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找到你的名字:「LGBTQ2+」與「性別獨角獸」最全科普

找到你的名字:「LGBTQ2+」與「性別獨角獸」最全科普

來自專欄性(Sexuality)、性別(Gender)與性向33 人贊了文章

L: Lesbian,女同性戀,對女性有性慾/愛欲的女性。

G: Gay,男同性戀,對男性有性慾/愛欲的男性。

B: Bisexual,雙性戀,對同性和異性都有性慾/愛欲。

T: Transgender,跨性別,心理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及社會所期待的性別角色)不一致的人。

Q: Queer,酷兒,不符合社會主流傳統的性別或性取向的人,但尚未認同於諸如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具體的某個亞類型。時常直接用queer people指代所有LGBTQ群體。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

Straight man, straight woman, heterosexual:直男,直女,異性戀。

Cis-man, cis-woman, cisgender: 順男,順女,順性別,性別認同符合出生時的身體性別以及社會所期待的性別角色。

Ally: 盟友,支持LGBTQ+群體的異性戀順性別人。

在展開前,作者想先表明一下立場:

  • 我是異性戀順女,但對LGBTQ持有尊重與支持的態度,即Ally。我曾經以為,尊重就是不攻擊,可後來發現,只要我不夠了解對方作為彩虹群體的獨特的個人的體驗,我難保不會在無意的言行中傷害到他們。畢竟,他們的很多體驗是我所沒感知過的,我自然也就難以真正地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我知道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樣,只是在浮皮潦草地尊重與支持著彩虹群體,雖然能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但其實只要再多了解一點這方面的知識和故事,就可以減少很多誤傷。
  • 我翻譯、總結的是目前北美常用的「LGBTQ2+」的定義,還沒有深入了解國內的彩虹群體內部是如何命名自己的。但大致知道,大陸的彩虹社群多數是沿用的港台那邊的辭彙,發展出了一些變體,而港台的辭彙是直接受西方影響的。我姑且認為,繼續介紹目前西方的彩虹社群用語對國內朋友會有直接幫助,同時我也支持大陸的彩虹群體能在自己熟悉的語言里找到合適的命名方式。
  •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有多次想放棄,因為覺得自己一知半解,現學現賣,雖然查了資料也詢問了身邊講英語的華裔酷兒,還是很怕把事情解釋錯了。不過也正是因為有過疑問又有過求解,我才意識到這樣一篇東西真的有拿出來分享的價值。探索,分享,互助,不能因為怕被批評就不做了。

在各路媒體中,LGBT是最常出現的縮寫,有時後面還會加上很多代表其它亞類型的字母。但字母串一長,用起來就很不方便了,光是排列順序就好多種。我感覺最常見的用法還是LGBTQ,尤其是Queer可以代表全體,加上「+」就更穩妥了。下定義的話,前文給出的那麼幾句話就算清晰交代了,可實際上理解起來容易讓人覺得過於停留在頭腦層面,而實際上對性別性向的自我覺知總是發生在心裡,並不算清晰。現在北美的性/別教育常用視覺圖像來幫助學生在這方面了解知識、了解自己。

性別獨角獸

The Gender Unicorn英文原版

The Gender Unicorn中文譯版

我把它叫做「獨角獸性別光譜自測圖」。它由在美國運營的「跨性別學生教育資源」機構設計,發展自之前流行的性別薑餅人(The Genderbread Person)。從2014年開始它在美國校園推廣,傳入加拿大,現在算是目前北美最新流行的性別科普圖。我2016年底開始在加拿大讀性別研究的碩士項目,看到同學們在社交媒體上頻頻使用這個獨角獸圖,發現這的確對理解LGBTQ那些名字有幫助。畢竟它更多的是呈現了在生硬的定義背後起支撐作用的概念,教的是認識方法而不僅是認識結果。

The Genderbread Person 英文原版

相比之下,獨角獸把薑餅人的性/別四個維度改成了五個維度:

