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歌之源——先秦古逸詩集編(春秋篇)D

華夏詩歌之源——先秦古逸詩集編(春秋篇)D

來自專欄國學精舍

《河梁歌》

【題解】

《河梁歌》選自《吳越春秋 勾踐伐吳外傳》:「勾踐乃使使號令齊.楚.秦.晉皆輔周室,血盟而去。秦桓公不如越王之命,勾踐乃選吳越將士西渡河以攻秦。軍士苦之,會秦怖懼,逆自引咎,越乃還軍。軍人悅樂,遂作《河梁之詩》,曰:『渡河梁兮渡河梁,舉兵所伐攻秦王。孟冬十月多雪霜,隆寒道路誠難當。陣兵未濟秦師降,諸侯怖懼皆恐惶。聲傳海內威遠邦,稱霸穆桓齊楚庄,天下安寧壽考長。悲去歸兮何無梁。』自越滅吳,中國皆畏之。」

【原文】

渡河梁兮渡河梁,舉兵所伐攻秦王。

孟冬十月多雪霜,隆寒道路誠難當。

陣兵未濟秦師降,諸侯怖懼皆恐惶。

聲傳海內威遠邦,稱霸穆桓齊楚庄。

天下安寧壽考長。悲去歸兮何無梁。

【注釋】

1、 河梁:即橋樑。

2、 孟冬:冬季的第一個一月,即十月。

3、 隆:盛。

4、 當:承受。

5、 濟:渡過。

6、 威:震懾。

7、 遠邦:遠方的國家。

8、 穆:秦穆公。

9、 桓齊:齊桓公,此處為使音韻和諧,而作「桓齊」。

10、 楚庄:楚莊王。此三人皆為春秋時期的霸主,此句言勾踐可與之並駕齊驅。

11、 壽考:壽命。

12、 去:消除。

【譯文】

過橋樑啊過橋樑,興兵討伐攻秦王。

嚴冬十月多雪霜,酷寒道路實難當。

大軍未渡秦軍降,諸侯恐懼都驚慌。

名揚天下震遠邦,稱霸穆桓楚莊王。

天下安寧壽命長,悲消歸來河無梁。

【選評】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 卷二》:句踐時秦未稱王也,句踐又無攻秦。夫偽為古而傳者,未有不通於古者也。不通古而傳,是豈偽者之罪哉!

《離別相去辭》

【題解】

《離別相去辭》選自《吳越春秋 勾踐伐吳外傳》:「王乃令國中不行者,與之訣而告之曰:『爾安土守職,吾方往征討我宗廟之讎,以謝於二三子。』令國人各送其子弟於郊境之上,軍士各與父兄昆弟取訣。國人悲哀,皆作離別相去之詞,曰:『躒躁摧長恧兮,擢戟馭殳,所離不降兮,以泄我王氣蘇。三軍一飛降兮,所向皆殂。一士判死兮,而當百夫。道佑有德兮,吳卒自屠。雪我王宿恥兮,威振八都。軍伍難更兮,勢如貔貙。行行各努力兮,於乎,於乎!』於是,觀者莫不凄惻。」

【原文】

躒躁摧長恧兮擢戟馭殳,所離不降兮以泄我王氣蘇。

三軍一飛降兮所向皆殂,一士判死兮而當百夫。

道佑有德兮吳卒自屠,雪我王宿恥兮威振八都。

軍伍難更兮勢如貔貙。行行各努力兮於乎於乎!

【注釋】

1、 躒躁(lì zào):急速前進。躒,走,跨躍;躁,急躁。

2、 摧:退卻,此處指洗雪.除去。《周易 晉卦》「晉如摧如」疏:「何氏云:摧,退也。」

3、 恧(nǜ):慚愧。此處指恥辱。

4、 擢(zhuó):拔。

5、 戟:古代一種兵器。柄端為金屬槍尖,側邊為月芽形利刃,是戈與矛的合體,兼有直刺.橫擊的功能。

6、 馭:指用車載。

7、 殳(shū):古代一種有棱無刃的長兵器。《詩經 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周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旅賁以先驅。」

