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必修1-5作文素材整理匯總
來自專欄禪境花園9 人贊了文章
必修一 第1節
(1)責任與胸懷——《沁園春·長沙》
在那箇舊時代,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時代推移,最難能可貴的是,追求自由和進步的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胸懷崇高理想、肩負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壯志是執著不變的。是什麼讓無數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卻依然義無反顧,一往無前?回答擲地有聲:責任。因為責任,我們的腳步更加堅定從容;因為責任,我們握緊命運的手臂更加有力;因為責任,我們的胸懷才無限崇高和寬廣!
(2)真愛與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場景,卻飽含了作者與乳母之間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愛而美好,因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我們應該感恩親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對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體、感恩國家、感恩人類、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難、感恩逆境、感恩失敗。我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應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忘恩原自天性,它像隨地生長的雜草;感恩則猶如玫瑰,需要細心栽培及愛心的滋潤,並將感恩之心付諸行動。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學會回報,將感恩之心付諸行動。
(3)自審與拷問——《小狗包弟》
在那鬧劇迭出的荒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說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運的時候,一條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麼呢?然而,讀完這篇文章,讀者卻能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情感衝力。裡面有作者對荒唐社會含淚的控訴,也有嚴酷的自審,更有對自我靈魂的拷問。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勇氣和力量讓人敬佩。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文學家的良心;我手寫我心;靈魂深處;自審的勇氣。
(4)學識與胸懷—— 《記梁任公 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淵博的學識和寬廣的胸懷折服了聽眾,也深深地震撼了後人。學識會讓一個人厚重深刻,談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學識者的一席話,如醍醐灌頂,讓人如坐春風;也如黃鐘大呂,產生振聾發聵的效果,增長你的見識,凈化你的心靈,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學識與胸懷往往是孿生姐妹,學識會開闊你的視野和胸懷,讓你縱觀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為己任,「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學做一個博覽群書、修養身心的人吧!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學識與胸懷;讀書與愛國;學識的魅力;談自身修養。
(5)忘記與銘記——《短新聞兩篇》
隨著不列顛的永遠離去,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遠是那腥風血雨的記憶。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民族所遭受的災難在另一個國度也同樣上演著。納粹在西歐釀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慘劇。走進奧斯維辛,我們會用明亮的雙眸審視納粹德國的「傑作」,用善感的心靈去碰觸那段不忍碰觸的歷史。歷史告訴我們:該忘記的一定要忘記,不該忘記的要銘記在心。
(6)弱勢與強暴——《包身工》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們年紀相仿的女孩被人騙到上海日本紗廠當女工,從此陽光永遠和她們絕緣,陪伴她們的是無盡的黑夜與屈辱。到了現代社會,雖然包身工制度已經不存在了,但同樣的管理工人的手段還在個別地方零星存在著。我們常常用「現代包身工」來指代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生活總是這樣,總有一些污穢妨礙我們對鮮花的讚美。大家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義在我心,生活將永遠陽光燦爛。
(7)逆境中的堅持——《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三朝為宮,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燭之武並沒有自暴自棄、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詩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國家的危急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輝煌一擊,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感嘆號。這則材料可用於與「磨礪」「逆境中奮起」「人生儲備」等有關命運的話題和材料作文中。運用時我們可以這樣論述: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不論你經歷了哪些挫折,不論你是否懷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總會發光的。
亦可從「人生的智慧」角度運用此素材:
有智慧的人,是成功的人。他雖然也會遇到困難和矛盾,但是他可以利用智慧化解矛盾。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是我們的追求和嚮往。智慧的人不是孤單的,是需要互助的。你給我一個蘋果,我給你一個蘋果,各自還只有一個蘋果。你給我一個智慧,我給你一個智慧,我們彼此就贏得了雙倍的智慧。班固曰:「智者,智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世,見微者也。」意思是所謂智慧就是知道一切,對聽到的事有獨到見解,能從一件小事推知大的道理。曾國藩說:「智從學問聰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強為,強為之智變成愚詐。」意思是說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形成的。因為有了智慧沒有翅膀的人類飛得更高。
