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二十二節 封常清之死 (上)
196 人贊了文章
因為安史之亂的歷史,都是基於肅宗的角度所寫,所以寫來寫去,只是為了證明唐玄宗老年痴呆了。
總而言之,先是一味信任楊國忠、安祿山然後引得天下大亂。
後來又讓封常清、高仙芝指揮一群烏合之眾去平定叛亂;再後來,封常清、高仙芝為了帝國的根本利益,率軍轉進到長安城附近,唐玄宗竟然自毀長城殺了封常清、高仙芝。
再後來呢,又逼哥舒翰率軍出征,遂讓大唐帝國進入生死存亡的邊緣。
再後來,他竟然不戰棄守長安城,蒙頭向西南轉進了;如果不是太子力挽狂瀾既倒,大唐帝國肯定就滅亡了。
既然如此,大家擁戴唐肅宗上位,有毛病嗎?顯然是一點毛病也沒有。
問題是,封常清率領六萬大軍坐鎮洛陽,僅僅4天時間,就宣告洛陽城失守了。
從某種意義上,封常清幾乎就沒有進行什麼抵抗,就選擇了向大後方轉進。
當然了,封常清給中央政府戰報,永遠也是叛軍火力太猛,我們主動進攻叛軍,被叛軍打得傷亡慘重,所以在萬般無奈下,我們選擇了率軍轉進。[注1]
真實情況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因為現代史資料非常豐富,所以哪個將領在潰逃前,也會高呼類似的口號,總而言之,敵人炮火太猛烈、太猛烈、太猛烈;我方傷亡太慘重、太慘重、太慘重,所以我們要求馬上轉進、轉進、轉進!具體情況是什麼樣子,通常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更驚人的事實還在於,封常清率軍一路退到陝州時,對防守陝州的高仙芝說,敵軍的炮火太猛,這裡太危險,我們應該退到潼關。[注2]
於是,洛陽淪陷兩三天後,駐紮5萬大軍的陝州,也不戰丟失了。
如果說洛陽城的敵方炮火太猛烈,洛陽守軍傷亡慘重,這個也許有點可信度。但是陝州守軍連敵人的面都沒有看到,也因為類似的理由轉進了,這叫什麼事?
歷史上有一位大哥,看到前方將士都是沒完沒了的轉進,就對親信說,我真恨不得拿刀親自到前線去督戰。
總而言之,哪個王八旦敢轉進,我當時就捅了他!
所以,坐在後方的大哥通常都是高喊,給我頂住!頂住!頂住!甚至讓督戰隊在後面一個勁開槍。但是架不住大家都想轉進啊!
所以坐在後方的大哥,通常都是高呼,不要和我說什麼傷亡數字,我只想聽到你和我說,陣地還在!不要和我說什麼敵方炮火太猛烈,我只想聽到你和我說,你們會和陣地共存亡!
尤其是己方實力佔據明顯優勢時,大哥的態度更是非常簡單,總而言之,我拼血也拚死你。我死十萬人,換你五萬人也值!甚至我死十萬人,換你三萬人也值!紙上談兵的說,這種玩法沒錯。玩遊戲時,你有這種優勢,這種策略應用得當,你肯定能贏。問題是,打仗時,你就這樣玩,下面的將士生吃你的心也有,因為你他X的,這就是不把將士當人看啊!
