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實驗:用五天時間,重建微型納粹德國
4 人贊了文章
一、先簡述一下,由這事改編而成的電影(文末有九張截圖)。
故事發生在德國,學校開展活動周,在這一周內,學生只深度學習一門課程,二十名學生選修了獨裁政治課,任課老師文格爾。
周一:紀律鑄造力量。
課堂上,學生們坐的七扭八歪,課桌被隨處放置,有的玩手機,有的打瞌睡,有的在撩妹。
討論過程中,大家表示討厭獨裁,討厭納粹,認為身為德國人,因納粹而恥辱,大家也認為,在當今的德國社會環境下,獨裁統治不會重演(德國人對二戰的反思,還是比較深刻的)。
作為任課老師的文格爾,為了讓大家體驗獨裁的恐怖及其魅力,決定進行一場體驗式教學。
文格爾重新排列了課桌,打碎了以往的小團體,並規定,任何一個人發言,都必須舉手、起立,以往自卑的同學,終於有了均等的發言機會(紀律的好處初現)。
為了讓教學更加真實,文格爾決定選一人扮演領袖,大家投票表決,選舉文格爾為領袖。
在後面的課程中,同學們自覺尊重文格爾,因為領袖是基於自願投票而產生。
紀律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強化,不遵守規則的同學,受到了大家的公開譴責,三名違反紀律的同學,被文格爾清出教室。
文格爾說,要麼照做,要麼離開,此時,領袖的獨裁權利,第一次初露端倪(清退異己,保證了組織的純潔性)。
周二,團結鑄造力量。
開課伊始,文格爾就讓大家原地踏步,並要求步伐整齊,同學們覺得很無趣,文格爾說,這是為了讓樓下的「無政府主義」課,吃天花板上的灰,結果,同學們幹勁十足(確立了組織的階段性目標)。
課堂上,文格爾開始灌輸團結的好處,比如說方便在考試時抄襲。
文格爾為了強化團結,確立白襯衫和牛仔褲為活動周的制服。
同學們歡欣鼓舞,認同制服是消除個體差異的良好手段。
某位同學不願意花錢買白襯衫,另一名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願意送給他一件,團結對於個體的好處,在當堂課上就被體現。
蒂姆回到家中,燒掉了自己的所有衣服,只保留白襯衫和牛仔褲,蒂姆的狂熱分子思想,開始暴露。
周三,行動鑄造力量。
女生卡洛不想穿組織的制服,被男朋友認為是自私自利,她來到班級,感受到了排山倒海般的壓力,僅僅是因為沒有穿制服,在課堂上就處處受到忽視和排擠。
這堂課上,「浪潮」被正式確定為活動周的名稱,標誌、臂章、網站也相繼被製作出來。
下課後,瘦弱的蒂姆被小流氓欺負,如果按照以往的套路,蒂姆會冒險去買大麻,以此來討好小流氓,並天真的希望和小流氓成為朋友。
但是這次,身為「浪潮」成員,他有了組織,已經不缺少朋友,他再也不會跪舔小流氓。
讓他驚喜的是,其他的浪潮成員,看到蒂姆受欺負,毫不猶豫的跑來幫忙,蒂姆第一次享受到浪潮所帶來的好處(這也是其他浪潮成員,受到集體約束的具體表現,畢竟榮辱與共)。
被趕走的小流氓們,稱呼浪潮成員為:「你們這幫臭法西斯」。
然後,浪潮不僅佔領了滑板場、游泳館、大禮堂,還在夜間蒙著面,將浪潮的標誌貼的滿大街都是,不僅蓋住了當地的黑社會組織標誌,還被噴塗到警車和市政大樓上。
商鋪業主和群眾驚恐的看著這一切,不知所措,毫無辦法。
(其實從這一刻起,浪潮就已經失去控制,就連領袖文格爾,也只能默認浪潮對他人和社會的侵犯行為,畢竟文格爾只是個歷史老師,他不懂人性的可怕和不可控)。
周四課堂上,文格爾被迫接受了浪潮成員的建議,確立了浪潮的問候手勢,而這種手勢,像極了納粹禮。
到了這個階段,浪潮已經像病毒一樣擴散,整個學校,都以加入浪潮為榮,甚至卡洛未成年的弟弟,都加入了浪潮,成為組織中最基層的成員(意志不堅定著,最易受到獨裁主義的蠱惑)。
同時,抵抗者出現,抵抗者的行動也陸續開展。
卡洛聯合校報,想揭發浪潮的真實面目,可惜她缺乏對校報成員的約束力,最後只能自己印發傳單(個體對獨裁主義的抗爭)。
黑社會組織也找到了浪潮,因為標誌噴繪的事,想給他們一個教訓(群體對獨裁主義的抗爭)。
此時的浪潮組織,已經不是以前的那群高中生了,他們有領袖、有口號、有標誌、有制服、而且大家還很團結。
打鬥還沒結束,蒂姆就掏出了手槍,黑社會落荒而逃(蒂姆急於表現自己對浪潮的忠心和作用,期望獲得大家的認可,鞏固自己在浪潮中的位置)。
也在這一天,蒂姆跑到了文格爾的家中,想成為領袖文格爾的貼身保鏢。
而文格爾想想市政大樓的浪潮標記,再看看蒂姆的狂熱眼神,覺得是時候考慮結束這一切了(在浪潮成員失控的情況下,如何平和的解散浪潮,文格爾也很糾結)。
周五,學校水球比賽中,暴力衝突升級。