(8)忠義的力量——《荊軻刺秦王》
何謂忠義?忠就是對自己上級的真誠,忠心就是對自己的主子忠心。古代比如對皇帝是叫忠心,因為皇帝是天下共主。現在比如說對國家、對自己公司都叫忠心。岳飛的「還我山河」是一種忠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忠義,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是一種忠義。陸遊說:「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義心。」「忠義」是個好東西,也脆弱於它是個好東西——它像凱歌一樣振奮人心,可以激發出人心底的力量,這力量可以抗擊一切東西。所以這最單純、最原始、最「直」的忠義如果遇到迂迴的利用就是殘忍,就是消亡……
亦可從「義」「勇」「責任」等角度運用此素材: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訣別,荊軻刺秦,慷慨悲歌,大義凜然,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這則素材可用於「生命的價值」「正義」「勇氣」「順應潮流」「責任」等相關的作文中,由於材料感情強烈,運用時既可正面讚頌荊軻的「義」「勇」,也可以論證人應順應歷史的潮流,以一人之力難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等。
(9)性格的重要性——《鴻門宴》
培根說:「性格決定命運。」何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遺傳基礎上形成人們獨特的人生態度和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命運是人類社會終極關注的問題,劉邦、項羽的兩種極端性格,決定了成功和悲慘的兩種不同命運。當「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由於鐵骨秉直而落了冤死的結局時,又有多少喪失骨格的人曲意奉迎而雞犬升天!歷史給了「性格決定命運」以最好的詮釋。命運是人類社會終極關注的問題,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改造我們的性格就是改造命運。人類的歷史和社會發展都告訴我們,性格決定命運。傳說是虛幻的,生活是真實的,真實的生活需要切實的努力。
必修二 第1節
(1)苦悶與追求——《荷塘月色》
在那個鐵屋子一樣的時代,像朱自清一樣的知識分子的苦悶無處不在。人們感到苦悶,是由於自我被壓抑。因為嘗試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義,所以,充滿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嶄新的意義。苦悶的人總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尋找,在尋找中追求。四處行走,四處尋找,畢生追求:或許,這就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
(2)寧靜與清幽——《故都的秋》
故都有著一種寧靜,秋天尤其如此。生命從寧靜中來,終須歸於清幽。然而,喧囂紅塵使寧靜變成了明日黃花,這個社會到處充斥著人心的浮躁。享受寧靜與清幽,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動的時刻,就是享受靈魂的安詳。一片落葉,一絲陽光,都會使你感受到生命深處悄悄蔓延開來的美好。
(3)優美與詩意——《囚綠記》
「綠」是無法被囚禁的,優美與詩意同樣如此。對於「優美」與「詩意」的理解是不是只有優美的生活環境、美好的人際關係、自由放飛的心靈呢?其實不盡然!對事業、學業的堅持不懈的追求,這種追求本身就具有優美的詩意。所以,不管是歡樂還是痛苦,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詩意的,生活都可以是優美的。關鍵在於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關鍵是我們要熱愛生活,以飽滿的熱情、堅定的意志、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的每一個過程,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優美而詩意的生活。
(4)跨越與提高——《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胡適先生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跨越與提高。從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誕生的那一刻起,上天註定我們一生坎坎坷坷,有一條曲折漫長的成長之路。而我們,註定要微笑地面對那一次次的考驗,選擇逃避,便是死路一條。跨越門檻,一次的失足,兩次的絆倒,三次的望而卻步,我們在成功面前徘徊,在黑暗中摸索著通往成功的大門。終於,我們走了進去,回頭望望,跨越門檻之路只有一步之遙。那一步,叫做勇氣。
(5)夢想與追求——《我有一個夢想》
馬丁·路德·金用他的人格,用他的精神,用他的生命,在感召和激勵著眾多的黑人兄弟去為自由、公正、平等而戰。他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教師。他從母親那裡學會了怎樣去愛、同情和理解他人;從父親那裡學到了果敢、堅強、率直和坦誠。但他在黑人區生活,也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作為黑人的痛苦。穿越歲月的仰望,銘記為那些為信仰、自由而戰的勇士。從酋長之子到反種族隔離鬥士,曼德拉的一生波瀾壯闊,充滿著苦難與輝煌,抗爭與寬容。他的精神在不斷的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著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奮勇拼搏。願同學們也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早日成材,為偉大祖國的繁榮及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第一編 必修二 第2節
(1)堅貞與反抗——《詩經·氓》、《孔雀東南飛(並序)》
《詩經·氓》是一首棄婦詩,描寫了棄婦與負心男子從訂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遺棄的經過,表達了棄婦對遭受虐待與遺棄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感悟。她對「二三其德」的男子的憤怒,儘管她也懷著對往事的無可奈何,但她對愛情與婚姻的忠貞又表現了堅決的抗議和「不思其反」的決心。應是人性純美的最早體現。人自然是智者,是哲人,是老師,留心觀察大自然,你會滿載而歸,猛然頓悟!
