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懲罰沉迷玩手機的父母
來自專欄周沖的影像聲色32 人贊了文章
前段時間,上海一媽媽在等車時,專心致志地在看手機,沒留意孩子已經獨自從公交前門上車!
車子開了一站又一站,小男孩還是沒看到自己的媽媽,開始有點慌了。
在一位熱心乘客的詢問下,司機電話聯繫上了這位「熊媽媽」。
有網友調侃:
大概手機才是親生的。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成了手機。吃飯玩,睡覺玩,就連帶孩子,也「冒著孩子的生命危險」玩手機。
這不是慫人聽聞。只要稍微留心下這方面的新聞,因為父母玩手機引發的禍事,還真的不少。
某商場一小男孩的手腳被電梯扶梯卡住,當時孩子的母親正在不遠處玩手機……
2015年9月,一位年輕媽媽躺在床上玩手機,1歲零2個月的女兒偷偷跑到衛生間內玩水,不小心一頭栽進水桶內溺亡。
2018年1月,一個2歲男孩由於站立不穩,掉進滾燙的開水鍋,造成全身表皮面積46%損傷。
當時,爸媽當時竟然還在玩手機。
東陽市橫店鎮的一個爸爸因痴迷玩手機,女兒墜樓渾然不知。
還有一個2歲孩童,玩耍時被一輛剛從車位里開出的白色碾壓,孩子當場離開這個世界!
目擊者稱,孩子出事時,母親正在玩手機。
如果當時沒有一直盯著手機,此刻孩子一定不會躺在血泊里……
8月22日晚,四川一5歲女孩和母親回家時,獨自跑到公路上,被一輛公交車撞倒碾壓身亡。
母親當時就在旁邊,但一直在看手機,孩子捲入危險,她卻毫無察覺。
還有以下這個案例,更是令人震驚。
因為母親沉迷於手機,孩子在她身後掙扎了3分多鐘,仍未引起自己母親的注意,最終絕望地死去。
這個過程里,母親完全不知道悲劇正在發生。
手機奪走了她的注意力,也奪走了孩子的命。
一幕幕悲劇的發生,皆因為父母痴迷手機,忽略孩子的安全。
如果說世界在偷偷懲罰不陪孩子的父母,那麼,這些新聞就是告訴我們,世界在明目張胆的懲罰痴迷手機的父母。
這些懲罰,每年我們都會聽說。
有些是孩子出事死去,有些是孩子受傷,有些是因孩子丟失手機,被母親活活打死。
悲劇如此慘烈,令人觸目驚心。
或許,它們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或許,永遠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但是,手機給家庭帶來的,不僅是身的傷害,還有心的傷害——除了那些悲劇,父母玩手機時對孩子的忽視與冷漠,還會在孩子的心靈,留下永久的陰影。
我相信,這些「慘劇」,此刻就發生在我們家中。
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最好的奶粉,最好的玩具,最好的早教班,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學區房,以為這就是給了孩子一切。
其實,窮養富養不如愛養。
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這些「身外之物」,而是父母真心的陪伴與愛護。
之前有一篇很火的視頻,叫做《7歲孩子模仿爸爸和小三聊天,在場的人全部淚奔!》
視頻里,主持人問:「浩浩,你還記得爸爸上一次牽你手是什麼時候嗎?」
浩浩很嚴肅,很認真的回答:「有兩次」。
第一次是去遊樂場玩的時候,去買冰淇淋,那個時候他很小。
第二次是去爬山的時候,他累了,爸爸牽起他的手,和他一起走。
這些他都記得,當他稚嫩的聲音說起「爸爸總玩手機,不陪我玩」時,全場都笑了。
只有爸爸,眼睛泛起了淚光。
其實這位爸爸挺幸運的。
因為他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被提了出來。
他會愧疚、後悔,但是以後孩子的成長路,他一定會耐心陪伴。
然而有的家長,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早已錯過孩子的成長。
孩子的性格已經形成,親子之間的嫌隙,永遠無法消除。
《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顯示:
有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經常看手機;
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
也就是說,近七成家長身在孩子旁邊,心卻在手機上,這樣低質量的陪伴作用無疑大打折扣。
孩子是世界上最敏感的。
你愛他或者不愛他,你關注他或者不關注他,你是真的陪伴他還是敷衍他,他完全可以感知,這些也會烙印在他的性格里。
南京幾名小學生記錄下生活中最熟悉的「刷手機」場景,彙編成一首詩歌《放下手機,抱抱我吧》。
《放下手機,抱抱我吧!》
我在寫作業,媽媽陪著我,她在看手機。
臨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學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機。
我過生日,一家人吃飯,
可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都在看手機。
我對大家說,別看手機了,
他們點了點頭,接著看。
哎……我們要是能變成爸爸媽媽的
手機就好了!
