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標籤生活的正確方式

帶著標籤生活的正確方式

4 人贊了文章

這周末,跟一位很要好的大學同學聊了很多。她對一個問題的話觸發了我寫文的想法。這個問題我在小學時懵懵懂懂,初中時開始意識到,高中時深受其害,大學時陷入痛苦的思考,碩士時走向突破,到現在終於覺得自由在望了。但我同學的疑問還在,並且這一問題不止聽到一個朋友說過。所以,還是寫一寫。

這個問題,就是標籤。或者說,標籤對我們的影響。

「貼標籤」這個詞,想必已經沒有任何新意了。政治正確的說法是,我們不能隨便給別人貼標籤。不止是因為這樣用符號化的方式去代表一個人太過扁平化,更因為一個標籤帶來的影響可能很大。在心理學史上有兩個著名且備受爭議的心理學實驗,其一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吉布森等人(Rosenthal& L.Jacoboson,1968)所做的羅森塔爾實驗。這個實驗非常簡單,只是在一個學校里對三個班的學生假裝進行一項「預測未來發展」的能力測驗,然後由老師告訴每位學生他們的表現如何,以及這預示著他們是「非常有潛力的」還是只是一般人。實際上,老師告訴哪位學生哪種結果是隨機抽取的,並不是他們的真實測驗水平。然而八個月後,被老師告知很有潛力的學生無論是在智力測驗還是新的任務上整體均表現出了更優異的成績,原本隨機分配的兩組群體真的按照老師所說的話變成了更優秀的和更一般的兩組。這個實驗後來被很多育兒書籍引用,告誡人們表揚孩子的重要性。這一效應則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另一個研究是斯坦福大學進行的監獄實驗。實驗將普通大學生隨機分為獄卒或犯人,獄卒被要求電擊、鞭打、辱罵犯人。一開始所有學生都拒絕對同樣是學生扮演的犯人進行侮辱,而後來在實驗者不斷強調他們的獄卒身份並要求配合實驗的基礎下,都對「囚犯」進行了實打實的折磨。類似這樣的研究還有很多,實驗結果無一不顯示出簡簡單單的一個名詞、隨隨便便貼的一個「標籤」就能真正地影響個體當下的行為,甚至能影響到個體未來的發展。

在生活中,貼標籤這事如大家所知並不少見。古老一點的有「不好好學習就像清潔工一樣掃大街」,標籤化就是「清潔工」=「成績不好的人」。「你看她穿成那樣,還塗脂抹粉,還不知道在外面做些什麼勾當呢」,aka「塗脂抹粉穿著妖嬈的女人」=「出賣身體的女人」。中古一點的有「上海人啊?排外」,「河南人啊?騙子」。現代一點的呢,ummmm,不知道我們凡凡導師的「skr」算不算一個(非黑)。

不過感覺大家經常還忽略的一種標籤,不是別人給我們貼的,而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貼的。或者說,其實所有標籤,真正讓它們牢牢貼在我們身上的都是我們自己

自從上一篇在知乎發的文章以來,我收到了很多私信。一些人會說,我畢業於一個211大學,所以我XXXX,有XXXX想法。一些人會說,我只是大專畢業,所以我XXXX,有XXXX想法。類似這樣的標籤,諷刺的是它們確實可以一定程度地簡化一些交往成本,因為它們常見的標籤含義能快速幫我們定位一個大致的狀態範圍。就像211=還不錯的學校,大專=不那麼好的學校。但如果我們不只是將它作為一種社交符號來一定程度的簡化交流,而是真的覺得這個標籤就可以代表自己,那就很可怕。畢竟,211的學生≠還不錯的人,大專的學生≠不那麼好的人。我們先是人,然後才是其他一切

前面舉的標籤的例子好像都不是那麼好的標籤,那被貼上了很好的標籤的人呢,他們是否真的快樂?未必。我高中在本區重點中學的實驗班。班上那位中考時地區第一的女生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壓力一直很大。她說,我進校第一,如果之後不能再當第一,別人一定會說我的能力已經用盡了,我是女生所以理科後勁不足了,等等,承受不起。可畢竟是匯聚了整個地區前一百名中的一半的尖子班,在整個高中三年還要一直保持第一的成績又談何容易。所以她奔潰過,抓狂過,好在之後調整了心態,成績雖不再那麼耀眼卻也不賴,最後也去了很好的大學。我的大學同學也是一樣。前文說過,我來自前十的985。被同學看到這個描述表示實在是太謙虛了。確實,學校在國際上一般般,在中國還是名氣很大,甚至到了頂著這個光環的我們這些並不那麼優秀的人會感受到壓力的程度。這裡附上同學和我周末的聊天截圖。

同學說,「我們學校的畢業生」這個名號,對她來說,意味著,「笑柄」。為什麼?怕被期待太高,怕被看扁,怕德不配位。怕成為我們大學班主任在入學第一天對我們說的:「你們要努力,否則你們中的一些人,這輩子最輝煌的時刻就是收到這個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了。」這樣的人。

可是呢,標籤其實是一種無法避免的存在。如果我們是這個學校的畢業生,那我們永遠都是這個學校的畢業生,無論是五年、十年、五十年後,簡歷上還是會這樣寫,別人介紹時可能還是會提到。就像馬雲爸爸,都已經創建了阿里,一些人還是會說,看,他當年不過上的杭州師範。

所以,我想我們只能帶著標籤生活。我想應該換一種眼光來看待標籤。標籤的意義,不應當是對我們未來的定義,而應該只是對我們過去的小結。就像人生的路標一樣,走一段,在哪裡休息了,在哪裡吃飯了,就插一塊小牌子。一路走來,留下了一路的小牌子。但這些小牌子全都表示著已經過去了的事情。有些人餓得快,走一小截就要插一塊進食的牌子。有些人腳程快,同樣的進食間隔就是能把牌子插的更遠。可是無論怎樣,最終決定我們能夠到達哪裡的,不是之前這些牌子怎麼插的,而是接下來我們怎麼走。路在腳下這句話,我永遠信奉。

最後,放上我對同學說的話作為結尾吧。

希望大家都能審視一下在自己身上都有哪些標籤,看一看是標籤定義了我們,還是我們利用了標籤。

推薦閱讀:

TAG:自我提升 | 職業發展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