洛陽是什麼地方?那是帝國僅次於長安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
這種城池的戰略價值有多大?估計不用詳細分析吧。
也許會有人說,洛陽這種地方軍事價值很低,而且很難防守。
對此,我們看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好了。
想當年,隋煬年率軍北征高麗;楊玄感趁機造反作亂,但是鈍兵於洛陽城下,終於輸得一塌糊塗。
如果楊玄感叛亂後,四天就攻克洛陽,十天就打到潼關之下;隋朝估計當時就讓楊玄感打崩盤了。
再後來,天下大亂,李密如日中天之際率軍圍攻洛陽,同樣也是久攻不克;並且兵敗洛陽,從此一厥不振。
如果李密四天就攻克洛陽,十天就打到潼關之下,估計隋朝當時就讓李密推翻了。
再後來,李世民親自率軍圍攻洛陽,也是用了近一年時間,才奪取洛陽的。
當然了,在安史之亂時,洛陽迅速淪陷,還可以勉強找出一些。陝郡陷落,就顯然有些不饒恕了。
陝郡是什麼地方?這個說起來比較複雜,如果複製粘貼大量的內容,可能會介紹的更準確,但是普通網友難免更會雲里霧裡。
在這裡,我們只要知道函谷關就可以了。陝郡的位置,大致就相當於從前的函谷關位置。
雖然說,函谷關的戰略地位,早已被潼關取代了;但是它的戰略地位有多高,相信不用多說吧。
這種地方,不戰棄守,意味著讓敵人又長驅直入200里險要地區,這是什麼性質的事?
更主要的是,敵軍控制這種地方,大唐帝國以後想從潼關反攻叛軍,難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因為叛軍駐紮在函谷關為中心的險要地區,潼關守軍想反攻,其難度之大,我們可以想像。
事實上,後來哥舒翰全軍覆滅的基礎,此時就已奠定了!
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哥舒翰出戰時,叛軍駐紮在潼關下的空曠地區,政府軍是在野戰中被吊打的。
其實呢,當時的叛軍就是駐紮在函谷關為中心的地區(陝郡),政府軍之所以會被叛軍吊打,就是因為政府軍進入了這種令人恐怖的險要地區,被叛軍打了埋伏。
封常清、高仙芝讓叛軍不戰奪取這種地方,是什麼性質的事?誰處於皇帝的位置上,也會恨得直想殺他。
處於皇帝的角度,不管封常清、高仙芝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10天之內,就讓這種地方全部滄陷。它也是死罪啊!
這就好像,老蔣讓韓復榘坐鎮黃河一線,希望他可以遲滯日軍的行動,並且在此過程中大量消耗日軍。至於在此過程中,韓復榘的軍隊會不會全變成炮灰,並不在老蔣的考慮範圍內,因為只要韓復榘能把日軍遲滯一個來月時間,消耗一定數量的日軍,就算全軍覆滅了,老蔣也認為這是一場巨大的勝利。
問題是,老蔣坐在最高指揮層這樣想,韓復榘坐在實際指揮的位置上,自然不會這樣想。
韓復榘在敗退時的理由,肯定也是日軍炮火太猛烈,我們經過頑強抵抗,傷亡太大,為了保留抗日的種子我們必須得大規模轉進。事實上,韓復榘就是這樣為自己辯解的。
甚至而言,韓復榘還公然叫囂,為什麼老蔣的嫡系部隊,在形勢不利、傷亡慘重的情況下,就可以大規模轉進,我們這些雜牌軍就不可以呢?這不是明著借抗日之名消滅異己嗎?
問題是,老蔣不會認可他這種解釋;全國人民也不會認可他這種解釋。事實上,如果前線的將士都這樣玩,中國肯定就早就被小日本滅亡了。
總的來說,在空間換時間的過程中,肯定會有無數將士當默默無聞的當炮灰,只有如此才會不斷大量消耗日軍的人力物力資源,不斷打擊日本軍的士氣。如果大家都是為了打著日軍炮火太猛烈、我們必須保持抗日種子的想法,經過簡單抵抗就大踏步的後退,再完美的戰略也是沒有意義的。
12月8日,安祿山開始進攻洛陽;12月18日,皇帝就派人到潼關,砍了封常清、高仙芝的人頭。
這效率之高,實在稱得上讓人咂舌!