8、 離:通「罹」,遭遇。

9、 降:投降。

10、 泄:發泄。

11、 氣蘇:氣息。此處指怨氣。

12、 降:降落。

13、 殂(cú):死亡。指敵兵潰亡。

14、 判(pān):不顧,豁出去。

15、 佑:佑助。

16、 自屠:自相殘殺。指敵軍中部分兵卒倒戈反攻。

17、 八都:八方的大城市,泛指四面八方的城池。

18、 更:改變,指改變前進的方向。

19、 貔貙(pí chū):比喻驍勇的軍隊。貔,即貔貅,古代傳說中的猛獸,似羆。一說為今之大熊貓;貙,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狸而大的猛獸,或為今之雲豹。

20、 行(háng):指軍伍隊列。

21、 於乎:嘆詞,同「哈吼」。

【譯文】

急速前進洗除舊恥啊拔出戟來用車載殳,遭到苦難也不投降啊發泄我王的怨與怒。

三軍一旦從天飛降啊所到之處再無活路,一名死士奮勇拼殺啊足可以抵得上百夫。

天道佑助有德之人啊吳軍士兵自相殺戮,洗雪我王舊日恥辱啊威震天下各個邦都。

難以阻擋我軍前進啊兵將勇猛如同貔貅,各行各對都要努力啊哈吼哈吼絕不會輸!

《南蒯鄉人言》

【題解】

《南蒯鄉人言》選自《左傳 昭公十二年》:「南蒯之將叛也,其鄉人或知之,過之而嘆,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

【原文】

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

【注釋】

1、 恤恤:憂慮的樣子。

2、 湫:通「愁」,憂愁。

3、 攸:通「憂」,憂慮。

4、 邇(ěr):近。

5、 圖:圖謀。

【譯文】

我深感憂慮啊,愁啊,憂啊!

想法高而智謀淺,關係近而志向遠,

作為家臣而想為國君圖謀,要有人材才行啊!

《南蒯歌》

【題解】

《南蒯歌》選自《左傳 昭公十二年》:「南蒯之將叛也,其鄉人或知之,過之而嘆,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三之《比》三,曰:『黃裳元吉。』以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內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且夫《易》,不可以占險,將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可筮。猶有闕也,筮雖吉,未也。『將適費,飲鄉人酒。鄉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從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鄰者恥乎!已乎已乎,非吾黨之士乎!』」

【原文】

我有圃,生之杞乎!

從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

倍其鄰者恥乎!

已乎已乎,非吾黨之士乎!

【注釋】

1、 圃(pǔ):種植蔬菜瓜果的園子。

2、 杞(qǐ):枸杞,一種灌木。這句是說南蒯想要在費地作亂,就像枸杞生長在菜園子里一樣,非其所宜。

3、 從:跟從。

4、 子:古時對人的尊稱,此處指跟從己尚不失別人對你的尊敬。

5、 去:離開,指不從。

6、 鄙:鄙陋之人。

7、 倍:通「背」,背棄。

8、 鄰:指親人。

9、 「已乎已乎」:語氣詞,同「罷了」,為鄉人感慨之詞。一說,杜預《春秋左傳正義 昭公十二年》稱其乃「言自遂不改」,即此為鄉人預摹南蒯之語。今人多稱其乃鄉人之感慨,然細味前文鄉人「從我者子乎」之希冀,於茲境況未明之際,當無此斷然決然之語。由此觀之,杜說甚是,故譯文從之。

10、 吾黨:我們。

【譯文】

我有塊菜地,卻生滿了枸杞啊!

跟我走的是好男兒啊,不跟我走的鄙陋之輩啊,

背棄親人的人真可恥啊!

如果你南蒯還總是說:「夠了夠了」,不知悔改,

那你就不再是我們一夥兒的人啊!

【選評】

[西晉]杜預《春秋左傳正義 昭公十二年》:鄉人以南蒯季氏家臣,而欲反害季氏,故為歌以感切之也。圃者,所以殖菜蔬也。杞非可食之物,我有圃生之杞,以喻南蒯在費,欲為亂也。若能從我之言,不為亂者,是為子也。子者,男子之美稱,不失尊貴,得為子也。去我而背叛者,鄙賤之行也。倍其鄰近者,恥惡之事也。若已乎已乎,自遂其心,不肯改者,則不復是吾黨之士乎!

