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讀詩
想借這篇文章,分享這斷斷續續的半年來,和孩子共讀古詩的體驗,如果各位有好的建議,歡迎留言共同探討。
其實今年四月份去蘇州玩之前,我曾經下過一次「決心」,讓我們家小朋友讀背古詩。
在噹噹實體挑選《凱叔聲律啟蒙》時,翻到「凱叔古詩文」系列其中一本,對裡面有句話印象深刻:
「讓詩詞走進孩子心裡
背詩不如懂詩 懂詩不如愛詩」
這樣的詮釋正中我心。我並沒想追求那種器宇軒昂、滾瓜爛熟表演式背誦。親媽的期待很質樸實在:想趁著還沒進入「功利」的應試體系前,每天一小段親子共讀的,讓她碰觸,感知這部分文化,既是文化底蘊上的浸潤積累,也滋養豐厚她以後的人生。
親媽我本身並沒有如《詩詞大會》的選手們那般才華橫溢、出口成章。我珍重詩詞歌賦的價值,認為它們不僅僅只是死記硬背的考點,或用於人前展示才華的道具。
在「從前慢」的年代,旅途中偶遇一處靜謐幽深的當季好風景,可以停下來,細品一番後留下筆墨。
在交通閉塞,生死由天的年代,分離常帶著「唯恐一別即永久」的深情。
詩詞首先是個人感受,記錄過國破家亡的茫然痛心、寫下了命運顛沛流離的落寞失意、描繪過理想的燃起和幻滅……
詩詞語言無比精鍊,又無比豐富細膩,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傲驕暢快,也人生困頓時,心境悲涼地懷念早逝的最愛「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別人的人生體驗,流傳下來字字珠璣,慰藉著古人來者,碰巧相同的心事。這是一種東方文化里獨有的意境和情感美學,溫暖、熨帖、微妙。
好了,詞窮,裝逼到此結束,此為分界線。
…………………………………………………………………………………………
美好的理想嘛,廣大親生的家長都有,道理大家也都懂。在常有「對牛彈琴」感受的幼兒教育界,能落地的操作才是大家剛需。
四月份虎頭蛇尾的「古詩計劃」執行的成果是《春夜喜雨》和《楓橋夜泊》。後面隨著親媽工作進入忙碌季,回家理直氣壯地慵懶躺倒,我們家孩兒除了有一搭沒一搭地複習一個英語課外班的教學內容,可以說是很「不學無術」地晃蕩過了整個春天和夏天?
蠻奇妙的一件事是,出門磕磕巴巴背得勉強的《楓橋夜泊》,去蘇州寒山寺真身轉悠了一圈後,可以正常背下來了。想起汐汐媽的感慨,說孩子每出一趟門,都會成長不少。
所以,我自己此行得出的感悟是,有時間有條件的話,除了迪士尼、長隆,這種看上去特別適合帶孩子去玩的地方,還可以嘗試去一些歷史的地方。去之前一段時間,家長可以事先做做功課,了解一些相關典故,當故事講給他們聽。
到了當地,當聽說過故事的和實際所見對上號,激發出來的好奇,觀察,對孩子來說是很特別的體驗。
九月份開學上中班之後,看到閑得冒泡的她,經常發明些難以理解又折騰我們的玩法,我覺得很有必要每天有點固定任務,緩解下老母親的內心,在教育上產生的蹉跎荒廢感。
趁她有次玩得盡興,心情蠻好的時候,我向她提議:「以後我們每天讀一會古詩好不好?」說好後,還跟她拉鉤確認。 「拉鉤」這種訂立契約的方式,對我們家孩子來說還挺有儀式感,她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地答應了。
接下來怎麼操作,怎麼堅持,才是不間斷的終極考驗。我一開始當然想探索讓我們都「舒適」的方式,最大可能維持「母慈子孝」、「「溫馨平安祥和」的場面。
幾年教育行業的經歷,讓我對這個階段孩子的尿性會比較了解。我一開始是很真誠地在手機上,每天定十分鐘讀詩。
循循善誘(Wei bi li you)執行了兩三天之後,判斷她應該能坐住多一會兒,我欺詐性地在計時上做了手腳,比如在明明剩下一分鐘的時候,按下暫停。所以實際時間就慢慢從十二分鐘,延長到十五分鐘,到現在堅持了二十幾天,能坐二十到二十五分左右。
不要誤解不要羨慕,雖然聽起來讀了二十幾分鐘很了不得,但絕不是那種你們以為的、屁股釘在椅子上的「認真學習」式坐法。尤其到後五六分鐘,不耐煩地歪七扭八,跟無脊椎動物一樣。親媽會忍不住怒吼兩句。
讀書的時候母慈子孝?寧靜祥和?好像不存在的。
只是有次因為她偶然問個問題,我感知到了一些新的東西,也嘗試把相關的歷史,背景,感情因素之類的細節講給她聽,發現既滿足了她的好奇心,加深了她對於詩歌的理解和記憶,也讓她保持專註。
我買回的其中一個版本里,有首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插圖畫著項羽烏江自刎,虞姬殉情。她最先是被圖畫上虞姬好看的衣服吸引。
「她在幹嘛?」
「她愛的要死了,她很傷心,也想一起死去陪伴他。」
「為什麼她愛的人要死?」
「以前打了敗仗了,敵人會殺了他們,在這之前,他們可能會先殺了自己。」
