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中國1000年【第二卷】39.朝鮮

通鑒中國1000年【第二卷】39.朝鮮

來自專欄通鑒中國1000年13 人贊了文章

說起朝鮮,得追溯到商末時期。據說商紂王的叔叔箕子眼見商朝要完了,就帶了五千人跑到那邊,收拾了當地的一些小部落,建立了國家。據記載,朝鮮這個名字應該是取「國在東方, 先受朝日之光輝」之意。

後來周王姬發聽說以後,主動把這片地方封給了箕子,史稱箕氏朝鮮。當時朝鮮的地盤並不大,雖說具體的疆域範圍有所爭議,但大致上也就是從大同江到平壤一帶。再往南,則是一個叫辰國的部落聯盟性質的國家。

戰國時期,朝鮮曾經當過燕國的屬國。秦滅燕國之後,在這裡設置了遼東郡。漢朝立國後,因為這地方太遠,就只是重修了邊塞,以浿水——也就是現在的大同江——為漢朝與朝鮮的國界線。

劉邦時期,燕王盧綰造反,投靠了匈奴。燕國人衛滿就帶著一千來人,向東渡過大同江,投靠了當時的朝鮮王箕准。箕准對他挺不錯,任命他為博士,還把朝鮮西部一大片土地做他的封地。而衛滿則以保護邊塞為由,不斷招攬朝鮮各個部族,在漢惠帝元年時,率軍攻打朝鮮王都平壤,幹掉了箕准,然後自立為王。史稱衛氏朝鮮。

到了此時,在位的是衛滿的孫子衛右渠。而在衛氏朝鮮南邊的辰國,屢次想派使臣去覲見劉徹,都被朝鮮國所阻。

後來這個事被劉徹知道了,就派了一個叫涉何的外交官員出使朝鮮,警告衛右渠不要一意孤行搞單邊主義,要他本著開放的精神,交好辰國,歸附漢朝。

但衛右渠拒絕了。

涉何想了想,說不同意就算了,生意不成仁義在,你派人護送我回去吧。衛右渠倒也挺講禮數,就派人護送涉何回國。

結果,剛到漢、朝邊界大同江,涉何就命人將護送他的人給殺了。然後立刻渡河回國,稟報劉徹,說朝鮮不聽話,所以他一怒之下,就斬殺了一員朝鮮大將。

劉徹念在涉何雖然沒完成任務,但也沒給大漢朝丟臉,就不再追究,還任命他為遼東東部都尉。

可是人家朝鮮也不是吃素的,吃了那麼大的虧,哪能善罷干休。便派兵攻入遼東,將涉何斬殺。

問題是劉徹更不是吃虧的人。這個事甭管誰有理,你朝鮮敢越過邊界跑到大漢的地盤上殺大漢的官吏,這就是不給劉徹面子。所以,劉徹拍案而起,下令徵召天下死囚入軍,命樓船將軍楊仆率領,自齊國渡渤海;左將軍荀彘從遼東出發,兩路並進,征討朝鮮。

但是,一次只發動一場戰爭完全不是劉徹的風格,更體現不出大漢帝國的威武強盛。

當初劉徹滅掉南越之後,派人去雲南出使滇國,勸滇王投降。

滇國最早由楚國的庄硚所創,大致在現在雲南的中西部地區,主要位於滇池周圍,地盤其實並不算大。可是,滇王覺得自己有好幾萬軍隊,還有周邊幾個部落的支持,就擺出一幅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態度,誓死不降。

於是,劉徹就在東征朝鮮的同時,又徵調巴、蜀兩地的軍隊兵臨滇國,滇王終於見了棺材落了淚,舉國投降。於是,劉徹就在雲南中西部設益州郡,然後賜給滇王王印,繼續讓他當了漢朝的滇王。