相繼的,浪潮成員和家庭成員的矛盾也逐漸凸顯,就連文格爾的老婆,也和文格爾大吵了一架(意識形態的衝突,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對領袖的絕對效忠,影響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破壞了固有的親情模式)。
文格爾終於決定結束浪潮,他群發簡訊給組織成員說:「事關浪潮未來,明天中午12點,學校禮堂,務必到場。」
周六,禮堂上,文格爾懲罰叛徒、並進行了納粹式的演講,然後話鋒一轉,反問大家:「還記得我們周一討論的問題么,你們還認為納粹不會被複制么?」
浪潮成員幡然醒悟,一片黯然。
(與其說是文格爾解散浪潮,還不如說是浪潮受德國的社會大環境所限。)
二、我們再來看看,真實的實驗情況:
(一)這個實驗的真正發生地,並不是德國,而是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美國,當時的任課老師叫瓊斯。
(二)在影片拍攝的過程中,劇組多次找到當年的參與者,大家都不願再提及此事,就連瓊斯老師自己,也稱這是一場噩夢。
(三)瓊斯老師也沒有料到,學生們對他命令的服從程度,竟達到了痴狂的地步。
(四)僅僅到了第三天,浪潮成員就擴張了近七倍,同時伴有自由發展的趨勢,比如不需要領袖的介入,便會自動發展新成員、自動排除異己等等。
(五)還有一個事,我都不忍說,在美國的現實實驗中,浪潮組織並未遭遇反對!甚至得到了教師的普遍贊同,在教師大會上,大家還對瓊斯施了浪潮手勢禮。我們也可以狡辯說,這是其他老師對瓊斯的惡搞,但即便是惡搞,也是被獨裁主義感染的惡搞。
三、為什麼浪潮試驗,在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竟然這麼流行?
我們都知道,美國崇尚個人主義,你看漫威里的英雄,超人、蜘蛛俠、鋼鐵俠、雷神,這些都是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中,逐漸衍生出來的角色。
但是我認為,恰恰是極端的個人主義,正是造成青年內心空虛的原因,因為個體的力量終歸有限,對力量的追求,每個人都有這種需要。
而美國的社會環境,很少限制青年的發展,又極度鼓勵個性與自我,但問題就在這,我既然很自我,那我終歸要反叛些什麼,但是美國社會不反對你叛逆,這就矛盾了,我想叛逆,你還不限制我,那我叛逆誰?
浪潮實驗,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
一是浪潮會給予你力量,讓你不再孤單,統一的制服和口號,讓你成為集體的一員,集體的力量便是你的力量,如果你是弱者,你會變得強大,如果你是強者,你會愈來愈強。畢竟漫威不可能被複制,但實驗中的獨裁主義組織就在那,要麼在組織之外,你會更加弱小,要麼加入組織,變得無比強大。
二是你有了叛逆的目標,目標是什麼?就是浪潮以外的異己,這個面就比較廣了,可以是非信仰者,也可以浪潮中的不守規則者。比如發傳單的卡洛、當地的黑社會團體、水球比賽中的另外一支啦啦隊。
四、影片中的抵抗者
影片中出現的抵抗者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兩個,一個是女學生卡洛,一個是當地的黑社會團體。
女學生卡洛就不用說了,能量微乎其微,面對擁有紀律、團結、行動、制服、口號、手勢的浪潮組織,她什麼都沒有,除了能藉助校報進行一下吶喊,或者趁人不備扔幾張傳單,其他的,她都做不到,最後連校報都拋棄了她。卡洛的身上,凸顯了作為反抗者,獲得民眾基礎和組建團隊的重要性。
黑社會團體似乎可以和浪潮一戰,有組織、有目標、黑老大對手下也有一定的約束力,但是他們也有致命的弱點,就是他們的抗爭,並不是為了對抗浪潮,而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那麼在既得利益在並未全部喪失之前,是否值得黑社會團體全力以赴,這個事,他們還要考慮考慮。
五、給我們的啟示
一個時代,不僅僅需要娛樂,更需要一個拼盡時代之力去奮鬥的遠大目標,這樣作為個體的青年,才會有歸屬感,否則,人性的陰暗和不可控,便會被獨裁主義趁虛而入。
- 某些片段涉及政治敏感,無法敘述,請讀者見諒。
- 文章前半部分描寫的,也就是由該實驗改編而成的電影《浪潮》(2008),豆瓣評分8.7,值得一看。
- 《戰狼2》豆瓣評分7.4,現在熱映的《蜘蛛俠3》豆瓣評分7.6。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