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材自然與人生生意志與目標;治學態度;人生感悟.
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熱情謳歌了劉蘭芝、焦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被迫害者的無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愛情生活的強烈願望。
(2)追求與堅守——《離騷》
兩千多年前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遭到小人饞毀被流放時,依然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依然熱愛著自己的祖國,堅持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種磐石般的堅貞詮釋人生的崇高,從而感動著世世代代的人。他用一顆高貴的心靈揮灑出驚天動地的華章——《離騷》永遠是文學寶庫中的精品。
(3)追求與本真——《短歌行》
短歌不短,意蘊深長。詩歌抒發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願。言志的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
(4)離苦與鄉愁——《採薇》、《涉江采芙蓉》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採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涉江采芙蓉》是遊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遊子的苦悶、憂傷時,採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同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出來。
(5)生與死——《蘭亭集序》
如何看待生與死?王羲之在本文給我們作了一個深刻的回答。在他看來,對生的執著、對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觀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盡頭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為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時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實,表現了一種積極的、高曠的宇宙情懷,充滿了哲理思辨,從而徹底地否定了老莊的齊生死的觀點,樹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識——「死生亦大矣」。
文筆洗鍊,文風純正,發人深醒,令人回味。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生與死;人生意義;自然與心靈;生活態度。
(6)悲傷與曠達——《赤壁賦》
及時行樂,在有些場合,有些時候是一劑良藥,但這不能成為人一生的處世態度。從古至今,能把這帖藥用好的除蘇東坡外,恐怕沒有幾人了。這不是一種消極避世,而是人的涵養達到最高意境的一種體現。屈原的忠心與烈節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羅」的態度卻讓人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與飄逸讓人欣賞,然其放縱無度的行樂與狂歡卻讓人不能認同。而東坡居士卻做到了這兩方面的結合,真君子也!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悲傷與曠達;悲與喜;審視人生;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花一世界。
(7)自然與人生——《游褒禪山記》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堤。」自然萬物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給人以智慧的啟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盡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無悔矣」的結論;由「仆碑」得出了「學者要深思慎取」。
必修三 第1節
(1)透視人世百相——《林黛玉進賈府》
黛玉眼中的賈府,不僅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是紛繁複雜的。賈府也只是這個社會的縮影。人們由於身份、地位、境況以及素養的不同,在社會大舞台上,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學會觀察社會上的人,學會觀察身邊以及周圍世界不同的角色,能夠透過其為人處世,言談舉止,了解其內心世界,從而對其作出正確的評價,決定自己應採取的正確態度,這是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描繪「人世百相」,展現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紛繁複雜的人世百態,其目的在於「透視」,即透過表面現象看到本質,或真、善、美,或假、惡、丑,宏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2)愚昧與順從——《祝福》
祥林嫂的命運是可憐可悲的,這緣於她思想上的愚昧與順從。西方古代的奴隸儘管身份上為奴隸,但他們的靈魂決非奴隸。例如羅馬帝國時代的斯巴達克斯。這是因為,希臘哲人的思想、基督教先知的思想,終將給他們帶來反抗奴隸命運的智慧的啟迪。而中國的奴隸,不僅世世代代身份上是奴隸,更可悲的是,他們的靈魂永遠也擺脫不了奴隸的愚昧的命運。他們的靈魂,事實上永遠都處於黑暗的鐵屋子之中,他們終生終世都將無法看到天日,都將無法看到絲毫人類智慧的光芒。而在這黑暗中,只有智者才能點燃光明的火種。
(3)厄運與抗爭——《老人與海》
面對厄運,桑提亞哥沒有退縮。面對厄運,我們無須緊皺眉頭、無所適從。坦然面對,這是明智的選擇。我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能讓壓力使我們屈服,而應當使生命因曲折而更加精彩。面對厄運,我們選擇從容。既然我們選擇了前方,就不怕風雨兼程。我們應當有頑強的毅力,所向披靡的銳氣。沒有人喜歡厄運,但厄運來臨時,沒有人可以逃避。一個清醒、理智、成熟的人應該正視命運的選擇。
(4)尊重與生命——《動物遊戲之謎》
