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要去日本治療肺癌?
14 人贊了文章
肺癌在中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率排第1位的就是肺癌,現實中,肺癌的死亡率也非常高,過去患者被診斷為肺癌時,就像被判死刑,醫生無計可施。而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肺癌治療的效果有所提高,尤其在醫療發達的日本,肺癌治療預後康復率極高,那麼日本肺癌治療是怎麼做的?日本肺癌治療真的有那麼好嗎?日本的醫療技術真的是國內無法企及的嗎?我們下面來看一看。
以日本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為例,實際上該院實現了術後4天的短期術後住院時間和極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此外,2007年至2017年手術後30天內6,856例死亡中僅有13例(0.2%)在全球範圍內保持了極高水平的安全性。)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在治療肺癌上的治療方案:
一:小細胞肺癌的分割
肺癌的標準手術方式是肺葉切除,但對於小細胞肺癌在最近幾年有所增加已經變得段切除,這是減少比肺葉切除術進行切除範圍。
自2009年以來,通過參與全國臨床試驗積累了全國大的區域切除經驗,以驗證該區域切除的有效性。節段切除就要求用和肺葉切除術相比,更精確的外科手術,但現在是在很短的工作時間內進行肺葉切除術,我們應該能夠做到固化性和肺功能保存的同時進行部分切除。
在區域切除術中,術中快速的病理診斷以評估術中惡性程度和腫瘤病變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是因為有必要改變從肺葉切除術到肺葉切除術的程序。
二:局部晚期肺癌的多學科治療
單純手術在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正在接受化療,不能指望激進的是,放射治療的組合我們進行了多學科治療,取得了優異的治療效果。
該院呼吸道外科病歷(按疾病分類):
該院肺癌手術:
此外,國家癌症研究中心醫院呼吸外科認為,提供機器人輔助手術,用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可治癒性。機器人手術比開胸手術更安全,而且住院時間更短,恢復正常活動的速度更快,疼痛更少。手術通常只需要2-4個小時,病人的住院時間一般只有三到四天。大多數患者可以在一個月內恢復正常活動,而不需要長期的攜帶型氧氣。
手術更精準?機器人系統配有高解析度三維內鏡,視覺可放大10~15倍,並且機器手的大小也僅為5或8毫米,比人的手指更為精細,手術的精確度實現質的飛躍。
患者創傷更小、恢復更快?術中,機器人的機械手臂在患者體表留下的創口更小,出血更少,術中的組織創傷和炎性反應減少,術後患者疼痛感更少,住院時間縮短,生命質量改善。
醫生操作更靈活和便捷?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可增加醫生視野角度;機器手在患者體內可實現靈巧的轉腕,能以不同角度操作、還可以減少醫生收不顫動,同時減少醫生的疲勞,使其可以更集中精力的為患者手術。這是傳統胸腔鏡所不具備的重要突破。
這麼說您可能覺得國內也開始有這些醫療方案了,為什麼還要去海外呢?
我們再來看看中日醫療的差距在哪:
一、國家投入大
從投入力度來看,中國衛生事業總投入佔GDP的比重近年來一直在5%左右,而日本是8%。從總投入中政府與個人所佔比例來看,根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中國衛生總費用約為2.4萬億,其中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總支出是30.7%,社會總支出34.6%,個人支出是34.8%,而日本個人支出的比例只佔總衛生費用的12.8%。
二、醫學硬體設施先進、科研水平高
醫療硬體的尖端代表重粒子癌放療設備目前只有日本三菱重工和德國西門子生產,日本住友、三菱、日立則是另一個代表質子束放療加速器的主要生產和建設商,目前世界1萬2千多名重粒子治療病例中,日本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放醫研)佔了9000多例。
在基礎科研領域,日本的水平也處於國際前列,獲得2012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誘導幹細胞技術發明人就是日本人山中伸彌教授,此前日本科學家已因綠色熒光蛋白、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抗體的遺傳原理等發現多次獲得諾貝爾獎。
日本的現代製藥業歷史悠久,規模龐大,在《製藥經理人》發布的2014年全球製藥企業50強排行榜 (2014 Pharm Exec top50)中,日企佔據其中9席(中國製藥企業無一家上榜)。
三、現代醫學教育歷史長、水平高,醫護待遇較高、服務態度好
日本是亞洲早先系統建立現代醫學教育體系的國家,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政府便開始廢除漢醫培養西醫人才,至二十世紀初,已有西醫執業醫師近萬人,而我國的現代醫學教育始於二十世紀初,且協和、湘雅、同濟等著名醫學院校都是由外國人創辦的。
在日本醫生算是白領中的絕對上層(綜合收入和地位而言),成為醫生的難度也大,日本的高考後參加醫學部的二次考試,成績需達到一流大學的中上水平才有望入學,醫學部的學習是6年。而就讀私立大學醫學部的學費大概是每年400萬日元,無論公立或私立,都需要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後方可行醫。
日本不光在肺癌治療上有所優勢,各方面的醫療指標都較國內高很多。每年的精密體檢對於癌症的發現也有很大的幫助,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有更高的病癒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