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歷史的一個有趣現象的思考
6 人贊了文章
中國歷史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兩個最強盛的帝國漢和唐的前面,都有一個短命的王朝,漢以前的秦,唐以前的隋,都是只有幾十年歷史。為什麼存在這種現象?這是歷史的偶然的嗎?
我想這和當下最時髦的一個詞創新有關。秦朝和隋朝雖然短命,但他們絕不是歷史星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在中國歷史上他們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他們都進行了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制度創新。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廢除了自商周和春秋以來的分封制,秦置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郡縣的行政長官由中央任命,對中央負責。分封制是天子把自己的子弟和身邊的功臣分封到地方成為諸侯國的國君,國君是是可以世襲的,因為世襲,所以諸侯國的國君只需要對自己的老子負責,而不需要對天子負責,所謂的國家就是一盤散沙,郡縣制把一個地理和文化意義上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實體,這個制度綿延兩千多年,一直延續到現在。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出現前,官員是由各級官吏或社會名流層層推薦產生的,設想一下,如果你是那時一個出身寒微的讀書人,推薦意味著即使學富五車,有經天濟世之能,因為不認識有推薦權力的人,你只能在草根里呆著。科舉打開了階層流動的口子,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出現以後,貴族逐漸淡出了中國歷史舞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三省六部制以清晰地職能劃分構建了政府行政機構,以六部為例,吏部掌管人事、戶部掌管財政、禮部掌管意識形態(以儒學為本)、兵部掌管國防安全事務、刑部掌管司法、工部掌管基礎設施建設。科舉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奠定了中國官僚體系和文官制度的基石。
然而,制度層面的創新對國家社會而言是好事,於創新者而言,卻往往意味著悲劇。對舊有利益格局的改變,必然引起舊勢力的反彈,引發劇烈的社會動蕩。楚國貴族項燕臨死前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惡毒的詛咒中體現著咬牙切齒的痛恨。一語成讖,這詛咒居然應驗了,楚國故人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造反了,並迅速形成燎原之勢,秦帝國瞬間崩塌。這就是秦和隋短命的原因。對於創新者,歷史的冷酷可能還不止國破身亡,還要給你貼一個歷史標籤,給你千古的罵名。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是有名的「暴君」,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作為暴君的一個罪證,可中國歷史上做類似事情的皇帝,可遠不止他一個,康熙朝大興文字獄,一個書生胡謅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招來殺身之禍。而康熙卻是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被指濫用民力,滿足自己舒舒服服遊歷江南的慾望,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一個簡單的邏輯是,作為開國之君的隋文帝楊堅,會把江山社稷交給一個只知吃喝玩樂的不靠譜的人嗎?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時至今日,我們還在享受著大運河帶來的交通便捷。唯一的解釋是,隋煬帝乾的這件事超越了自己所處的時代,超越了自己時代人們的想像力和理解力。有時候,走的快不一定是好事,但路往往是那些敢走的,走的快的人走出來的。漢隨秦制,唐隨隋制,這兩個強盛的王朝繼承了前朝的基本制度,保留了前朝的制度創新,並吸取經驗和教訓,做有益的補充和完善,中國歷史上那兩個無比輝煌的盛世就是這麼走出來的。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讓我們的目光回到現代,國民黨政權是一個短命政權,而且似乎乏善可陳,內不能治國安邦,外不能抵禦強敵入侵。但是國民黨政權進行了一次重大的制度創新——黨國制度。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後,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皇帝沒有了,這麼大一個國家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國家基本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孫中山和蔣介石借鑒蘇俄的經驗,建立了黨國制度,把政黨和國家政權牢牢捆綁在一起,政黨像古代的皇帝一樣,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核心和樞紐地位。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制度,國民黨由於自身和歷史的原因無法駕馭這一全新的制度,只存在了22年,但本朝繼承了這個基本制度。再多,我不能說了,到此為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