我們知道,你們工作很忙!
我們知道,你們有你們自己的事情。
可是,請你們每天給我們一點
和你們單獨相處的時間。
我好懷戀
小時候你們給我的溫暖懷抱!
親愛的爸爸媽媽,
放下手機,抱抱我吧!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那個單純的孩子。
某天晚上,你叫了媽媽20多次,而媽媽只是「嗯」、「啊」的應付你,眼睛一直盯著手機。
你會不會認為:
原來手機在媽媽眼裡比我重要;
原來媽媽們更愛的是手機啊;原來手機這麼好啊。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但是,這種「勞燕分飛」的陪伴,反而成了「最無情的告別」。
孩子是多麼可愛又多麼孤獨的存在啊。
你有手機,有朋友。
但是他只有你。
客體關係心理學講到:
孩子的內心極其的敏感和脆弱。
即便是嬰兒,已經能對養育者的心理活動以及情緒保持極其敏感的感知能力,他們能夠透過撫養者的表情、聲音、肢體動作,來感知養育者的內在狀態。
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的是積極的回應。
如果這種回應是被動的,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那麼父母孩子之間的鏈接是無法建立起來的。
沒有鏈接,就沒有流動的愛。
沒有流動的愛,他就無法感受到溫暖,幼小的心靈真的會受傷。
不被愛的潛意識也會伴隨他的成長。
很多家庭,父母回到家後,各自窩在沙發一角。
父母忙著給朋友圈每一條狀態點贊;
母親沉浸在收穫每一條「贊」的喜悅中;
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給孩子一個「贊」。
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依附研究中心主任米里林·斯蒂爾說:
手機時代出生的寶寶,
有四成以上在嬰兒時期沒有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因為他們的主要照顧者在照顧他們的時候不專心。
嬰兒時期沒有建立起來的安全感,會跟隨人的一生。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安全感的缺失,甚至會造成人格缺陷。
曾經有一張圖片在朋友圈被瘋狂轉載:
地鐵上,一位母親痴迷的玩著手機,而旁邊的女兒伸長了脖子看著。
而旁邊的母子,各自陶醉的看著書。
你看,家長「以身作則」讀書,孩子也會讀書。
家長「以身作則」玩手機,孩子也會痴迷於此。
如果一個家庭,一家老小,都坐在一起玩手機,那這個家還靠什麼維繫?這個家還有什麼溫暖可言?
以玩手機為主的家庭和以讀書為主的家庭,差別不僅僅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更是存在於孩子性格的健全、安全感的建立上。
回想起自己和孩子的相處經歷——
最幸福的時光,就是一家三口在床上,或者一起讀繪本,或者一起嬉笑打鬧。
很多時候已經到了睡覺時間,我們卻誰都不捨得離開。
而最冰冷的時光,就是我和老公都躺在床上玩手機,寶寶在我們兩個中間獨自玩耍,或者爬到我們身上。
我們卻還在一手拿著手機,一手抱著她。
劉墉曾說:家長要關心孩子的靈魂,當孩子成長路上的心靈夥伴。
做夥伴,當然就得陪伴。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全情的投入,應該是雙方都享受的時光,你在陪伴他,他也在陪伴你。
希望你讀完這篇文章,放下手機,看看孩子渴望的眼神,再看看手機黑黑的屏幕。
問問自己:「手機真的這麼好玩嗎?比孩子都重要嗎?」
不,最重要的,不是手機,是孩子。
請將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人與事上!
而不是在手機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進行無意義的消遣。
最後再說一句:放下手機,好好陪陪孩子吧。他才是最需要你的人。也是你最需要的人。
作者:妙黛
喜歡的就點個贊吧~
推薦閱讀:
※你這哪是電競啊,不過是個玩遊戲的
※貪玩沉迷很陶醉!
※可曾想過,我們要老到什麼程度才不再玩遊戲?
※關於禁止遊戲,應該被控制的是沉迷,而不是遊戲
※玩遊戲的好與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