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李陵:漢武悲劇雙子星的苦難人生
每日 7 點,文化早餐 ? 點擊
讀 史
關注 / 置頂公眾號 |
博文 |
通識 |
知古 | 鑒今 | 有品有趣 |
?
點擊上方 「讀史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為讀史加上星標,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文:張遠方(讀史專欄作家)
蘇武不死,適見其忠;
李陵不死,終成為叛。
蘇武,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愛國者。
李陵,中國歷史上口碑最好的漢奸。
偏偏兩人還是好朋友。
人生就是這麼戲劇,人性就是如此複雜。
在發生改變其一生的事件之前,他們都是漢武帝的親衛軍,蘇武略長几歲,和霍去病同年;
歷史上沒有李陵的確切年齡記載,但應該與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差不多大。
李陵是著名將領李廣的孫子,和霍光,以及後來成為霍光親家的上官桀同為漢武帝的侍從官,且關係非常鐵。
改變蘇武一生命運的第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是公元前100年。
這一年,他以正使的身份出使匈奴,結果被扣,直至19年後才得以歸漢,並因此而名垂青史。
改變李陵一生命運的重要時間節點則是公元前99年。
這一年,漢武帝派大軍討伐匈奴,只安排李陵做個押運糧草的後勤官,李陵不甘心,和武帝慪氣,率領5000步兵獨自去討伐匈奴,結果戰敗被俘。
李陵因這一戰而成名,也因這一戰而改變終身。
他起初應該是詐降,但因武帝滅了他全家,導致他真降。
李陵心裡很苦,但卻無人訴說。尤其是當蘇武歸漢後,對他的打擊更大。
改變蘇武的第二個重要時間節點就是公元前81年。
這一年,漢武帝已經去世6年,輔政的正是李陵當年的好兄弟霍光和上官桀,他們派使者過來,本是說服李陵歸漢的,卻不料發現蘇武還活著。
結果,李陵沒回,蘇武回了。
蘇武回到漢朝,並沒有過上好日子,先是兒子參與了霍光上官桀兩親家的政治鬥爭,遭受血洗。
霍光放了蘇武一馬,但官職是沒了的。
直至霍光死後,親政的漢宣帝才重新封賞蘇武,使之能夠安度晚年。
蘇武於公元前60年去世,活了80歲,算是高壽了。
或許是因為心情的緣故,比蘇武小的李陵沒有活過蘇武,於公元前74年去世,大概六十來歲吧。按當時的年齡,應該也算是正常的。
《楊家將》小說中,楊業兵敗被圍,拒絕投降,撞死在李陵碑
雖然留在匈奴的李陵活得很不開心,但大單于很看重他,把自己的女兒拓跋氏嫁給了他,算是進入了匈奴王族核心層。
終其一生,李陵對政治沒啥興趣,但並不妨礙他的後代染指政治——按照匈奴的習慣,李陵的後裔姓了拓跋。
大約在漢宣帝末年,李陵後裔的拓跋部落通過聯姻等方式,形成了一個鮮卑拓跋部。幾百年後,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
公元450年,北魏發生了一場慘案,北魏皇室霸佔了李陵後裔的拓跋姓氏,為保存家族,李陵後裔又恢復了李姓。
現在我們知道的,北周名將李穆就是李陵後裔,累遷都督、大將軍、柱國大司空。公元581年,楊堅登基後,李穆被封為太師,位列三公。
此外,根據考證,李淵和李穆亦屬同宗,所以從唐朝開始,李陵的叛漢行為開始「撥亂反正」,逐漸被弱化。
最終,
李唐王朝將李陵塑造成一位本有王佐之才,卻因漢武帝的錯誤使用,導致其被迫投降匈奴的悲劇英雄。
而在唐朝之前,李陵就是一個鐵板釘釘的大漢奸。
由此感慨,後代牛了,也可以一定程度洗白自己啊。
在這一點,孔夫子更牛,他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全賴教了大量的學生
——這也是人之常情,誰都願意往自己祖宗和老師臉上貼金
——郭德綱曹雲金這類撕逼的師徒除外。
李陵後裔還有一支生活在西亞地區,建立了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
