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處|佛教的「莊嚴國土 利樂有情」思想

「愛國愛教」是我國佛教界的優良傳統,是佛弟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弘法利生事業的中心所在。六祖惠能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出世法不離自心,對信教群眾來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使命。

佛教信仰沒有國界,但佛弟子卻有國籍。佛弟子常常念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其中四重恩就包括國土恩。愛國愛教向來都是佛教的優良傳統,符合佛教的教義教理,符合佛陀為弟子們親制的戒律。同時,愛國愛教也是佛弟子修學佛法,弘法利生,繼承佛教事業的重要保證。

佛陀在《般若經》、《法華經》、《菩薩本行經》及《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中,提出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莊嚴國土是佛教的一重要理念。這裡的「國土」有多重含義,既指佛國凈土,這又有自心凈土與他方凈土兩義。

佛教認為,自心凈土與他方凈土,非一非二。人人的自心清凈了,整個世界就會無限美好。佛教經典講到十方微塵數世界中有無量佛國凈土,如無量壽無量光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的東方凈琉璃世界、當來下生彌勒佛的兜率內院等。佛凈土依正莊嚴,美妙絕倫,令人神往。這給眾生一個追求的目標,樹立一個理想的榜樣。通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將人間國土建設成為人間凈土。

莊嚴國土就是把自己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自然條件極其美好、政治清明,沒有戰爭、文明富強、美麗莊嚴的樂園。在佛陀看來,這樣的國家才是理想的國家,這樣的社會才是合理的社會。因此,佛陀經常勸勉菩薩們以建立人間凈土,實現莊嚴國土為己任。

《菩薩本行經》雲:「欲得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嚴凈國土,教化眾生,皆由精進而得成辦」。

《大方廣佛華嚴經》說:「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莊嚴國土,施作佛事,現大威德,無有休息」。

許多菩薩也發願以建設 「莊嚴的國土」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普賢菩薩,「普賢願行諸佛子,等眾生劫勤修習,無邊國土悉莊嚴,一切處中皆顯現」。

《阿彌陀經》中的法藏菩薩發四十八大願,並以種種殊勝德行,從事於成就莊嚴國土的工作。

由此可知大乘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大誓願,以種種方便,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莊嚴國土既是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的具體展現,也是佛陀及其無數弟子們的最終理想和目標。因此,作為一個佛弟子都應該積极參加祖國的各項建設,時刻以慈悲的精神,用圓滿的智慧去啟迪人心、凈化社會,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不懈努力。

在佛教教義中富含著豐富的愛國思想,挖掘和發揚佛教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於佛弟子積极參加祖國建設,特別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挖掘佛教經典中符合社會發展進步要求的教義進行闡釋,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語言,去闡釋深刻的佛理,把佛陀的慈悲普濟信眾,讓信眾更多地服務於社會,更多地幫助他人,更多地維護國家利益,造福人類、利益眾生。

莊嚴國土,維護好國家利益、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利樂有情,滿足信教群眾的需求,更多的參與社會慈善公益事業,通過自身的影響和努力,為祖國和人民做出貢獻。


編輯|

妙蓮

美編|璐希

責編|

慧容



推薦閱讀:

余傑:思想者的勇氣 -|老考者 發表於 2005-9-24 17:25:00
從王原祁家世生平,看「南宗正脈」的畫學思想
學處|佛教的「不犯國制」思想
國內思想周報|中國學界上了「影響因子」的當嗎?
木心丨偉大的思想都是有毒的

TAG:思想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