讀《別董大》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我隨口告訴她,這是詩人寫給好朋友的。
「他們為什麼要寫給朋友?」
「朋友要去遠方了。」
「去幹嘛?」
「工作,或者打仗。以前生活條件很不好,沒有很多葯,很厲害的醫生,一生病可能就會死掉,生命很脆弱。打仗也可能永遠回不來。」
「脆弱是什麼意思?打完仗不是就可以回家了嗎?」
「打仗可能會被敵人殺了,死了之後屍體被埋在當地的荒漠,再也見不到家人。是不是很悲慘?」
「嗯。」
我忍不住問了個很重的問題:「如果媽媽死了你會不會很傷心?」
她愣了一會兒,低頭不語。
不得不承認,雖然很多這個年齡的孩子看起來大大咧咧,刀槍不入,但她們內心能體會感知的情緒,遠比能說出來的豐富。所以對於比較大些的孩子,詩歌是豐富她們的情感體驗的很好載體。
作為知根知底的親媽,透過她從飄忽到傷感的眼神,掩飾不知所措的小動作,我知道她內心在翻湧。
在開始之前,我從未想到過,因為這些互動交流,讀詩時間同時也會是我們親子間很有質感的special time,間接地探討著歷史、人生、命運、愛情、友情。
每天短暫的十幾分鐘,未必會對她未來的人生,我們的生活有多大影響,但每每感情碰撞的瞬間,我覺得就為每晚臨睡前,我們之間升騰出來溫暖又微妙的氛圍,這樣的堅持也是值得的。
在半年之前,我是開著喜馬拉雅的詩詞欄目,讓她磨耳朵。當時很開心有字正腔圓的版本,自己樂得清閑。
直到後來我們正式開始親子共讀,我才清晰地感悟出,開著音頻和她一起讀,一起交流引導的差別在哪。
音頻的內容,每一遍都以同樣的語調速度重複,很多還沒有釋義,既然這樣,那磨耳朵的意義就僅為了純粹記憶背書了。對於大些的孩子來說,比如四歲以上的,和她們探討內容,引導他們對世界,對生命產生更寬廣的好奇和理解,也許會有更高級的價值。
工作中也常有些忙碌的家長會焦慮地諮詢,如何跟孩子進行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工作生活的壓力是長期客觀存在的,工作多少時間,承擔多少角色,越來越不是我們一己之力就能做出決定。做些不一樣的嘗試,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說到安排讀詩時間的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有過困惑。排在睡前呢,就比較容易看到她讀到後面幾首時,打著哈欠搓眼睛。我一度考慮過是不是要提早,安排在晚上七八點左右。
細想之下算了,一是我回家時間經常比較晚,家裡沒有別人可以操作這項「執行難度高的引導任務」。二是我覺得睡前的氛圍最好,常會引發不一樣的交流。
另一個就是讓她願意重複。讓這麼大的孩子,經常不願意做同一件事,把它做到更熟練更好。
因為讀了二十幾天,有一定的積累量,我現在採取的方式是,前十幾分鐘我讓她複習、指讀已經熟悉的古詩,引導她慢慢平靜下來,進入學習狀態。
這個階段她注意力相對集中,也比較自信,很爽快樂意接受這個方式。讀背得相對熟悉的,讓她自己選喜歡的小貼紙,貼在詩旁邊空白處。
操作起來,要注意的是,評價,獎勵的標準不要訂得太高,比如要背下整首詩的時候,才給個什麼什麼,NO。尤其是一開始,有一點興趣,一點進步就要及時,精準地給予肯定。
比如她剛開始讀一首新詩時,只要專願意心跟著我讀兩三遍,我就讓她選貼紙。
還有就是給他們選擇權,促進主動參與感。每晚複習前面幾首熟悉的詩詞後,我讓她自己選一兩首自己喜歡的新詩。這些新詩,就又是明天「讀舊詩」環節要重複內容。
在讀詩的過程中,小朋友常惹人上火高血壓,也常因為她的「天真無知」給我們提供不少笑料。
某次坐如針氈,她不耐煩地問:「這些古代的人都不上班的嗎?為什麼一天到晚在寫詩?」
最近背杜甫多了,她又嫌棄人家:「杜甫為什麼那麼愛寫詩啊?」
大字不識幾個的她,聽到《曲池荷》里「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問:「為什麼,他要在秋風裡洗澡」。
前天,忽然拿著一把破扇子,披著hallo kitty 的粉色頭紗,一扭一扭地靠近我,問:「這是不是輕羅小扇撲流螢?」我勉強說是,於是,她那個晚上都不能好好走路。
最近有人諮詢適合適詩詞版本。確實,對於親子共讀,排版,字體(保護眼睛)也都合適的書,我也是到市面上最大的兩家實體書店,精挑細選過目,有興趣的請關注下一篇相關推送
最後,有句話與大家分享:詩教,最可貴的點,不在於文字,在於性情,在於原生的感動。這種體驗的獲得,一定是自然的,而不是強加的。
推薦閱讀:
※家長必看丨CCTV《消費主張》教您如何正確選購學習桌
※教育裡面真的都是家長的責任嗎?
※晚一年上學吃虧了嗎?
※少兒編程將會是孩子未來競爭的一把新鑰匙嗎?
※科學與藝術的大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