《渾良夫噪》

【題解】

《渾良夫噪》選自《左傳 哀公十七年》:「衛侯夢於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被發北面而噪曰:『登此昆吾之虛,綿綿生之瓜。余為渾良夫,叫天無辜。』公親筮之,胥彌赦占之,曰:『不害。』與之邑,置之,而逃奔宋。衛侯貞卜,其繇曰:『如魚赬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乃自後逾。』」

【原文】

登此昆吾之虛,綿綿生之瓜。余為渾良夫,叫天無辜。

【注釋】

1、 昆吾之虛:山名,即祝融氏之墟,在今河南省新鄭市一帶。《山海經 中山經》:「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

2、 渾良夫:春秋時衛國大夫孔文子的僕人,長得英俊漂亮。

【譯文】

登上這昆吾之墟,有綿延不斷生長的大瓜小瓜。我是渾良夫,向上天呼訴無辜。

《齊民歌》

【題解】

《齊民歌》選自《韓非子 難二》:「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恥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國之恥,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發倉粟賜貧窮,論囹圄,出薄罪。處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復遺其冠乎?』」

【原文】

公胡不復遺其冠乎?

【注釋】

1、 公:指齊桓公。

2、 胡:疑問詞,為什麼。

3、 復:再次。

4、 遺:丟失。

5、 冠:帽子。

【譯文】

桓公為什麼不再丟失帽子呢?

【選評】

[戰國]韓非《韓非子 難二》:或曰:管仲雪桓公之恥天小人,而生桓公之恥於君子矣。使桓公發倉囷而賜貧窮,訟囹圄而出薄罪,非義也,不可以雪恥;使之而義也,桓公宿義,須遺冠而後行之,則是桓公行義非為遺冠也?是雖雪遺冠之恥於小人,而亦遺義之恥於君子矣。且夫發囷倉而賜貧窮者,是賞無功也;論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誅過也。夫賞無功,則民偷幸而望於上;不誅過,則民不懲而易為非。此亂之本也,安可以雪恥哉?

《徐人歌》

【題解】

《徐人歌》選自《新序 節士篇》:「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慾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使於晉,顧反,則徐君死於楚,於是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慾之,吾為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遂脫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於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原文】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注釋】

1、 延陵季子:即季扎,又稱公子扎,春秋時吳王壽夢幼子,因封於延陵,故稱延陵季子。延陵,地名,在今江蘇常州一帶。

2、 故:故人,指徐君。

3、 脫:解下。

4、 帶:掛。

5、 丘墓:墳墓。

【譯文】

延陵季子啊不忘老朋友,解下寶劍啊掛在墓前的樹梢頭。

【選評】

[清]顧炎武《日知錄 卷二十七》:延陵謂季札,以其遍游上國,與名卿相結,解千金之劍,而系冢樹,有俠士之風也。

《河上歌》

【題解】

《河上歌》選自 《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第四》:「吳大夫被離承宴問子胥曰:『何見而信喜?』子胥曰:『吾之怨與喜同。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因復俱流。』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誰不愛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被離曰:『君之言外也,豈有內意以決疑乎?』子胥曰:『吾不見也。』被離曰:『吾觀喜之為人,鷹視虎步,專功擅殺之性,不可親也。』子胥不然其言,與之俱事吳王。」

【原文】

同病相憐,同憂相捄。

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因復俱流。

【注釋】

1、 捄(jiù):同「救」,救助。

2、 瀨(lài):從沙石上流過的急水。

【譯文】

患了同樣的疾病就會相互憐憫,有了同樣的憂患就會互相搭救。

受驚飛翔的鳥兒相互追隨而集聚,石下湍急的水流旋轉往複而同流。

《琴歌》

【題解】

《琴歌》選自《樂府詩集 琴曲歌辭四》:「《風俗通》曰:『百里奚為秦相,堂上樂作,所賃澣婦自言知音,因援琴撫弦而歌。問之,乃其故妻,還為夫婦也,亦謂之扊扅。』《字說》曰:『門關謂之扊扅,或作剡移。』」今存三首,其一據稱出自《風俗通》,然編者遍閱今本《風俗通》十卷,仍未得見,恐為古本佚文,亦未可知。其二出自《顏氏家訓 書證篇》,其三則見於《樂府詩集 琴曲歌辭四》與《太平御覽 樂部十》。另明馮夢龍小說《東周列國志 第二十六回》載有兩首同類歌辭,亦錄之。

【原文】

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

(其一)

百里奚,初娶我時五羊皮。臨當別時烹乳雞,今適富貴忘我為?