寫到此,不得不感慨,
回國的蘇武雖永垂青史,但卻子孫凋零;降胡的李陵雖一生心靈受盡煎熬,卻子孫茂盛。
歷史就是如此地弔詭。
接下來,我們就粗略地梳理一下漢武時代這一對苦逼歷史人物的人生軌跡。
01
蘇武和李陵都是將門之後。
蘇武的父親蘇建是與衛青同一時期的將領,是衛青的得力助手之一,初以校尉身份跟隨衛青出征匈奴,因功封平陵侯,後以將軍身份建造朔方城。
蘇武三兄弟因父親的關係,都早早做了漢武帝的親衛軍。
李陵則是名將李廣之孫,父親去世較早,一直由爺爺李廣拉扯,及至李廣死後,漢武帝把李陵接到宮中親自培養,年輕輕就做了皇帝衛隊的軍官。
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兩千多里觀察地形,但沒有遇見敵人。回來後被封為騎都尉,統率五千兵士,駐防在酒泉、張掖一帶。
同為漢武帝親衛軍的蘇武就沒什麼名氣了,或許,漢武帝都不知道有他這一號人存在。公元前100年,業已40歲的蘇武認為機會來了。
這一年,且鞮侯單于即位,害怕受到漢朝攻擊,於是服軟,送還了之前扣押的漢使等。
漢武帝很高興,決定派人出使,蘇武自告奮勇,被授以中郎將的身份。
就這樣,蘇武帶領副中郎將張勝及使臣常惠等兩百餘人一同來到匈奴。但不巧,匈奴這邊有人想造反,將蘇武拖下了水。
想造反的是漢朝降將衛律的部下虞常,虞常和蘇武的副使張勝是好朋友,就把計劃告訴了張勝。
張勝貪功,就瞞著蘇武參與了刺殺大單于的計劃。
但計劃很快就暴露了。
大單于很生氣,令衛律招降蘇武等人,好以此羞辱武帝。
——蘇武是漢朝使節,用今天的話說,是外交官,代表國家的,殺了就理虧了。投降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衛律當著蘇武的面斬殺虞常,又故作要殺張勝。這張勝怕死,立馬錶示投降。
蘇武卻是剛強,說出了這事,他這當頭的難脫干係。事已至此,也沒啥好爭辨的,拔刀就自殺。
蘇武重傷,匈奴費了好大勁才把他救活。越是這樣,大單于越是覺得招降了蘇武有成就感。
所以,等蘇武傷勢一輕,又來逼降。
蘇武則繼續尋死。
大單于既生氣又佩服,便將蘇武遷至北海(今貝加爾湖地區),給他一群公羊,說等生小羊後你才能自由。
蘇武自此開始了長年的牧羊生活。
當然,不是他一個人,除了投降匈奴的副使張勝等少數人外,使臣常惠等也一直跟著蘇武牧羊的。
人就是這麼奇怪。
蘇武越是不投降,單于越是想降服他。
但是,設想一下,蘇武真降了,大單于可能反而覺得沒勁了。
現在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蘇武是愚忠。
讀史君對此不認可,要知道,愚忠是對個人,而蘇武,始終想到的是大漢。當然,那個時代的大漢和皇帝是很難區別的。
那麼,又會有人問:蘇武為什麼先自殺後又頑強求生?讀史君認為,道理是一樣的,都為了大漢的尊嚴。
死,可以維護大漢的尊嚴,就自殺;活,可以維護大漢的尊嚴,就強活。
此時的蘇武,已經完全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
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了,蘇武手裡的那個代表漢廷使節的穗子全掉了。
可是他依舊把那個光桿使節看成命根子,不許人碰。
02
接下來是李陵出場了。
李陵終身只此一戰,卻一戰成名,亦入萬劫不復之深淵。
浚稽山一役,李陵以五千步兵力抗匈奴十一萬驍騎,堅持十餘日,不可謂不奇蹟,不可謂不儘力,然而卻最終沒有實現其「吾不死,非壯士也」的諾言。
總之,這一戰證明了李陵的軍事才能,而最終的結局卻使他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這一年是公元前99年。
既然匈奴的和平誠意不足,那就繼續打。
漢武帝命令大舅子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部,同時召見李陵,想要他為李廣利的大軍押送糧草。
但李陵也想建功立業,而且自認為和武帝比較熟,所以明確表示拒絕,說自己也想衝到斬殺匈奴的第一線:
「請不要讓臣只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才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到蘭干山南邊吸引單于兵力,減輕貳師將軍的壓力!」
漢武帝很生氣,但還是喜歡李陵這股豪氣的,便說馬匹都給貳師將軍了,你下次吧。
李陵說啥?「不用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就可直搗單于王庭!」
漢武帝是皇帝啊,本來是找借口不讓你去的,你自己倒誇下了海口。
再加上漢武帝看李陵豪氣的樣子,又想到當年的霍去病,認為李陵或真能帶來驚喜,遂同意了。
總之,
好大喜功的漢武帝,遇到豪氣衝天的李陵,做了一個昏庸的決定。最後上天讓他們都輸了。
武帝輸了親信,李陵輸了家人。
顯然,
李陵是要豪賭一場。
5000步兵深入敵後,是超級危險,但也是超級機會啊,只要不死,就是不世功勛。
況且,李陵確實還是有一定把握的,那就是武器。
那時的匈奴,人雖彪悍,但武器卻一般,還有用骨刀的。
漢朝則不一樣,尤其是漢武帝一朝,除了馬匹外,對武器改進也是質的飛躍,都是精鋼兵刃,強力弓弩。
李陵備下幾百車上百萬支弩箭,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多日,都到浚稽山了,居然沒有碰到匈奴的一根毛。
李陵讓人將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派親兵回朝稟報,漢武帝聽後非常高興。
他失去霍去病已經多年了,李陵將是又一個霍去病!(關注「讀史」,回復「霍去病」可查看相關文章)
然而,此時的李陵已經踏入危險之境。
深夜,冷月如刀,突然,一陣撲稜稜的雁飛將睡夢中的李陵驚醒。
探子來報,已經被匈奴大軍包圍了——李陵與大單于率領的三萬騎兵在此不期而遇。大單于不知道李陵是孤軍深入,於是想悄悄吃掉這5000步兵。
已無退路!李陵緊急部署,將弩車圍起來做掩護,讓士兵在後邊放箭。
漢軍的弩箭殺傷力極大,匈奴軍一直無法突破。
李陵向南且戰且退,一來一去就是數日。
眼見離漢地越來越近,大單于怕李陵軍只是誘餌,不敢過分追擊,但又覺得如此就放過這一股步兵漢軍,面子上過不去,於是又調來8萬大軍,徹底將李陵軍包圍。
李陵軍被逼退到一個大沼澤里,到處是乾枯的蘆葦。大單于下令放火,李陵也從裡面放火,燒出一片安全地,等匈奴放的火燒過來就自動滅了。
但這也不是好辦法呀。眼看士氣大不如前,李陵很是著急,夜晚巡查,居然發現軍中還有女人。
原來有士兵在出發前,就將一些弩車改成了安樂車,私藏了不少女子。本來還是悄悄的,現在眼看沒命,索性公開了。
李陵大怒,把所有的女子都搜出來殺掉了——據說有四五十名之多。
不知道這些用來裝女子的車裝滿弓箭,李陵是否能夠回到漢地——畢竟,離最近的關卡居延已不足百里了。
而正是這個時候,箭矢基本用完了。
話說李陵軍在強弩的掩護下趁夜逃出沼澤,一路向南,好不容易才衝到一片有大樹林的山坡。此時的李陵軍在匈奴軍的反覆衝擊下,已趨於崩潰。
又加上沒了箭矢,不得不暫時放棄退卻,在一片高坡上固守,等待夜深再做突圍打算。
此時,離漢地已非常近,
大單于怕有伏兵,已經準備退卻了。
恰在這時,有人叛變了,將李陵這邊的底細告訴了大單于。大單于頓時精神了,令人加強包圍圈。真是天滅李陵啊!
是夜,李陵試探著做出幾次突圍,都失敗了,遂嘆道:「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
他說的這「數十矢」,應該是每人再有幾十支箭就能逃回居延了。然而,沒有如果。
突圍無望的李陵下了最後一道命令:四面開花,分散突圍,能活著回去的就給朝廷報個信吧,就說我李陵戰死了!
此時,百萬箭矢已經射殺上萬匈奴兵,而李陵的5000步兵還有3000多人活著。
但可惜,沒了箭矢,只有赤手空拳,或拿個棍棒,最多也只有短刀了,四散突圍,最終只有不足四百殘兵逃回漢地。
騎馬的李陵則沒能逃脫,也沒能自殺,而是受傷昏厥被俘虜了。
等他醒來時,瞬間已立下決心:活下來,然後找機會帶著足以抵償敗軍之罪的「厚禮」逃回漢地!