這10天時間裡,既有洛陽保衛戰;又有陝郡有組織的撤退;還有封常清親自到長安述職;還有封常清回潼關待罪立功;又有太監拿著聖旨宣布封、高二人的死罪。
當時,既沒有汽車也沒有火車,絕大數人主要是憑兩條腿,關鍵是還大都是山路,皇帝肯定會奇怪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因為這一切未免迅速的有些不可思議了。高仙芝、封常清這樣迅速的轉進,肯定會讓皇帝感覺,一切計劃都趕不住這種變化。
因為誰坐在長安城制訂作戰計劃時,也不會把這種意外估計進去。因為這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事。
兩個資深將領率領11萬軍隊(封常清6萬;高仙芝5萬),僅僅10天時間,就丟失洛陽、陝州,讓叛軍突破層層險要地區,長驅直入500里,一舉接近帝國都城長安。
這種戰績,拿到哪裡,也是聳人聽聞的。因為皇帝隨便派兩個不知名的將領,最多也就是把仗打成這種水平吧。
關鍵是,派兩個不知名的將領,以他們的反應速度,估計還真不一定能幹得這樣迅速。
也許有人會說,換兩個人有可能全軍覆滅了,封常清、高仙芝好賴把軍隊都撤到潼關一線。如果這種邏輯成立,皇帝直接讓軍隊駐紮在潼關一線多省事?
關鍵是,這種邏輯成立,皇帝直接派人大批轉移洛陽城的人力、物力、財力豈非更好,因為這樣一來,叛軍佔據洛陽,也不過是佔據一座空城罷了。後來,李光弼決定棄守洛陽時,就是這樣做的。[注3]
安祿山叛亂後,大唐帝國中央政府政府最大的底牌,就是戰爭潛力遠遠大於安祿山的叛軍,只要讓安祿山進軍的時間表隨便拖延一兩月時間,安祿山就有可能崩盤了。
但是在這種關鍵時候,封常清、高仙芝率軍竟然在幾天時間內,就讓叛一路打到長安城附近,這是什麼性質的事呢?
要知道,在封常清、高仙芝全線撤退時,河北在顏杲卿、顏真卿的組織下,早已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正活動。[注4]隨後不久,河北24個郡,有17個郡掛起了大唐的旗幟。但是因為封常清、高仙芝以驚人的速度做戰略轉移,所以顏杲卿組織的大規模反正行動,一時變得孤立了。
當然了,在封常清、高仙芝全線撤退一個多月後,郭子儀、李光弼就開始率軍殺入河北;並且取得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歷史背景下,自然就會知道,封常清、高仙芝當時犯的錯誤有多嚴重。所以,封常清派人給皇帝送戰報,皇帝看也不看,因為你說出個天花亂墜來,你這種仗也打得太失敗了![注5]
當然了,唐玄宗的怒火併不會因此消失,因為他們這種擅自全線撤退的行為,把帝國整體戰略全破壞了。
所以等待封常清高仙芝的結局,就是死。
這種仗是怎麼打出來的?
如果只是軍事上的原因(僅僅是政府軍作戰不力),這個想一想,並不是多危險,因為即使到了此時,整體的優勢還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而且從沙盤的推演上,政府軍也可以很快剿滅叛軍的。
事實上,封常清、高仙芝敢這樣玩,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一折騰自己安全了,關鍵是,帝國政府依然可以平定叛亂。
問題是,如果這種大敗仗,是因為政治原因造成的,那可危險了。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西部軍區的軍方大佬,在關鍵時候不想給大唐帝國當炮灰,就敢肆無忌憚的破壞大唐中央政府的戰略部署。本身就意味著,大唐皇帝不但喪失了指揮關東軍隊的能力,而且對西北幾大軍區的指揮權也有些失靈了。
這樣發展下去,在關鍵時候,西北軍會做出什麼事來,實在讓人不敢多想。所以,必須得加強西北軍的控制。
於是皇帝想了想,終於動了殺機。在這種背景下,封常清、高仙芝都被殺了。
殺掉這兩個人後,皇帝就讓哥舒翰坐鎮潼關。
總的來說,帝國的軍隊還沒有真正軍閥化開始,因為行政、經濟系統,還是獨立於軍事系統之外的。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支軍隊在和皇帝分庭抗禮時,都得顧忌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脫離大唐中央政府,軍隊的後勤靠什麼保證呢?