(其二)

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

墳以瓦,覆以柴,舂黃黎,搤伏雞。

西入秦,五羖皮,今日富貴捐我為?

(其三)

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子啼飢。

夫文綉,妻浣衣。嗟乎!富貴忘我為?

(其四)

百里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

今之日,君坐而我離。嗟乎!富貴忘我為?

(其五)

【注釋】

1、 百里奚: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春秋時虞國人。自小替人放牛,三十歲時,才娶妻杜氏。杜氏賢良能幹,且善歌。虞遭晉滅後,百里奚被俘,晉獻公用他作為秦穆公夫人出嫁時的陪嫁奴隸,送往秦國。百里奚趁機逃離,奔往楚國宛邑,生活困頓,流離失所。後被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在市井之中購得,入秦做大夫,故又稱「五羖大夫」。此後主持秦國國政,「謀無不當,舉必有功」,終成一代名相。

2、 伏雌:指下蛋的母雞。

3、 炊:燒火做飯。

4、 扊扅(yǎn yí):門閂。

5、 為:助詞,表示反詰或感嘆。

6、 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

7、 黃黎:黃米。

8、 搤(è):同「扼」。

9、 羖(gǔ):黑色的公羊。

10、 捐:捐棄,拋棄。

11、 粱肉:指精美的飯食。

12、 文綉:綉著花紋的衣服。

13、 浣:洗滌。

14、 離:流離失所。

【譯文】

百里奚啊百里奚,五張羊皮贖回你。回想我們離別時,煮了一隻下蛋雞。

舂了黃米當食料,劈了門閂做柴火。今天你是富貴了,卻又為何忘了我?

百里奚啊百里奚,娶我之時五羊皮。待到你我別離時,我曾為你烹乳雞。

今天你已得富貴,卻又為何忘故妻?

百里奚啊百里奚,母親已死葬南溪。用瓦搭墳用柴蓋,淘洗黃米烹母雞。

西入秦國做大夫,全仗五張黑羊皮。今天你已得富貴,難道就要拋卻妻?

百里奚啊百里奚,五張羊皮贖回你。你為人父食美肉,兒子餓得咕咕啼。

丈夫身披五綵衣,妻子替人來浣洗。連聲嗟嘆百里奚,有了富貴怎忘妻?

百里奚啊百里奚,五張羊皮換回你。回想往昔日子裡,你遠行後我哭啼。

而在如今歲月里,你自安坐我流離。連聲嗟嘆百里奚,有了富貴怎忘妻?

【選評】

[清]蔡奡《評定本東周列國志 第二十六回》:三歌全是賦體,而哀怨凄清,已開漢魏樂府之祖。夫人之才,亦非小可也。

《狐裘歌》

【題解】

《狐裘歌》選自《左傳 僖公五年》:「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蒍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仇焉。無戎而城,仇必保焉。寇讎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云:『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龍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及難,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斬其祛,遂出奔翟。」

【原文】

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注釋】

1、 裘(qiú):皮衣。

2、 尨(méng)茸:蓬鬆的樣子。

3、 一國三公:此為士蒍預言,指晉獻公聽信驪姬之言,逼死太子申生後,其餘兩公子重耳與夷吾被迫流亡國外,奚齊做了晉國太子,後在晉獻公死後為大臣里克所殺,後晉公子重耳歸國繼位,是為晉文公。

4、 適:跟隨。

【譯文】

狐皮袍子蓬蓬鬆鬆,一個國家有了三個主人翁,究竟是誰該讓我一心跟從?