這也算是家傳了。他的爺爺李廣被俘後,也沒有自殺,而是選擇伺機逃回漢朝。
03
李陵戰敗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長安。
出乎意料,武帝沒有發怒。因為連漢軍主力李廣利大軍都遭到了慘敗,所以沒有理由對小小一隊的李陵軍抱過奢的希望。
但顯然,武帝心中是有氣的,只是不知道要找誰發。
漢武帝是很要面子的人,他要給自己找台階下。
所以對李陵大家褒讚。
畢竟,5000步兵,對抗匈奴11萬大軍,居然還殺死了上萬敵軍,且退到了邊關。
武帝說,這很了不起!
當然,漢武帝表揚李陵的前提是認為李陵已經死了。
但打武帝面子的是,他剛表贊了李陵,就得到消息:李陵沒死,還投降匈奴了!
漢武帝心中之氣可想而知,而一幫佞臣居然也不知武帝的真實心境,對李陵極盡謾罵,以寬武帝之心。
武帝哭笑不得,便問太史令司馬遷。
這司馬遷並沒讀懂武帝的心,但卻把話說到武帝心裡了,說還是比較了解李陵的,他不但孝順,而且體恤下屬,忠於君上。
他不會是真投降,最多是詐降,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逃回來再報答陛下的。
漢武帝深以為然。但台階還是不好下,又加上司馬遷順便貶低了貳師將軍李廣利,遂發怒把司馬遷關進大牢。
應該說,只要李陵自殺或者回來,漢武帝的面子找回來了,李陵的家人和司馬遷應該還是沒事的。
漢武帝於是派人去尋李陵,囑託一定要找機會把李陵接回來。
但派去辦事的人不力,在邊關轉了一圈,打聽了一點消息,就回來給武帝彙報說,李陵真的投降了,正幫匈奴練兵呢。
面子無論如何拾不起來了,漢武帝大怒,夷滅李陵三族。同時,連司馬遷也遭受了宮刑。
這真是活一人而死全家。
李陵聽到全家被誅殺的消息已是半年之後了。
他在野外漫無目的地暴走,憤怒的思緒在頭腦里翻卷著漩渦,但又不知道該找誰發火。
不久,有漢使到匈奴,李陵質問使者:「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哪一點對不起武帝啊,他竟然殺我全家!」
使者說:「陛下本想設法營救你回去的,但聽說你已經投降,而且都幫匈奴練兵了,才惱了殺你全家哩。」
李陵怒說:「那是李緒,不是我!」
李緒本來是漢朝的塞外都尉,駐守奚侯城,匈奴來攻便投降了。
當天晚上,李陵就闖入李緒的幕帳,將他殺死了。
然而,這個李緒卻是大閼氏的相好,大閼氏惱火,要殺掉李陵。
大單于便將李陵送往北海一帶。
等大閼氏病死,再將李陵接回來時,他整個人已經變了。
過去匈奴與漢朝間的軍事謀畫李陵是絕對不參與的,如今卻主動參與提建議了。看來李陵已默認投降了。
單于大喜,遂封李陵為右校王,並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他。
想把女兒嫁給李陵是早就說過的了,但李陵一直拒絕,不過這次他想也不想就答應了。
對此,張承志感嘆道:
「當他無家可歸,祖國執行不義的時候,叛變也許是悲壯的正道。」
一死易,不死難。
如果李陵戰死或者自盡,他必然會成為一個千古流芳的英雄。如果,李陵全心全意地歸附了匈奴,做個「漢奸」,倒也簡單。
可他卻走上了一條終日承受良心煎熬的不歸路——因為
他和蘇武太熟了,蘇武就像一面鏡子籠罩著他。
04
大單于知道李陵和蘇武交情深厚,便派李陵去「勸降」之。
兩人開始只聊一些舊事。因為李陵到匈奴這邊的時間晚,又有門路知道一些漢廷的消息。
李陵對蘇武說:「現在的武帝年齡大了,喜怒無常,經常無故殺人。
你的大哥蘇嘉因駕車失誤,撞到了宮殿柱子上,因此使得武帝大怒,被逼以大不敬的罪名自刎;
你的二哥蘇賢也因沒有完成武帝的一個小任務,惶恐之下自殺了。
還有,我來時,你的母親就已經去世了,你的夫人改嫁了。
你家裡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也不知道情況怎樣了。」
聽到這樣的消息,蘇武卻毫無悲傷,說:
「我們蘇家父子沒有什麼功勞,都是因為陛下才能位列將帥,獲爵封侯的,我們即便是肝腦塗地,也難報答朝廷的恩情。
你再怎麼說,我也絕不會怨恨陛下的。」