  • Sex Assigned at Birth: 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主要由生來既有的身體性器官、荷爾蒙和染色體來決定的性別。獨角獸不建議繼續使用原來的Biological Sex(生理性別),主要是因為對變性人來說其原來身體的性徵已經被改變了,很多語境下再使用這個詞會冒犯到他們,所以一定要強調是Sex assigned at birth即出生時的生理性別。
  • Gender/Gender identity: 心理性別認同,在內心知覺層面認為自己所屬的性別。
  • Gender Expression/Presentation: 性別表達,通過著裝和言行舉止等多種方式來向社會呈現某種性彆氣質,或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或居二者之間的中性氣質。
  • Sexually Attracted To: 性衝動傾向,可被某類性別認同的人、性別表達的人或生理性別的人喚起身體上的性衝動。
  • Romantically/Emotionally Attracted To: 愛戀傾向,對某類性別認同的人、性別表達的人或生理性別的人有產生愛情或類似愛情的情感聯結的渴望。與性衝動傾向一起構成了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箭頭符號代表的是光譜。沿箭頭指向,認同的強度由弱到強。獨角獸英文版其實也是一個使用範例,已經用黑色的圓點標示過了。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所知覺到的自己,將落點置於光譜上的任一一處,不再需要局限於二選一。這順應的是從Binary到Spectrum的觀念更新。

  • Binary, 二元論,二分法,非此即彼。以這種思維去看待性別就會認為世界上有且只有男女兩種性別,且二者之間存在很清晰的界線。
  • Spectrum, 光譜,應糾正二元對立而生的性別/性向觀,涇渭分明的界線並不存在。人們只需在兩個極端之間光譜上找到最合適的一點來代表自己真實的感知,不必強迫自己二選一。一旦這種觀點被廣泛採納,人們很快就發現bisexual這個詞的前綴「bi-」其實對二元對立有了某種暗示。這時,把雙性戀解釋成對男女兩種性別有性慾或愛欲,就有些不那麼合適,後來就發展成了目前維基百科所寫的,「對不只一種(男女兩種及更多種)性別的人有性慾/愛欲」。而這個意思也衍生出了另一個詞Pansexual,泛性戀,也就是對無論哪種性別的人群都有性慾望,或者認為自己受到的性吸引力與對方的性別無關。觀念的更新催生了很多不同的命名方式,也使得命名無法在短時間內統一起來。所以「B-Bisexual」依然還是作為一個主要代表符號存在於縮寫「LGBTQ+」之中。

就這樣,以上五組辭彙作為經緯線,把一個人的性別和性傾向面貌從內到外地定位了。好似一副肖像,畫出自己是誰。如果一定需要得到一個名字的話,也就是有一個清晰的認同,那就要根據這個肖像和LGBT等名字的含義去選擇一個性別認同或性取向認同。以英文版獨角獸為例,出生時的性別為男性,心理性別認同為女性,所以她是個跨性別的女性。她對三種性別的人都有性慾且對女性的慾望最強,對三種性別的人也都有愛戀傾向,不過都比較低,那麼最符合她情況的名字應該就是泛性戀(Pansexual)。考慮到大家對泛性戀和雙性戀概念之異同還沒有達成共識,假如她對第三種性別完全沒有慾望,對女性和男性的慾望各佔50%,那她肯定會自我認同為雙性戀。但假如對女性的慾望80%,對男性的慾望20%,那她就要自己做一個綜合判斷,可以選擇認同為雙性戀,也可以選擇同性戀。獨角獸只給出了愛欲和性慾兩個維度,其實也可以往下繼續細分,比如克萊恩性傾向量表(Klein Sexual Orientation Grid)就提出了用七個維度來衡量:性吸引力、性行為、性幻想、情感偏好、社交偏好、生活方式偏好、自我認同。這麼一來就更複雜了,名字只能是盡量地貼合性傾向的真實面貌,最終也只是個名字而已。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相對地是一個人自己心裡清楚的感知性事實,而性傾向認同(Sexual Orientation Identity)則是從社會上已有的認同名稱中選擇一個,讓自己找到歸屬感,也讓別人藉此定位自己。

