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生氣懟天懟地,我生氣心裡滴血
來自專欄簡單心理90 人贊了文章
簡單心理讀者 @奶凶本凶 最近發到後台的一段話讓我們有點心疼:
前一陣子覺得很多同事總在明處暗處嘲笑我的一次工作失誤,一怒之下就辭職了。
現在找工作時,總會帶著「報復埋怨老東家」的一種情緒,偶爾接觸到前公司的人,也會期待聽到前公司的負面消息。我很想走出這種情緒,但又總是想起曾經被嘲笑的細節,整個人氣得心裡快要爆炸……
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反擊,看起來總是那麼慘,何況她的這一賭氣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只是讓自己接連不斷地一賭氣、二賭氣、三賭氣、四賭氣……
這要生氣到什麼時候才算完啊?
從小時候起,我就觀察到一種憤怒,它不能解決問題,只能讓憤怒的人自己變得更糟糕,就好像生氣的人給自己火上澆油。
後來接觸心理學,慢慢發現,給我留下很深記憶的這種情緒似乎很像「自戀性暴怒」(Narcissistic Rage)。
因為這個名詞字面上實在很負面,我們有必要強調一下:此處的「自戀性」並沒有任何褒義或貶義的傾向,它只是個心理學範疇的描述。
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有這種聽上去很負面的情緒。
在進一步解釋這個不討喜的字眼之前,我們先區分一下「自戀性暴怒」與通常所說的「憤怒」有什麼區別。
日常生活中,憤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情緒,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如果憤怒就能夠漸漸平復下來,就很可能是一般性的憤怒。
如果憤怒的原因是「理想中的自己」被傷害,而且這種憤怒情緒不會平復,而是時不時就爆發一次——有這種特徵的憤怒,我們稱之為「自戀性暴怒」。
舉一個中國家庭的日常晚餐作為例子(爸媽那一代人尤其明顯)。
某天,媽媽做了一桌飯菜,爸爸回家後吃過兩口就品評起來,這個咸那個淡,於是媽媽就大發雷霆,而且這頓晚飯時隔半年之後,還會因為此事吵架。
在這個事例中,媽媽認為自己某種「好」的形象被爸爸幾句話打破,而且難以釋懷,經常發作,這就是很典型的「自戀性暴怒」。
再次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有這種生活經歷的媽媽們都有某種「心理問題」,或者有什麼很負面的「心病」。
美國心理學家Heinz Kohut早在1972年「關於自戀和自戀狂熱的思考」(Thoughts on Narcissism and Narcissistic Rage)一文中就提出了「自戀暴怒」的概念:當一個人自尊、自我價值感受到威脅的時候,會產生一種「自戀受損」(Narcissistic Injury),此時用來緩解痛苦的情緒就是自戀憤怒,這是一種很普通的自我保護的手段。
因為自尊受損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是個經常要面對的問題,所有自戀性暴怒非常普遍,可以說人人都有這樣的情緒,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首先,「自戀型暴怒」其實是「受傷」之後的一種保護機制。
如果一個人在Ta非常在乎的方面受到了他人的指責或者輕視,並且認為Ta的「自我身份認同」(Self Identity)因此受到傷害,那麼即使是多年以後的某次無意的玩笑,仍然會讓Ta產生類似的刺痛感,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某個人的「敏感之處」。
例如一個人曾經因為她的身高或者外貌受過嘲笑,那麼即使長大以後她已經長得很高,或者學會化妝,變的十分自信且有氣質,她仍然會對這個話題十分敏感,曾經被傷害過的痕迹是很難撫平的。
其實,長大的過程是一個三觀重塑,自我價值再次構建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往往大部分人都可以意識到,那些曾經的嘲笑不是我的問題,我的價值不是被那些人所定義的,但因為那種「自我」、「自尊」被冒犯的感覺產生「自戀性暴怒」是很普遍的。
另外,「自戀性暴怒」其實是在變相表達受傷後的內心情緒,比如恐懼。
面對嘲笑或者指責,受傷害的一方內心可能出現多種可怕的情緒,比如恐懼、羞恥、難堪,當我們在表達這些內心情緒時,往往會無意識地選擇用體驗感最強的「憤怒」來表達。
因為「憤怒」這種情緒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向外的,指向他人的,如此一來,將各種不同的、尤其是負面的、面向自己的情緒轉化為憤怒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隔絕掉脆弱和悲傷的心情,呈現出一個比較果敢和堅強的外在形象。