李陵又試著勸說道:「你說的不對啊,兄弟。
武帝已不是當年的武帝,他現在已經年老昏庸,早已不記得還有你蘇武的存在了;而你在漢朝的家人也早已凋零。
人生苦短,與其白白在這裡吃苦,不若早點為自己打算,生活地好一點。」
蘇武放下酒杯,斬釘截鐵地說:「看在你我舊交的份上,我才和你一起吃飯敘舊的。請你不要再說勸降的話。
右校王(李陵在匈奴的爵位)如果一定要讓我投降,就請停下今日的歡宴,我直接死在你面前!」
李陵羞愧萬分,自此雖還也來找蘇武喝酒敘舊,卻再也不提勸降的話。
但
從心底講,李陵是希望蘇武變節投降的。
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才會覺得好受些,否則,他永遠是大漢叛徒,蘇武這個忠君愛國者就如一塊磐石,緊緊壓在他的胸口,異常難受。
一句話,對李陵來說,昔日好友蘇武的存在,既是高尚的道德訓誡,也是令人焦燥不安的噩夢。
——應該說,如果蘇武、李陵本為不相識的路人,李陵也不會有這種錐心之痛。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
得到消息的李陵再次來到蘇武牧羊的地方,將這個消息告訴他。蘇武聽後,向南大哭,吐血數升,昏厥過去。
李陵的心中也極不是滋味,感覺胸中有一股悶氣。殺他全家的武帝死了,他卻沒有高興的感覺。
公元前81年,讓李陵更加胸悶的事情來了。
漢武帝去世後,年僅8歲的漢昭帝劉弗陵即位,輔政的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一向與李陵交好,就派李陵過去的好友任立政等三人來匈奴招李陵歸漢。
任立政等到匈奴後,大單于置酒款待,李陵、衛律都在座。
酒席上,任立政故意大聲說:「漢已經大赦,中原安樂,主上年少,霍子孟、上官少叔執政。」
很明顯是向李陵遞話,那邊現在是你老朋友當政呢,他們都希望你回去。
李陵卻有意無意地摸摸自己的頭髮和服飾,說這前幾年還不習慣的胡服,現在卻異常合身,捨不得脫了。
意思很明確,不回。
任立政不死心,趁衛律外出方便之際,明說:「少卿勞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希望你歸漢,並為漢匈和解做出貢獻啊。」
李陵卻已死了歸漢之心,說:「回去不難,但是,回去不也只是徒然再多受一次侮辱嗎?還能如何?」
他知道,即便是老友當政,他回去也還是叛徒,很難有好的結果。
不過,他也沒有告訴任立政,蘇武還活著。
由此可見,
李陵心底是對蘇武又敬又恨的。
他打心底不希望蘇武成為名揚千古的忠臣。
不過,任立政出使匈奴的消息還是傳到了蘇武部下常惠的耳中,常惠設法見到了漢使,將蘇武的情況說了。漢使很是吃驚,回去便將這個消息上報。
於是,新一撥漢使來到匈奴,嚴厲要求大單于放蘇武歸漢。
大單于故作吃驚,問部下說,蘇武不是死了很多年了嗎?漢使卻有準備,謊說:「
蘇武沒死。
漢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說蘇武等人在北海。」
——此時漢天子才幾歲啊?但這是告訴大單于,別裝了,這是給你面子,我們已經知道蘇武在北海牧羊呢。
大單于沒辦法,只好派人將蘇武等人接回王庭。
此時的蘇武倒很平靜。
不平靜的是李陵,心中有說不出的滋味。
臨行前,李陵設酒筵給蘇武送行,喝著喝著便醉了,說:
「今天你回去,在匈奴中揚名,在漢廷中功績顯赫。
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迹,所繪畫的人物,都沒誰能超過你!
我李陵雖然膽怯無能,但假如武帝當年不殺我的老母,不毀我的全族,我也絕不會投降的!然造化弄人!我已成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永遠隔絕了!」
說罷,又立身起舞,唱道:
徑萬里兮度沙漠,
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
士眾滅兮名已頹!
老母已死,
雖欲報恩將安歸!
