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上天了,歐洲航天局準備在月球上造房子
來自專欄 kiki奇妙物語20 人贊了文章
在月球上造房子,到底還要多久?
歐洲航天局(ESA)給出了預計:20年內。
到2030年,10位宇航員將被送往月球居住;
到2040年,居住人數能達到100人;
到2050年,規模更可能擴展到千人。
(本文作者:AssBook設計食堂)
他們已經跟知名的英國福斯特事務所展開合作,共同推進「Moon Base(月球基地)」星際項目。
建築師 Xavier De Kestelier 說這是事務所中「神秘的團隊」。
團隊成員非常多元,除建築師外,還有機械工程師、航天工程師、電腦科學家、材料科學家、建築物理學家、聲學家、幾何學者。
這是人類面臨的另一維度的問題:比如送往軌道的運載火箭技術、長久保留月球基地的技術,都要完全實現。
那麼,究竟是怎樣在月球上造房子?
Xavier De Kestelier 在演講中揭秘了細節。
因為月球運輸成本高達每公斤20萬美元,所以採用輕量的膜結構
另外一個問題是,地球的宜居有賴大氣層的保護
而月球沒有大氣層,直接曝露在太空
不利因素1:無法阻隔太陽輻射
不利因素2:地表溫差可到200~300度
不利因素3:無法防止隕石的強烈撞擊
隕石經過大氣層會減速和燃燒,但在月球上幾乎是裸奔狀態:撞擊速度是子彈的18倍,這造成了凹凸的月球表面
綜上考慮,洞穴是最有保障的結構形式
它需要堅固的外表,但不是從地球運水泥,而是利用月球表面的土壤(月塵)
從地球出發,將必要材料裝載在火箭上
進入太空後,整流罩分離
分離出月球登陸器和住宅模塊
選擇月球南部某處作為基地,這裡能看到太陽起落
成功登陸後,展開自動化的建造工作
打開充氣式腳手架膜
小型機器人出動:能自我判斷,臨場解決問題
推土機將「月塵(月球表面的土壤)」搬到建造點
通過3D列印頭將它加熱、固化成薄薄的結構
一層層堆疊出類似骨骼的高強度多孔結構
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建造
形成一個穹頂狀的地被結構
太陽輻射的保護
隕石衝擊保護
氣閥出入口
技術服務艙
自然採光塔
一個蛋型的生活和工作空間
它為進一步的開發打下基礎
從外表看就像月球上的山丘
幾個住宅艙也能連接起來,形成更大空間
建築師擅長解決繁瑣的問題,所以 Xavier De Kestelier 在TED的演講上也確信:在太空棲息地項目中,建築與設計師仍能佔據一席之地。
2030年後,月球將迎來了第一批地球移民。那時,與我們遙望的不是神話中的嫦娥和月兔,而是我們人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