至於憤怒發泄之後的百般滋味,也只有獨自一個人的時候才能體會。
在我今天 摸魚時 看到的一部戀愛真人秀《請與這樣的我戀愛吧》中,有一次衝突,就很像「自戀性暴怒」。
先介紹一下衝突的雙方。
女生很漂亮,會怯怯地問男嘉賓是否介意自己學歷不高,一直強調鋼管舞就是自己的全部。
男生是一個非常不會表達的人,甚至在8名男女嘉賓面前說了很過分的話,直接攻擊女生的鋼管舞視頻:
這種的言辭,當然一瞬間就被扣到負分,女生對攝製組強調,自己在和男生單獨見面時,不屑於和這種人說話。
在二人單獨見面的環節,男生先後做了幾次笨拙的道歉,雖然還是以一種理不清思路的方式在表達。
但這個時候,女生的情緒突然激動,對男生髮起追問。
別誤會,我們沒有一點寬恕這位男生的意思,也沒有打算指出這位女生的憤怒有什麼「錯」。
她可以像自己說的那樣,不屑和這個男生說哪怕一句話,也可以很大度地接受道歉,然後快速完成真人秀的節目規則,微笑著說再見。
但是突然的暴怒,反而加深了自己心裡的傷,再把傷口扒開一次,再讓對方撒一次鹽。
這可能是我今年看過真人秀里,受傷最深的一期節目了吧,希望這位姑娘好好的。
當一個人處於「自戀型暴怒」中,認知水平往往會被大大削弱(Cognitive Impairment)。
在「自我被傷害」引發的痛苦的影響之下,處於自戀性暴怒的人,往往會表現得很衝動,不那麼理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事實,做出沒有依據的指責。
在精神分析自體學派創始人Heinz Kohut《自體的分析》一書中,一個因為他人的某種表達或行為沒有達到預期,感到「自戀受損」,產生自戀暴怒的人,甚至可能會通過尋找衝突的方式來尋求解決方法。
在任何人際關係中,經常陷入「自戀性暴怒」的人就容易被貼上不講道理、不講邏輯的標籤:
你怎麼總是這樣小題大做?
不要再無理取鬧了好不好?
怎麼每次說到這個話題你都這麼激動?
如果被「自戀性暴怒」控制,不停重複「憤怒& 羞恥旋渦」(The Shame-Rage Spiral ),還可能反覆傷害一段關係。
人們在脫離「自戀性暴怒」的狀態之後,重新審視之前的自己,常常會感到莫名的羞恥,因為他也無法解釋自己之前的「無差別攻擊」狀態,無法理解自己的衝動狀態,甚至可能會因為自己傷害到了無辜或親近的人而感到愧疚和抱歉。
社會學家Thomas Scheff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憤怒& 羞恥旋渦」這一名詞:
一個人會在感到「自戀受損」後,產生「自戀暴怒」,但在表達或發泄完「自戀性暴怒」後,又因為憤怒本身而感到「羞恥」。但如果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又會不可遏制的再次感受到「傷害」和「憤怒」。循環往複,源源不絕。
成年人談一場認真的戀愛,這本來就不輕鬆,如果在親密關係中有一方不停重複這樣的循環傷害,很可能會放大小摩擦,給兩人的感情帶來阻礙。
1. 允許自己感到憤怒
憤怒,是一種日常生活中很正常很普遍的情緒。正視憤怒情緒,沒有什麼好羞恥或者恐懼的。憤怒當然也有很積極的一面,可以幫助我們表達訴求,維護權益,適當的情緒發泄是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的。
2. 明確對方想的表達意思
理智和理論知識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你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易燃易怒」,然後進一步思考:Ta這麼說真的是這個意思嗎?Ta針對的究竟是我的人還是這件事本身?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對方真的只是無心之失,不是刻意的針對,「自戀性暴怒」也就會很自然的消散了。
3. 找到自己的「滅火器」
有些人跑步,有些人畫畫,或者只是找朋友聊聊,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排解方法。和解之後回頭審視內心,你會發現憤怒原本肆虐的地方,讓然完好如初。
願你的憤怒總有人安撫,你的傷痛總有人聽見。
何里活+瑾 撰文
野生好人 封面
在戀愛中,自戀性暴怒的傷害會成倍出現,點擊「戀愛解憂館」,打破惡性循環的關係模式
重建健康成熟的關係模式(限時半價中)
更多心理困擾尋求幫助,可以點擊專業心理問答「http://jdxinli.cn/5azu6z」,或者預約專業心理諮詢「http://jdxinli.cn/2ukmmb」。
隨時了解更多心理自助知識,歡迎關注簡單心理知乎賬號,或者簡單心理微信公號「微信號:janelee1231」,後台回復「心理工具」領取免費自助包。
如果可以點個小贊,就更感謝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