現代動物學家注意到動物具有遊戲的天性,雖然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承認動物在遊戲,承認動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潛能、創造性和多樣的交流方式,承認動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體,這本身就是認識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在生命倫理和生態環境等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人類將因此重新定義動物,重新審視和動物的關係,進而重新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類獨有的,動物一樣是地球的主人。
(5)探索與發現——《宇宙的邊疆》
從古代運用天文方法確定耕作時間,到現代對宇宙形成演變的種種假設,對宇宙的探索,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宇宙從何而來,向何而去;人類從何而來,向何而去,這些基本問題不僅具有科學意義,而且具有哲學的意味。而人生的宇宙又是一個什麼樣子?不能不令我們思考。
(6)嚴謹的科學精神——《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秀科學家最為重要?回答是「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秘,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於捉迷藏的「遊戲」,也是人生的「境界」;科學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最終只能浮躁不已,達不到真理的彼岸。
必修三 第2節
(1)旅途與人生——《蜀道難》
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
(2)憂國與思鄉——《秋興八首(其一)》
鋪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託自己的故國之思;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繫起來,寄寓自己撫今追昔之感。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的時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3)懷古與傷己——《詠懷古迹(其三)》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里。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4)登高之思——《登高》
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5)音樂與人生——《琵琶行(並序)》
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鬱寡歡,琵琶女漂流淪落、凄苦哀怨;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
(6)追憶與惘然——《錦瑟》
謎,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沒有什麼耐人尋味的了;要是總猜不開,也就無法使人生出破解的興味。這首有著難言之隱的《錦瑟》,既有猜想價值,又有猜想餘地,是一個使猜解者錯以為不難找到門徑的謎。
(7)國家與私情——《馬嵬(其二)》
唐玄宗如何貴為天子那麼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楊玉環,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8)仁政與暴政——《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稱雄諸侯,必須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順民意,得民心,進而得天下。施行暴政,只會自取滅亡。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注民生,休養生息,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國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終圍繞仁民、富民、養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係,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前總理朱鎔基在談保持農村穩定時說:「土地不能動,負擔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態度不能凶。」正是體現了孟子的這一思想,可謂說在了點子上,抓准了要害。
(9)學習與人生——《勸學》
有的同學不能真正理解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有的同學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頭看書,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荀子的《勸學》,像一盞明燈,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學習能讓我們積累知識,增長智慧,提升人生品位和境界。學習,讓我們受益匪淺,收穫無窮!讓我們投身到學習中去吧,多讀書,多傾聽,多借鑒,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從而打造一個多姿多彩的美麗人生!
( 10)大治與大亂——《過秦論》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謀略,治天下崇尚的卻是仁義。何謂仁義?仁義說到底就是一種愛民、保民、富民之心。無仁義之人,是謂暴徒;無仁義之君,是謂暴君;無仁義之政,是謂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是秦始皇之過,也是所有亡國之君之過。仁者無敵,過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和,乃強國之源;仁政,乃安國之策;人才,乃治國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這是秦帝國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歷史的車輪,已駛入二十一世紀,人們嚮往的幸福、友愛、和平的新世界仍遙遙無期,貧窮,飢餓,暴虐,屠殺,非但沒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勢,核戰陰雲,生態災難,更是嚴重危險到人類的生存。為了人類的未來,請君再讀《過秦論》!