當然了,僅僅這個原因,還不足以讓唐玄宗有信心,憑一紙詔令殺掉封常清、高仙芝。因為軍方大佬的忠誠,永遠不要做太高的估計。尤其是當你要威脅人家的生死存亡時。
唐玄宗敢在這種關鍵時候,靠一紙詔令,就要殺掉封常清、高仙芝,顯然是手上有更大的籌碼。那就是帝國最精銳、最龐大的職業軍事集團,依然駐紮在西北地區待命。
帝國最精銳、最龐大的職業軍事集團,之所以一直駐紮在西北沒有大舉東調,那是因為這枝部隊大舉東調,土蕃、回紇就有可能跟著趁火打劫的。但是這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在必要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大舉東調的。
因為類似的原因,封常清、高仙芝面對皇帝賜死自己的詔令,除了哭天搶地的說自己冤枉之外,無法做出任何反抗。
從某種意義上,唐玄宗看到封常清、高仙芝敗逃回來時,內心也是非常矛盾的。
一切是顯然的,在這種時候不論怎麼處理封常清、高仙芝,也是弊端重重的。
當時唐玄的上中下三策,大約是這樣排列的。
上策就是殺掉他們。
因為他們犯有如此嚴重的失職罪行,關鍵是,還有意無意漠視唐玄宗的命令。如果不殺他們,以後西北軍的將領,更會無法無天的。殺了他們,可以讓後來的將領知道,不要看大唐帝國現在危機重重,但是誰敢不聽皇帝號令,皇帝依然可以輕而易舉殺了他。
而這種選擇的弊端,就是封常清、高仙芝的這種行為,能得到普遍將士的認可。至少跟他退回潼關的將士,都是如此的。因為這等於高仙芝、封常清冒著皇帝震怒的風險,把他們從死地帶了回來。
尤其是在輿論普遍認為唐玄宗老年痴呆的背景下,唐玄宗敢殺他們,只會讓人們更認為唐玄宗老年痴呆了;至少大家會通過漂白封常清、高仙芝的方式,證明唐玄宗老年痴呆越來越嚴重了。
中策,就是讓他們戴罪立功。
開始,唐玄宗大約就是計劃這樣做的。總而言之,對高仙芝、封常清表現的異常震怒,但是並未露出殺機。總而言之,你們接下來好好給我表現,如果不好好表現,二罪歸一。
這種選擇的好處,在於可以更容易激發封常清、高仙芝的積極性。
而它的弊端就是,有可能會讓西北軍更無法無天。因為這似乎證明,他們怎麼折騰,皇帝也不敢把他們怎麼樣。
下策呢?就是公開追認封常清、高仙芝行為的合法性。總而言之,你們做的對。並且尋找機會發布罪己詔,然後選擇退位。
這種選擇的好處,就是帝國最高層的暗戰,可能會因此消失於無形了。但是它的弊端就是,唐玄宗就會出局了,而唐玄宗的親信都會受到清洗,因為從前的歷史錯誤,總得有人背鍋吧!
哪種選擇好呢?這個很難說。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唐玄宗選擇了上策。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 封常清之死(下)
[注1]:癸巳,祿山陷滎陽....祿山聲勢益張,屯武牢以拒賊;賊以鐵騎蹂之。官軍大敗。常清收餘眾,戰於葵園,又敗;戰上東門內,又敗。丁酉,祿山陷東京,賊鼓噪自四門入,縱兵殺掠。
[注2]:仙芝領大軍初至陝、方欲進師,會常清軍敗至,欲廣其賊勢以雪己罪,勸仙芝班師。 仙芝素信常清言,即日夜走保潼關;朝野大駭。[注3]:遂移牒留守韋陟使帥東京官屬西入關,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帥吏民出城避賊,空其城。......庚寅,思明入洛陽,城空,無所得,畏光弼掎其後,不敢入宮,退屯白馬寺南,築月城於河陽南以拒光弼。[注4]:賊移書平原,令太守顏真卿以兵七千防河。真卿馳使司兵參軍事李平入奏。常清取平表發視,即倚帳作書遺真卿,勸堅守,且傳購祿山檄數十函與之,真卿得,以分曉諸郡。[注5]:初,常清既敗,三遣使奉表陳賊形勢。上皆不之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