必須要提出的是,像南越、東越以及西南夷各部落雖說都被平定,設置了郡縣管理,並且採取一國兩治的方針,不但尊重當地風俗,還對這些地方實施了免除賦稅的優惠措施。但是,這些地方仍然判亂四起,所以,朝廷不得不派出軍隊四處鎮壓,這些地方常年來仍然處於各種小規模的戰爭之中。

而用兵就是用錢。南方這些地方判亂規模雖小,但因地處密林深山,平判代價極大。所以,從現實角度來講,這些判亂無法在軍事上產生威脅,但卻如同水蛭一樣,爬在帝國的腳脖上,無聲無息地抽取著帝國的血液。

俗話說,按下葫蘆浮起瓢,劉徹現在就有點這種感覺。東邊的朝鮮還沒開打,南方的判亂還沒平定,西邊又出事了。

自從絲路開通之後,漢朝和西域諸國的往來就頻繁起來。而去往西域的使團都會經過一個在兩千多年後因一首歌而出名的小國:樓蘭。

樓蘭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東端,國家全部人口只有一萬多,擱到現在也就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小區。

它北面還有個鄰居叫車師國,也是個很小的國家。

這兩個小國沒什麼好講的,但它所處的位置很要命,因為這地方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

這話是不是有點耳熟,當初河西走廊也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

而匈奴雖說已經逃到了漠北,但仍然威脅著西邊的這些小國。所以,在匈奴的指使下,這些小國就威脅到了大漢的使團——是的,這一年,樓蘭搶劫了漢朝的使團。

劉徹又是二話不說,拍案而起,指向西方:來呀,給我滅了他。

有人問我說漢朝到底有多強大,我想了想,說一個國家想滅誰就滅誰,這算不算強大?

次年,也就是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上將軍趙破奴率七百輕騎攻入西域,生擒樓蘭王,大破車師國。然後來到大宛、烏孫這些國家的家門口,對著人家的大門轟了幾槍以示警告。

小子,老實點,別以為有匈奴給你撐腰我就治不了你。

有人問了,那他們的後台老板匈奴人呢?

不好意思,趙破奴一出兵他們就回家了。

好啦,樓蘭王、車師王你們不要哭了,來說說你們腦子哪根筋搭錯了,非要去搶劫人家大漢朝的使團和商隊呢?

車師王抹抹眼淚:你也看到了,我們在沙漠邊緣生活,本來就不富裕,匈奴還老欺負我們,也就勉強混個日子。可他大漢朝自從出了個張騫因為鑿通西域出了名、升了官,那些沒本事、有膽子的人就眼饞了,也要出使西域,所以漢朝的代表團都是在漢朝過不下去的小混混。這些人到我們家逮啥吃啥,一次兩次也就忍了,可一年能有十好幾次,一次幾百人,我們哪供養的過來呀?再這麼下去,非把我們吃垮不可。再加上匈奴也在後面攛掇我們,只好鋌而走險了。想著幹掉一兩個使團,他漢朝就不敢往西域派人了。

這個……好吧,把話筒讓給劉徹,你來說說最近為什麼老是二話不說就開打呢?

劉徹扔掉發言稿,站在演講台前,義憤填膺地只說了一句話:他們這幾個國家在我出使西域的必經之道上,你們說我該不該滅掉他們?

這個……該,太應該了。你說地球那麼大,他們這幾個國家幹嘛非要橫在劉先生您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上呢?好了,別跟他們一般見識,你該去收拾朝鮮了,那個國家也是在辰國向您進貢的必經之路上呢。

但攻朝軍隊失敗了。

樓船將軍楊仆率七千餘人順風順水地渡過渤海,先行登陸朝鮮。但他沒有等荀彘,而是直接兵臨平壤城下,迫使衛右渠據城堅守。但衛右渠很快就發現楊仆兵力很單薄,就出城襲擊,猝不及防加上輕敵,楊仆大敗,只好逃入了附近的深山裡。