(11)尊師與成材——《師說》
《師說》中「人必有師」以及「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至今看來仍為金玉良言。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沒有人能在每個方面都做得最好,既然自己有不足,便要向老師請教學習。然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不少學生對老師的態度極差,對老師大呼小叫,絲毫不存敬意,古人說:「天地君親師」,「師」對我們十分重要。毛澤東就十分尊敬老師,他八歲的時候進家鄉的一家私塾念書,拜毛禹珠為師,後來,毛主席談起少年時的情形,他還特別感謝毛禹珠對他的啟蒙教育。一次,毛主席回到韶山與老人們一起吃飯,席間還給毛禹珠敬酒。尊重老師,虛心學習,既體現了個人的品質修養,也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必修四 第1節
(1)隱忍與反抗——《竇娥冤》
竇娥以三樁誓願的形式對她所生活的社會進行了堅決的反抗。和竇娥所不同的是,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隱忍或者反抗,放棄一些不重要的,換取一些認為重要的。生命如果可以盛開的更加絢爛,就不能讓自己提前枯萎。人生有時很無奈,有的人順勢隱忍積極面對,最終成就一番偉業;有的人消極放縱就此沉溺徒得一聲嘆息;大多數人在隱忍和反抗中苦苦掙扎求索卻也找到了活著的意義。有時候,如何忍耐和反抗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智慧和勇氣,只是太多人明白了卻做不到。
這則材料還可用於「公平、公正」「執政為民」「善惡美醜」等有關的話題、命題或材料作文的寫作中。寫作時可以適當結合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大事,結合當前社會的熱點對比闡釋。原文中的許多語句、竇娥臨刑前的三樁誓願等都可以引用到作文中去。
(2)人生與關愛——《雷雨》
在周朴園的眼裡,利益或許永遠高於愛情和親情;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園對身邊的人更缺少真摯的關愛。人生中,離不開愛和被愛。愛,是潤滑劑,是氨基酸,是人生的蜜糖。因為愛,我們的心田碧波蕩漾;因為愛,我們的生活洋溢著芬芳;因為愛,我們的靈魂熠熠生輝;因為愛,我們的學業蒸蒸日上……
(3)直面與思考——《哈姆萊特》
「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困擾著哈姆萊特的選擇,也時常擺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面對這樣的選擇,我們需要直面現實,思考人生。人之所以是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關鍵在於人的社會性,在於人有思想和靈魂。而作為人,本無高低貴賤之分,正是由於人們的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與否,才分出了高貴與平庸,乃至尊貴與卑鄙。人生需要面對的內容很多,這是人生的大思考,也是生存的大選擇。有了這樣的思考和選擇,猶如在試金石上磨礪過,我們的意志才會堅強,脊樑才能挺直,思想才會深邃,生命才有價值。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與思考,為我們的心靈提供了無窮的精神營養。
面對生存與毀滅,是活得熱烈而豐富,是要生活得豐富充實、興緻勃勃,還是生活得枯燥委瑣、貧乏無味,活得像行屍走肉,那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4)送來與拿來——《拿來主義》
對待文化遺產以及西方文化,我們應持什麼態度?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魯迅的見解,跟毛澤東同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的意見是一致的。時至今日,這篇文章仍然放射著思想光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後,西方文化不請自來。對於這些送來的東西,我們應批判的吸收。全盤拿來和全盤否定都是不對的。對於西方文化的糟粕,我們要無情的加以摒棄;對於西方先進的東西,如發達的科技,科學的管理,規範的制度等等,我們要加以學習、借鑒,為我所用,從而促進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
上述材料可用在「繼承與創新」「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等相關話題的寫作中。在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征途上,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借鑒外來文化,如何繼承傳統文化的問題。面對種種疑惑,重溫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定將大有裨益。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創新。只有不斷「拿來」,借鑒,吸收,才能創新。
(5)情感與理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母親的愛,是無私的,無條件的。父親的愛是理智的,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紀律等事物的世界。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關懷和安全感。父親給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我們綜合了這兩種愛,才讓我們走向自立和成熟。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愛護和關心父母以及身邊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這個世界也因為有了你我的愛而無比溫馨,你我也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上述材料可用在「父母之愛」「親情」「愛之偉大」「感恩」等相關話題的寫作中。「父愛如山,母愛似海。」雖然父愛和母愛的表達方式有別,但對子女成長的付出是相同的。請不要忘記,在你腳下,有一塊自由的大地;在你頭上,有一片無垠的藍天,這一片天地便是愛。愛,這令人陶醉的字眼,創造了多少五光十色、斑斕絢麗的生活花環。釀造了多少甘甜芬芳、醇香四溢的幸福美酒。父母之愛,偉大的親情成就了我們每一個人。
(6)渺小與偉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法國的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在空間和時間上,宇宙囊括了我們,由於思想,我們囊括了宇宙。」脆弱的人生因為思想而區別於萬物,獲得了人作為萬物靈長的尊嚴。沒有了思想,我們就失去了做人的尊嚴。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其實分為兩個層面。說人是強大的、有尊嚴的、有意義的,主要是指人類所擁有的文化、藝術和思想,在這個層面上人是強大的;說人如蘆葦般脆弱,是指肉體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萬年太久」的歷史長河裡,一個個體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強大的外力面前肉體往往表現的那麼不堪一擊。所謂人的偉大和不朽,都只能來自精神層面,剔除了人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載負著生命的肉體就變得空洞、虛無和沒有意義。