【選評】

[晉]杜預《春秋左傳正義 僖公五年》:公與二公子為三,言城不堅則為公子所訴,為公所讓;堅之則為固讎不忠,無以事君,故不知所從。

《朱儒誦》

【題解】

《朱儒誦》選自《左傳 襄公四年》:「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國人逆喪者皆髽。魯於是乎始髽,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原文】

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

我君小子,朱儒是使。

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注釋】

1、 臧:即臧武仲,或稱臧孫紇(hé),又稱臧孫.臧紇,謚「武」,臧文仲之孫,臧宣叔之子。魯國大夫,封邑在防(今山東費縣東北)。後因難見容於魯國,先逃到邾國後又逃到齊國。矮小多智,號稱「聖人」。

2、 狐裘:狐皮襖。

3、 狐駘(tái):地名。在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二十里。

4、 我君小子:即魯襄公姬午。襄公幼弱,故曰「小子」。

5、 朱儒:同「侏儒」,指身材矮小的臧紇。

6、 使:差使。

7、 邾(zhū):古國名,在今山東省鄒縣。周武王時所封曹姓國,相傳為顓頊後裔,後為楚國所滅。

【譯文】

姓臧的身穿狐皮襖,使我們在狐駘戰敗了。

我們的國君小孩子,把個侏儒當差使。

侏儒啊侏儒,使我們被打敗在邾。

《晉兒謠》

【題解】

《晉兒謠》選自《史記 晉世家》:「晉君改葬恭太子申生。秋,狐突之下國,遇申生,申生與載而告之曰:『夷吾無禮,余得請於帝,將以晉與秦,秦將祀余。』狐突對曰:『臣聞神不食非其宗,君其祀毋乃絕乎?君其圖之。』申生曰:『諾,吾將復請帝。後十日,新城西偏將有巫者見我焉。』許之,遂不見。及期而往,復見,申生告之曰:『帝許罰有罪矣,弊於韓。』兒乃謠曰:『恭太子更葬矣,後十四年,晉亦不昌,昌乃在兄。』」

【原文】

恭太子更葬矣,後十四年,晉亦不昌,昌乃在兄。

【注釋】

1、 恭太子:指申生。晉獻公與夫人齊姜所生之子,春秋時期晉國太子。齊姜死後,晉獻公在眾妾之中提拔自己喜歡的驪姬為夫人,並生下兒子奚齊。驪姬為使其子奚齊成為繼承人,隨後開始詆毀太子申生。公元前656年,最終在驪姬的多次陰謀陷害之下,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縊而死。

2、 更葬:改葬。韋昭曰:「獻公時申生葬不如禮,故改葬之。」

3、 昌:昌盛。

【譯文】

恭太子改葬了,以後十四年,晉國不會繁榮昌盛了,昌盛的是他兄長。

《恭世子誦》

【題解】

《恭世子誦》選自《國語 晉語三》:「惠公即位,出共世子而改葬之,臭達於外。國人誦之曰:『貞之無報也。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貞為不聽,信為不誠。國斯無刑,偷居幸生。不更厥貞,大命其傾。威兮懷兮,各聚爾有,以待所歸兮。猗兮違兮,心之哀兮。歲之二七,其靡有微兮。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鎮撫國家,為王妃兮。』」

【原文】

貞之無報也。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

貞為不聽,信為不誠。國斯無刑,偷居幸生。不更厥貞,大命其傾。

威兮懷兮,各聚爾有,以待所歸兮。猗兮違兮,心之哀兮。

歲之二七,其靡有微兮。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鎮撫國家,為王妃兮。

【注釋】

1、 貞:正式的禮節。

2、 信:信義,誠信。

3、 偷居:盜竊君位。

4、 幸:同「幸」,僥倖。

5、 厥:其。

6、 貞:通「政」。

7、 傾:敗亡,覆滅。

8、 威:畏懼。

9、 懷:懷念,此處指懷念晉文公重耳。

10、 各聚爾有:指是等待重耳的歸來,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11、 猗:超越。此處指擺脫。

12、 違:避開,離開。

13、 二七:指十四。

14、 靡:指偽君。

15、 微:式微,滅亡。

16、 依:依靠,依傍。

17、 妃:輔助。

【譯文】

想按正式的禮節改葬啊卻得不到好報,是誰使這股臭氣逸出?

