中。王於陞和謝立航的編曲,有後搖式的延伸感,飽滿又具有下潛特質的音色,都讓《浮世游》整張專輯,都處於一種淺灰的色調中。

既是淺灰,亦是朦朧。

這種朦朧,既讓李雨的作品和聆聽之間,有了一個緩衝的地帶,也讓作品泛出了另一種藝術的光暈,並有了立體和層次的美感。民謠,不再僅僅是民謠,至少可以說,通過這種磨音樂方式的製作,也讓李雨成了近五年出道的民謠歌手中,極為少見的依然有著民謠內在,但音樂外在早已經和民謠曲風無關的歌手。

在創作上追求音樂本質的美好,在製作人追求音樂多線條的美感,再加上錄音師陳宇軒對於動態的平衡掌握,《浮世游》因此也有了純粹本色與綺麗璀璨兩種質感。

曾經,有一個話題叫#30年難得一見民謠唱作人#,很多人當時都是一笑而過,但《浮世游》這張專輯推出後,這個話題倒是有了重啟的理由。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李雨還重新定義了民謠唱作人這個概念


推薦閱讀:

TAG:民謠 | 音樂 | 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