必修 四 第2節
(1)美景與美政——《望海潮》
柳詞給我們的印象是婉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般的無奈、凄清與孤獨。然而,柳永的詞也有大氣磅礴的豪放,如本首《望海潮》便是。這首柳永自創詞牌而成的詞,將杭州市區繁華、錢塘潮湧和西湖景美充分展現,顯現出詞人婉約之外的另一風格。在這首詞中,詞人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表達了對太平盛世安樂生活的熱情讚美。
(2)離愁與相思——《雨霖鈴》
詞人以冷落的秋景作為襯托,表達和情人難分難捨的離愁別恨。在傾吐深深離愁時,抒發了對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壓抑的憤懣。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情調凄惻,哀婉,意致綿密。
(3)懷古與思今——《念奴嬌·赤壁懷古》
既認知人生如夢,又極寫人生之輝煌,使人難辨其究竟消極還是積極,人生功業雖輝煌而終歸於夢,但縱使如夢畢竟曾經輝煌,也許如夢的輝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嚮往。古往與今來,哲理與人生,在雄長豪宕壯麗恢弘之中,隱然一種低徊婉轉深隱幽微的情思綿綿不盡。
(4)風雨與人生——《定風波》
人生不經幾番風雨,便難徹悟。東坡一生多遭困頓躓踣,仕途幾經沉浮。這首詞,詩人以小見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場風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風風雨雨,透射出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充滿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構,非大家而不能為。
(5)孤獨與憤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全詞登臨感懷,眼底江山與心頭抱負兩相融會,孤獨、寂寞、悲愴、憤慨之情溢於言表,讀來令人扼腕、 浩嘆!是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
(6)苦悶與理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一是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二是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勞的忠心。詞人堅決主張抗金,而又反對冒進輕敵的思想,既有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又暴露南宋政治的腐敗,亦流露出詞人報國無門的苦悶。
(7)相思與秋意——《醉花陰》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不是一個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人嗎?重陽佳節,把酒賞菊,那份凄涼,那份寂寥,又讓人怎能說得盡呢?
(8)遭遇與呼喊——《聲聲慢》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這千古絕唱——《聲聲慢》。全詞透過對殘秋景象層層的描述,以表現詞人離亂的苦楚,和憂患餘生的悲哀。
(9)忠勇與團結——《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義、「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貴品質以及廉頗忠於趙國、勇於改過的可貴精神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當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必要時哪怕犧牲個人利益也要顧全大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美好的品德。同時,通過學習本文也讓我們明白內部的團結對於一個國家的鞏固和安全是多麼重要。
(10)信念與氣節——《蘇武傳》
兩千年前,在北海邊上,有一位杖節牧羊的老人,他堅守著熱愛祖國、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在饑寒交迫中艱難地生存著,在他的身上體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傳統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氣節,令人肅然起敬。他沒有在敵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沒有在金錢、富貴面前動心。為了遠大的理想、為了親愛的祖國,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堅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來,這種英勇義舉激勵著千秋萬代的華夏兒女奮然前行。可以說,蘇武,真正稱得上是我們民族的脊樑。
(11)治學與人格——《張衡傳》
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在:(1)「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寫作上「精思傅會」,科學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貢獻卓越;(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 「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奸黨。
必修五 第1節
(1)忠與義——《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水滸傳》一書傳達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義」:忠肝義膽。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在《原道》一文的開頭就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為義」(博愛就叫仁,有效地實行仁就是義)。只涉及到個別人或少數人的較小範圍的,或較低層次的,可以稱之為小義;關係到國家、民族、全局的,可以稱之為大義。志士仁人的大義凜然,烈士的慷慨就義,以及見義勇為,奮然起義,當屬大義。根據特點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俠義、道義、忠義等等。歸根結底,義就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國,利人類,利地球。決不做害群之馬,決不嫁禍於人,決不損人利己,決不見利忘義。
(2)變革與守舊——《裝在套子里的人》
守舊的別里科夫最終在變革的恐懼中死去了。是變革,還是守舊?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面對的問題。急流險灘,不進則退,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過於循規蹈矩,常常固步自封,遲早會被淘汰。變革的痛苦是劇烈的,卻也是痛並快樂著的;唯有勇敢走出陳局,大刀闊斧地破舊立新,才能打開新的局面,獲得涅槃重生!