雖要糾正葬禮啊卻無人聽從,雖想標榜信義啊卻不見真誠。

國家沒有這樣的法則,讓盜竊君位的人僥倖生存。

不改變他的弊政,晉國的命運將會沉淪。

畏懼偽君啊懷念重耳,等待重耳的歸來,是大家共同的願望。

想擺脫偽君啊遠走他鄉,又因難捨故土而內心哀傷。

二七一十四年以後,偽君和他的兒子將要滅亡。

遠在狄國的公子啊,他是我們的依傍。

他將鎮撫國家啊,作天子的輔佐最理想。

《齊人歌》

【題解】

《齊人歌》選自《左傳 哀公二十一年》:「秋八月,公及齊侯.邾子盟於顧。齊有責稽首,因歌之曰:『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

【原文】

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

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

【注釋】

1、 皋:通「咎」,罪過。一說,緩慢。

2、 覺:察覺。

3、 高蹈:形容發怒暴跳。一說,遠行。

4、 唯:唯一。此處指拘泥。

5、 儒書:指《周禮》一類的儒家禮書。這句是指魯國根據這些儒書,不肯向齊.邾兩國答稽首之禮。

6、 以為:造成。

7、 二國:指齊.邾兩國。

8、 憂:憂愁.苦惱。

【譯文】

魯人的罪過,過了好幾年還沒有自行察覺,使得我們狂怒暴跳。

正是因為他們拘泥於儒家的禮書,才讓我們齊.邾兩國憂慮而苦惱。

【選評】

[晉]杜預《春秋左傳正義 哀公二十一年》:此「盟於顧」,顧是齊地。行不出竟而言遠者,止為魯不稽首而為此會,雖近猶恨,故以遠言之耳。

《萊人歌》

【題解】

《萊人歌》選自《左傳 哀公五年》:「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諸子鬻姒之子荼嬖。諸大夫恐其為大子也,言於公曰:『君之齒長矣,未有大子,若之何?』公曰:『二三子間於憂虞,則有疾疢。亦姑謀樂,何憂於無君?』公疾,使國惠子.高昭子立荼,置群公子於萊。秋,齊景公卒。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奔衛,公子鋤.公子陽生來奔。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原文】

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

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注釋】

1、 景公:即齊景公,姜姓,呂氏,名杵臼,春秋時齊國國君。在位期間,驕奢淫逸,厚賦薄刑,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論語 季氏》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2、 謀:商量。

3、 師:眾人。

4、 黨:處所。

【譯文】

景公死了啊不參加埋葬,三軍的大事啊不參與商量。

眾人啊眾人,又要前往何方?

【選評】

[晉]杜預《春秋左傳正義 哀公五年》:蓋葬後而為此歌,哀群公子失所。

《齊莊公歌》

【題解】

《齊莊公歌》選自《晏子春秋 內篇雜上》:「晏子臣於庄公,公不說,飲酒,令召晏子。晏子至,入門,公令樂人奏歌曰:『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說也,爾何來為?』」

【原文】

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說也,爾何來為?

【注釋】

1、 已哉:語氣詞,罷了。

2、 說:通「悅」,喜悅,高興。

【譯文】

罷了罷了,我很不開心啊,你來幹什麼?

《優孟歌》

【題解】

《優孟歌》選自《史記 滑稽列傳》:「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與言曰:『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優孟曰:『若無遠有所之。』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餘,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庄王置酒,優孟前為壽。庄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為相。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庄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餘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於是庄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

【原文】

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

起而為吏,身貪鄙者餘財,不顧恥辱。

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

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

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

廉吏安可為也!

【注釋】

1、 起:離開原來的位置。指仕宦。

2、 貪鄙:貪污卑鄙。

3、 餘:同「余」。多出。

4、 賕(qiú):賄賂。

5、 念:想要。

6、 竟死:到死。

【譯文】

在山裡居住耕作著實辛苦,難以獲取口食。

入仕為官,貪污卑鄙的人家財尚有多餘,他們不顧恥辱。

他們死後,家庭仍然富裕,家人卻又擔心貪贓枉法,作姦犯科,犯下大罪。

不但自身要被處死,甚至全家也會被誅滅。貪官又怎麼可以做呢?

想要做個清官吧,奉公執法,恪盡職守,到死也不敢做非法之事。

清官又怎麼能做呢?