不是說兩路會攻嗎,那從遼東出發的荀彘呢?原來,這哥們被大同江西岸駐紮的朝鮮軍隊所阻,也是數戰數敗,跟本就沒過大同江呢。

有句話叫談判都是打出來的,這話一點沒錯。一看兩路大軍都敗了,劉徹也只好派了一個叫衛山的使者,去勸衛右渠投降。意思是我也沒打算滅了朝鮮,你向我投降的話,就還做你的朝鮮王。否則的話,那咱可就不死不休了。

雖說衛右渠在軍事上取得了一點小勝,但他還是很識相的,知道以漢朝的國力,真要舉國來伐,滅掉他也是分分鐘的事。於是經衛山一勸,他就借坡下驢,表示要投降,還派太子跟著使臣去覲見劉徹。

為示誠意,衛右渠讓太子帶了五千匹馬進獻給劉徹,又給剛剛收攏起潰兵的楊仆贈送了糧食。

誠意是夠足的,但他又派了一萬人護送太子過大同江,就讓荀彘和衛山有點膽戰心驚了。

就在要過江時,荀彘和衛山提出要求,這一萬人不能攜帶兵器進入大漢國土。朝鮮太子一聽嚇壞了:不讓帶兵器,您二位爺是什麼個意思?得了,漢朝我也不去了,劉徹我也不見了,我還是回家待著吧。

他倒是扭頭走了,荀彘和衛山就尷尬了。眼看著到手的鴨子就這麼飛了,只好回朝稟報劉徹。劉徹一向賞罰分明,以衛山沒完成使命為由,將其斬首。然後摸著帶血的鬼頭刀盯著荀彘:你怎麼說?

荀彘一看這架勢,啥也不說了,拼吧!結果還真讓他拼過了大同江,一路推進到平壤城下,包圍了城西北。而楊仆也集結殘部,在平壤城南駐紮。

但這個衛右渠也不白給,漢軍圍攻數月,平壤城竟然被他守了個堅若磐石。

荀彘率領的兵卒都來自於燕、代之地,這些地方屬於邊郡,經常與匈奴作戰,都算得上是強勁彪悍之人,所以攻勢甚急。

但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圍攻平壤這種大城,只靠他自己那點人,實在有點力不從心。於是他就聯絡楊仆,希望兩支軍隊打個配合,一起發力攻取平壤。

但他沒想到,楊仆已經在和衛右渠進行和平停戰的談判了。所以,人家跟本就不理他。

楊仆不跟自己打配合,自己又啃不動平壤。荀彘沒辦法,也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派出代表去勸說衛右渠投降。這一溝通才知道人家衛右渠正在跟楊仆進行和平談判呢。

荀彘有點蒙,因為和平有很多種,無條件投降是和平,無條件退軍也是和平。所以,他不由得懷疑楊仆是不是想勾結朝鮮謀反。

就在這個時候,劉徹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來督戰,並且賦予了他相機行事——也就是自己看著辦的權力。

荀彘見到公孫遂,當場就告了楊仆一狀。這公孫遂也不調查研究,就把楊仆召到荀彘營中,然後將其逮捕,楊仆的軍隊也歸入荀彘軍中節制。

公孫遂回去以後,將此事回報劉徹,劉徹將公孫遂處死。

公孫遂當然不服,我想他一定會怒不可遏地叫道:你不是讓老子可以「看著辦」嗎?再說我奪取楊仆的兵權,將兩軍合一,從結果上來看,也是完成了你交給我的使命,為什麼還要殺我?

這個問題我替劉徹回答吧。

衛青官夠大吧?夠得劉徹信任了吧?

當初他的部將蘇建、趙信兩人全軍覆沒,趙信歸降匈奴,蘇建隻身逃回。以他的權力,是可以自行處置蘇建的。但人家衛青是怎麼做的?他把蘇建打入囚車,押送回京,交皇帝劉徹處理。

你公孫遂無名之輩,區區濟南太守,怎麼就敢自作主張,拘押皇帝親自任命的樓船將軍,還和荀彘勾結一起,私自兼并軍隊?

公孫遂還是不服,大叫道:他劉徹讓我相機行事的,相機行事你懂不懂?