(3)人性與純美——《邊城》
《邊城》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這種美麗不是披著華麗的外衣,而是蘊藏著淳樸的靈魂:勤勞、善良、正直、勇敢而又淳樸的品德是美,不講等級、不講功利、平等相處、和諧和睦的人際關係是美,淳樸的鄉風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摯的人情關懷也是美。美在自然中,更在人性中!
(4)推與敲——《咬文嚼字》
韓愈與賈島留下了「推與敲」的千古佳話,啟示我們在文學上要「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聯繫。我們在閱讀中,要細細品味語言,然後在其基礎上品味語言背後的思想感情。在寫作中,時時要咬文嚼字,推敲語言,從根本上調整思想感情,從而使語言與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達到最佳。福樓拜曾對他的學生莫泊桑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總之,在文學語言的運用上,都不能離開這一條:精心錘鍊,細細品味,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5)詩意的生活——《說「木葉」》
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遊是詩;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提高個人素養的香茗。讓我們從名利場中走出來吧,讓我們放鬆一下繃緊的神經和勞碌的身心吧,靜靜地坐下來傾聽詩,品味詩,吟唱詩,在霞光滿天的早晨,在小雨淅瀝的黃昏,在白雪皚皚的冬季……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 的生活。
(6)建築與審美——《中國建築的特徵》
梁思成曾就保護北京城牆奔走呼籲,因此遭到不公正對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覆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他呼籲:「中國建築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國一族之建築是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他滿懷憂患意識地提醒後人:「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象。」(《中國建築史》)我們通過品讀這篇小論文,研究透視其中一些關鍵語詞所傳遞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尚的審美境界。
(7)睿智和堅強——《宇宙的未來》
霍金被診斷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後,醫生告訴霍金他最多只能活兩年。在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失望和沮喪後,霍金又開始了他的宇宙學研究。霍金後來在相對論、「大爆炸」和黑洞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被確診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研究,仍在為大統一理論而耕耘不已。霍金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也是牛頓爵士曾擔任過的職位。
必修五 第2節
(1)瀟洒與沉重——《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讀來並不能給人一種輕鬆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後是一種憂愁和沉重。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只喜歡遊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裡是想有益於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2)感懷與慨嘆——《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作為一篇贈序文,借登高之會感懷時事,慨嘆身世,是富於時代精神和個人特點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雖連遭挫折,不免產生人生無常、命運多變的怨嘆,但我們在文中更多地體驗到的卻是作者渴望濟世的抱負和自強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織,這正是文章的動人之處。作為一篇優秀的駢文,作者調動了對偶、用典等藝術手段,在精美嚴整的形式之中,表現了自然變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寫部分,文筆瑰麗,手法多樣,以或濃或淡、或俯或仰、時遠時近、有聲有色的畫面,把秋日風光描繪得神采飛動,令人擊節嘆賞。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聯,動靜相映,意境雄渾,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3)理想與自由——《逍遙遊》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第一篇,莊子用超常的想像力和對比手法,表達了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的思想。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逍遙遊》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魯迅先生說: 「(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4)親情與事業——《陳情表》
《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不事雕琢,不以構思奇妙見長,但感情真摯樸實,鋪敘委婉曲折,抒情誠摯深沉,敘事具體感人。雖造語平實,但詞意懇切,發自肺腑,兼之行文簡練暢達,因而歷久不衰,光彩照人。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推薦閱讀:
TAG: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