(楚相孫叔敖堅持廉潔奉公,至死不變,現在妻子和兒子卻窮困到要靠背柴出賣才能糊口,所以由此觀之,清官也不值得當啊)

《慷慨歌》

【題解】

《慷慨歌》選自《詩紀前集 卷二》:「孫叔敖碑曰:楚相孫君諱饒,字叔敖。臨卒,將無棺槨,令其子曰:『優孟曾許千金貸吾,孟楚之樂長,與相君相善。雖言千金,實不負也。』卒後數年,庄王置酒以為樂。優孟乃言孫君相楚之功,即慷慨商歌曲曰云雲。涕泣數行,王心感動,即求其子而加封焉。貪吏而可為而不可為。廉吏而可為而不可為。貪吏而不可為者。當時有污名。而可為者。子孫以家成。廉吏而可為者當時有清名。而不可為者。子孫困窮被褐而負薪。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貧。獨不見楚相孫叔敖。廉潔不受錢。」

【原文】

貪吏而可為而不可為,廉吏而可為而不可為。

貪吏而不可為者,當時有污名。

而可為者,子孫以家成;

廉吏而可為者,當時有清名。

而不可為者,子孫困窮被褐而負薪。

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貧。

獨不見楚相孫叔敖,廉潔不受錢。

【注釋】

1、 吏:官吏。

2、 為:做官。

3、 被(pī):通「披」,穿在身上。

4、 褐:古代貧苦人穿的粗布衣,用粗麻或粗毛製成。

5、 苦:指為某種事所苦。

6、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令尹,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楚國郢都人。以其出色的治水.治國和軍事才能,輔佐楚莊王獨霸南域。後因積勞成疾,病逝他鄉,年僅38歲。

【譯文】

貪官可以做也不可以做,清官可以做也不可以做。

不可以做貪官,是因為在生前身後會背負罵名。

可以做貪官,是因為能夠供子孫成家立業。

可以做清官,是因為在生前身後會獲得清名。

不可以做清官,是因為子孫大都會身披粗布,背負薪柴,生活困頓。

貪官苦於富貴,清官苦於貧寒。

怎麼就沒看到那楚國的輔相孫叔敖,他廉潔奉公,不收賄賂。

(結果他的子孫卻落得個披褐負薪的落魄下場)

【選評】

[清]沈德潛《古詩源 卷一》:將廉吏之不可為說透,而主意於末一語綴出。情深語竭,楚王聽之,不覺自入。

《宋城者謳》

【題解】

《宋城者謳》選自《左傳 宣公二年》:「宋城,華元為植,巡功。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使其驂乘謂之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人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華元曰:『去之,夫其口眾我寡。』」

【原文】

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

從其有皮,丹漆若何?

【注釋】

1、 睅(hàn):眼睛瞪大而突出的樣子。此句及下面四句是民工對華元的嘲諷。

2、 皤(pó):肚子鼓起的樣子。

3、 復:回來。

4、 于思(sāi):滿臉絡腮鬍子。思,通「腮」。

5、 「牛則有皮」句:此句意謂制甲的牛皮有的是。此句及下兩句為華元驂乘為其作辯之語。

6、 兕(sì):獨角雌犀。

7、 那:「奈何」的合音,猶言「有什麼妨害呢」。

8、 從(zòng):縱然。此句及下句為民工之反詰。

9、 丹漆:塗甲用的紅漆。

10、 若何:怎麼樣?

【譯文】

(民工言)鼓著大眼挺著肚,丟了皮甲往回走。連鬢鬍子長滿腮,丟盔棄甲跑回來。

(驂乘言)牛皮有的是,犀兕還很多,丟了皮甲又怎麼樣?

(民工言)就算是有牛皮,又去哪裡找紅漆?

【選評】

[清]沈德潛《古詩源 卷一》:答語亦滑稽,而役人之歌,滑稽更甚。

《吳時童謠》

【題解】

《吳時童謠》選自《太平御覽 木部五》:「任昉《述異記》曰:『梧桐園,在吳夫差舊國也。一名琴川。梧園宮,在句容縣。傳雲吳王別館,有楸梧成林焉,其梧子可食。』《古樂府》云:『梧宮秋,吳王愁』是也。」