李陵的聲音漸漸顫抖,兩行清淚流到頰邊。
沒有人能夠體會他心中的那份折磨。
05
十九年後,蘇武終於回到祖國。
去時壯年,回來時已鬚髮盡白。
而當年隨蘇武同去的200餘人,只有9人得以還歸。
如李陵所說,長安的人民聽說蘇武回來,都自發出街相迎,沒有一個不說蘇武是大丈夫的。
昭帝也對蘇武等人進行了褒獎,下令蘇武帶一份祭品拜謁武帝園廟。
同時官拜典屬國(相當於外交部長),俸祿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官田二頃,住宅一處。常惠、徐聖、趙終根都官拜中郎將,賜絲綢各二百匹。
其餘六人因年老而返鄉,各賜錢十萬,終身免徭役。
蘇武回來,他的兩個女兒情況如何,史書沒有記載,但他的兒子蘇元還在,這對蘇武而言是莫大的安慰,但他沒有想到,僅僅一年之後,蘇元就因陷入霍光和上官桀之間的鬥爭,被霍光處死。
廷尉甚至上書請求逮捕蘇武。
霍光把奏章擱置,只將蘇武免官。
當年,蘇武這個鐵錚錚的漢子在北海牧羊,渴飲雪,飢吞氈,戰勝了匈奴人無數次的威逼利誘,戰勝了異域艱苦的生存環境,甚至戰勝了家破人亡的怨憤之心。
可是這一次,蘇武卻連掙扎的力量都沒有,只能眼睜睜看著闊別十九年、聚首不過一年的兒子被殺頭,然後是自己被免官。
寫到此,不得不感慨:
這是一個從大漢起就容易忘卻英雄榮光的民族。
蘇武,多重要的民族脊樑,說拿捏他就拿捏他!
試想,若中華民族遍地蘇武,清也好、蒙也好,小日本也好,又豈敢對我猖狂?
只是,從古到今,我們卻一再看到讓蘇武這般的英雄受自己人的委屈——外部的折磨算什麼,自己人折磨蘇武們,才是值得注意的。
白髮人送黑髮人,英雄流血又流淚,這可能是蘇武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了。
好在,我們也不是永遠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霍光去世後,漢宣帝重新封賞了蘇武,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
並派人把蘇武遺留在匈奴的兒子蘇通國贖回大漢,伺候年邁的父親,讓遲暮的英雄享受溫暖的人倫之樂。
歷史是殘酷的,但殘酷中帶有溫情。
歷史是黑暗的,但黑暗中蘊含光明。
蘇武終於得到英雄所應該匹配的榮耀。
06
關於李陵和蘇武別後的事,史書上沒有留下記錄,只知道在蘇武歸漢幾年後,李陵就病死了。
翻閱典籍,後世文人多同情李陵,或許是因為他身上糾結了太多的大命題:家和國,軍人和文人,背叛和守節。
李陵用盡一生的氣力,在國家和個人的矛盾衝突中,做著艱難的選擇,直至成為歷史塵埃。(關注「讀史」,回復「漢武帝」查看相關文章)
毫無疑問,在李陵的心底,縱便再找理由,自己投降匈奴始終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很多人也為李陵做出各種辯解。
不過,
同情歸同情,卻無法改變李陵是降將,是漢奸的事實。
如果李陵不是漢奸,那麼後世的吳三桂、洪承疇們,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理解一下他們的苦衷?
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明確指出:「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若陵有兩袒之心,單于豈能相信他,委以重兵與漢將相持?
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
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
」
是的,至少,比起昔日麾下戰死在異國的那五千忠勇士卒,李陵的後半生還算是相當不錯的,不僅錦衣玉食,還擁有不小的權力。
當年那些把他麾下五千兄弟斬殺殆盡的匈奴人,如今卻已成了他的同僚,乃至屬下。
唐人陳陶為此曾作詩一首: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裡人。
詩中流露出對那些埋骨他鄉士兵的憐憫,可憐那五千「深閨夢裡人」,全死於野心家李陵的私心私慾之下!
總之,降就是降,任何辯解都不能改變其事實。
只能說,李陵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
他因一戰成名,也因一戰而名滅;
他自認忠良之後,卻做了降將;
他一心想要光耀門楣,卻害得家破人亡;
他雖然在異族過上了優裕的生活,但是卻始終無法消除那胸中的一股鬱氣!
嗚呼!蘇武不死,適見其忠;李陵不死,終成為叛。
一對值得沉思的歷史人物。
.
End
.
如何為讀史添加星標?
三秒教會你!
精選好物
喜歡的朋友一定要 贊 哦!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