這個……相機行事我不懂,但皇帝說的有些話嘛,你懂的。

現在回到朝鮮戰場上。楊仆被拘押了,衛右渠的和平夢想破碎了。在荀彘的猛攻下,衛右渠還沒崩潰,但他的臣屬先怕了。數月後,朝鮮國的國相等幾個重臣派人將衛右渠刺殺,然後投降荀彘。

但朝鮮也有忠貞之士。就在荀彘準備進城時,朝鮮大臣成己在城中率眾造反,希望能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只不過,大勢已去,燭火難亮,判亂隨即被平,荀彘進入平壤,宣告了衛氏朝鮮的滅亡。

之後,劉徹在朝鮮設樂浪、臨屯、玄莬、真番四郡。

仗打完了,荀彘被召回長安,但等待他的不是封侯的詔令,而是砍頭的寶刀。

他的罪名是「爭功相嫉乖計」。意思很簡單:因為與楊仆爭功,所以用卑鄙手段扣押楊仆,兼并軍隊。

而楊仆也因為吃了敗仗,死傷眾多而被判為死罪,但允許他用錢贖身為平民。

順便提一句,玄菟、樂浪原本是箕子的封地,以此名為郡名,算是紀念箕子吧。

兩年後,也就是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這一年,劉徹51歲,也是他登基的第35年個年頭。

這一年,大漢帝國的疆域北至蒙古大漠,南達越南北部,西南並雲南半壁,東南臨東海碧濤,東北越朝鮮半島,西北跨河西走廊。版土之大,亘古未有。

但國土大了,治理上的問題就多。掰著指頭算一下,經過推恩令、酎金案等手段將封國改為郡治,到此時,僅中央下轄郡國就達到了109個。如果說劉徹是集團董事長,那麼他就要面對109個城市公司,每天光批個報銷單都能累死他。

所以,劉徹就將這些城市公司劃分成了十三個大區,給每個大區設置了一名區域總監來替自己監督各郡國。因為這十三個大區的區域總監在當時被稱之為刺史,所以也叫十三刺史部。

十三刺史部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并州,另有交趾、朔方仍延用其郡名。簡稱十三部,又稱十三州。

所謂刺史,檢核問事之意,在當時屬於代表中央檢察各郡國的官員,歸御史大夫管轄,但在地方上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也沒有具體的實權——所以,我說的是監督各郡國,而不是管轄。

事實上,用歷史書中的話來講,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動作。

但劉徹沒想到,數百年後,他的子孫會給這些區域負責人具體的行政實權,而當這些區域負責人每個人都掌握了好幾個郡的軍事、行政、民生等大權之後,整個帝國就相當於有了十三個土皇帝。

當然,人無前後眼。至少從目前來看,區域負責制還是比較有效率的一種辦法。

公元前106年,是值得我們銘記的一個年份。不是因為區域改制的事,而是因為在這一年的年底,衛青去世了。

衛青出生於微末,一旦為將,奇襲龍城,揭開大漢立國後,對匈奴作戰第一次大勝的序幕;後又收復河朔,奇襲高闕,二出定襄,千里奔襲,擊破單于,終使得匈奴北遁,漠南再無王庭。

衛青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加,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拜將封侯而不求私利,無論是功績還是人格,都堪稱完美。

衛青曾為平陽公主家奴,大約在十年前,平陽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夏侯頗去世,他便娶平陽公主為妻。數年後,平陽公主去世,與衛青合葬。

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司馬遷

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征,沖輣閑閑,合圍單于,北登闐顏。——班固

推薦閱讀:

美軍B-52戰略轟炸機攜核彈頭進入朝鮮半島空域
朝鮮投資|朝鮮羅先經濟貿易區對外招商項目展示
朝鮮閱兵踢正步太誇張 個個都像小鋼炮
朝鮮將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從上半年推出的宣傳畫上可以揭秘更多
史上最美女特工蛻變記:我以前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TAG:朝鮮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