【原文】

梧宮秋,吳王愁。

【注釋】

1、 梧宮:指吳王別館,因「楸梧成林」,故稱「梧宮」。

2、 吳王:即吳王夫差。

【譯文】

梧宮已到深秋,吳王內心憂愁。

【選評】

[清]沈德潛《古詩源 卷一》:國家愁慘之狀,盡於六字中。不啻聞雍門之彈矣。秋,隱語也。

《左傳引諺十八則》

【題解】

《左傳引諺十八則》選自《左傳 昭公二十七年》:「上國有言曰:『不索何獲?』」《左傳閔公元年》:「且諺曰:『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天若祚大子,其無晉乎。」《左傳 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左傳 宣公十五年》:「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前人尚收有「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句,此句未在伯宗所引諺語之內,故刪去不錄)《左傳 宣公十六年》:「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左傳 昭公三年》:「諺曰:『非宅是卜,唯鄰是卜。』二三子先卜鄰矣,違卜不祥。」《左傳 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左傳 昭公元年》:「劉子歸,以語王曰:『諺所為『老將知而耄及之』者,其趙孟之謂乎!』」《左傳 昭公十三年》:「諺曰:『臣一主二。』吾豈無大國?」《左傳 昭公十九年》:「諺曰:『無過亂門。』民有兵亂,猶憚過之,而況敢知天之所亂?」《左傳 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言蹶由於楚子曰:『彼何罪?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謂矣。舍前之忿可也。』」《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魏子曰:『吾聞諸伯叔,諺曰:『唯食忘憂。』吾子置食之間三嘆,何也?』」《左傳 僖公七年》:「孔叔言於鄭伯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左傳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左傳 昭公七年》:「人有言曰:『雖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禮也。』」《左傳 昭公七年》:「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原文】

不索何獲?

(其一)

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

(其二)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其三)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其四)

高下在心。

(其五)

民之多幸,國之不幸。

(其六)

非宅是卜,唯鄰是卜。

(其七)

狼子野心。

(其八)

老將知而耄及之。

(其九)

臣一主二。

(其十)

無過亂門。

(其十一)

室於怒,市於色。

(其十二)

唯食忘憂。

(其十三)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

(其十四)

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其十五)

鹿死不擇音。

(其十六)

挈瓶之知,守不假器。

(其十七)

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

(其十八)

【注釋】

1、 索:尋求。

2、 獲:收穫。經文中原指王位,因其可自為成語,故而譯文仍訓為「收穫」。

3、 苟:如果。

4、 瑕(xiá):玉上面的斑點,喻缺點或過失。

5、 恤:憂慮。

6、 輔車:頰骨和齒床。《春秋左傳正義 僖公五年》:「輔,頰輔。車,牙車。」

7、 依:依存。

8、 亡:失去。

9、 高下:喻伸屈。

10、 幸:僥倖。

11、 宅:住宅。

12、 野心:指狼的本性。

13、 知:通「智」,智慧。

14、 耄(mào):昏憒,糊塗。

15、 過:經過。

16、 亂門:指有動亂的人家門口。其義與「瓜田李下」相近。

17、 心:心志。

18、 競:強勁。

19、 憚:害怕。

20、 病:指屈辱。

21、 畏首畏尾:指怕前怕後。

22、 餘:同「余」,剩下的。

23、 幾:多少,指在世光陰。

24、 音:通「蔭」,蔭蔽。

25、 挈瓶:汲水用的瓶,比喻智謀淺陋。

26、 知:通「智」,智慧。

27、 假:借。

28、 器:器物。

29、 蕞(zuì)爾:小的樣子。

30、 國:指鄭國。

31、 政柄:政治權力。

【譯文】

不去尋求,怎會有收穫?

心裡如果沒有毛病,又何必擔心沒有家?

頰骨和齒床互相依存,沒有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鞭子雖然長,達不到馬肚子。

屈伸進退,都在心中。

百姓多存僥倖,就是國家不幸。

不是住宅需要占卜,惟有鄰居需要占卜。

狼崽雖然年幼,卻仍有兇惡的本性。

老了會聰明些,可是糊塗也跟著來了。

一個臣子要有兩個主人。

不要走過動亂人家的門口。

在家裡發怒,而在大街上給人臉色看。

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才能忘記憂愁。

心志假若不堅強,怎麼能又怕屈辱?

前也怕,後也怕,身子停留在世上的時間還能有多久?

鹿在臨死前,顧不上選擇庇護的地方。

雖然只有小智小慧,守著器物就不能出借。

這個小小的國家,三代執掌政權。


推薦閱讀:

TAG:古詩詞 | 文學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