可能對有的人來說,把性別和性取向兩個概念分開就已經是一個不小的觀念變革了。他可能頭腦中一直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因為是男人所以喜歡女人,喜歡女人的就一定是男人。性別和性取向混在一起,亂作一團,成了不知誰證明誰的東西。沒關係,觀念會慢慢轉變的。而這個獨角獸圖,這些維度,可以說是儘可能地把亂麻理清了,並且是以大量彩虹社區成員真實的體驗為基礎的。每個維度都可以擁有自己恰當的定位,不必非要把哪個維度和哪個維度強行匹配。一些非酷兒的偏見可以作廢了,甚至一些彩虹內部的偏見也可以受到衝擊。比如,我在一個學術會議上聽過一場跨性別主題的學術分享,見到了一個跨性別的男學者。我一開始以為他是女性,因為她穿著女式的T恤加牛仔褲,留著齊腰長發,結果他的論文主要想表達的是,請不要逼trans們變性。他就拿他自己為例子,天生生理性別為女性,性別認同為男性,但他完全不做任何變性手術,性別表達依然保持女性氣質,只是不追求性感。他很明確這樣是自己想要的。但之所以這還值得作為課題來研究來分享,正是因為他清楚,其他trans會有一種看似共識的想法,那就是一定要改變原來的身體,至少是服飾,好讓自己看起來更像另一種性別以得到認同。那主流群體更是如此想的了。他知道很多trans都在「做自己」和「得到他人認同」之間搖擺糾結,既要爭取主流人群的認可,還要受小圈子裡其他同類的變性「逼迫」,苦不堪言,所以他把這份體驗拿出來批判類似的偏見或壓迫。這也是應了那個不變的號召:做真實的自己,尊重他人。

彩虹世界的故事聽得多了,很快就會發現他們也都有著各自很不一樣的體驗。即使同為trans或同為拉拉,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火,各有各的不同,以彩虹為標誌的確再恰當不過。那性別獨角獸光譜圖沒有沿用薑餅人這個形象,而是改成了獨角獸,又是為什麼呢?

我看了一眼英文版知乎Quora,有很多年輕的酷兒並不知道獨角獸也算LGBTQ+群體的象徵。但其實在早期同性戀平權運動興起的時候(20世紀七十年代),獨角獸就和彩虹一起成為了印在T恤和旗幟上常見的標誌。

亞馬遜上在售的印有彩虹獨角獸的舊貨

也有人這麼解釋其寓意:在西方文化里,獨角獸是一種美麗的神秘的稀有的生物。伴隨著一些童話故事,很多人相信它的存在,但很少有人親眼見到,因為它只對它真正信任的人類顯露真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酷兒們是選用了獨角獸來比喻自己,為自己正名。所謂的性向性別的非主流其實是懂得信任的善良人才欣賞得到的天賦之美。為什麼有的人事物因數量少而得到愛護,有的人事物因為數量少而受到排斥?有時候,自稱理性的人總能給自己的暴力、封閉、怯懦找到借口。

「+」所省略代表的一部分常用名字:

Questioning: 性別認同與性取向尚在探索中。

Intersex: 雙性人,天生具有男女兩種性別的性徵,或染色體不是XX或XY。

Asexual: 無性戀,對無論哪種性別的人群都幾乎沒有性慾望。

Pansexual: 泛性戀,對無論哪種性別的人群都有性慾望,或者認為自己受到的性吸引力與對方的性別無關。

Agender: 無性別,認為自己不歸屬於任何一種性別。

Bigender: 雙性別,對男女兩種性別都有一定程度的認同,可能同時認同於兩種性別,也可能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性別認同,或男或女或中性。但據說,這個詞並不常用,目前更多使用的是Gender Fluid 和Gender Queer。三者被啟用的時間有先後(Bigender更早),被運用的情境也略有不同,人們一般選用自己覺得最能表情達意一個。

顧名思義一下,Bigender更側重於強調打破男/女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存在同時認同於兩種性別的一類人。說是這麼說,但「bi」即 「雙」依然具有一種二元論的暗示,所以很多人不喜歡使用Bigender這個名字。Gender queer更側重於強調固定的唯一的性別認同尚未明確。而Gender fluid則強調性別認同是在不斷變化的。

Fluid(ity), 流動,是近年來很多學者指出的一種現象。很多酷兒覺得這個詞的確能更精準的表述他們的體驗。某外網博主是這樣分享其自我身份探索故事的:

「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我就在自己是什麼性別這個問題上很不舒服。我覺得我不是很像一個女孩子,也不完全像一個男孩子。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更像女孩一些,有時候又覺得更像男孩了,這讓我很困惑。那時,只有一個詞讓我覺得或許是適合用來描述我的,那就是」tomboy」.不過,我還是不能完全符合做一個tomboy的所有標準,尤其是人們總覺得tomboy就是擅長運動的,愛打架的。後來我又了解到了」tansgender「這個詞,可和一群trans接觸了之後,我發現他們很明確自己真實的性別認同,很渴望變性,而我卻不是這樣。於是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我如此這般無法確定自己的性別,是不是我真的有什麼問題。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個新詞genderfluid,了解了這個名字的含義之後我恍然大悟:這才是我。」

(原文鏈接medium.com/th-ink/what-)

流動的性別被看作一類群體的性別認同,而流動的性傾向討論起來會更複雜。有的人認為只有少數人有這種情況,而有些人聲稱,每個人的性傾向或多或少地都是在隨時間不斷變化的。就算性傾向的流動是普遍的,這也不意味著同性戀可以通過某種心理干預而變成異性戀。Fluidity所謂的這種隨時間而發生的變化並不是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只是覺察到自己有性趣的性別對象或者挑起性慾的因素已然發生了改變。這種變化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快速波動,也可能在很長的一個人生階段後產生,可以只在性傾向層面體現,也可能波及到性傾向認同(性取向)層面。前文已經說了,性傾向至少包括了身體性衝動與愛戀情感渴望兩種。很多外界因素,比如社會輿論的寬容和同性戀小說的盛行,都可以將一個人的愛戀傾向做細微的影響,也就是落點在獨角獸圖上的位置出現細小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性傾向的流動變化的確是存在的,而且並非難事。如果這種變化沒有大到影響整體比重,那這個人的性傾向認同就還不會發生改變,比如直接從異性戀變成同性戀。

最後我要解釋名稱縮寫里的「2」,它與bigender有些類似。除了「LGBTQ」,北美人經常在後面加上「2」,這算是一種政治正確。「2」是Two-Spirit,也有的用「2S」來指代。

Two-Spirit:雙靈人

中文維基百科的解釋如下:

「雙靈是至少150個北美原住民部落都有的一種社會角色,指的是「第三性」。雙靈人在當代美國歸類為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雌雄同體等人。以上說的部落各有自己的名詞稱呼,雙靈(two-spirit)這一概括所有北美原住民類似觀念的詞源於1990年加拿大舉行的第三次第一國族男女同性戀大會。在傳統部落中雙靈人通常被視為體內擁有男女兩個性別之靈魂的人,服裝混合了男女兩性的服裝,在部落中有其特殊的身份與社會角色。例如在某些部落中男身雙靈人會作巫醫、輔導師或埋葬死者的工作,又例如也有女身雙靈人作的酋長與獵人的工作的紀錄。」

英文維基對其的解釋篇幅很長,提供了很多幫助理解這個概念的細節,但我讀了以後反而覺得更複雜了。好像北美人自己也沒有完全搞清楚這個問題,學界持續研究中,大眾科普力度欠佳。更何況我們本來就對北美原住民的文化和歷史缺少了解,所以理解two-spirit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偏差,像中文維基那幾句話的解釋其實遠遠不夠。篇幅所限,加上資料閱讀量也不夠,我就以我粗略的了解補充一點:

不能把雙靈人簡單等同為北美原住民里的LGBT,雖然的確是這樣的指代關係。因為LGBT這些英文名字是誕生在已有的以男女二元劃分的性/別觀體系內的,而北美原住民原本就用的不是這個體系。在他們的世界裡,身體的確是分男女的,但每個人無論身體性別如何都既可以男性化也可以女性化,社會不對其性別角色有固定的期待。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包容的和諧社會了。而真正的two-spirit是必須由長老辨認出來的靈性能力較高的人,他們可以勝任在各種儀式中「巫」的工作。維基說他們體內擁有男女兩個性別的靈魂,也有資料說這相當於bigender那種性別認同,但若根據他們的宗教進行理解的話,我倒是覺得,可能他們靈性能力很高,可以平衡地聯結到宇宙中陰性與陽性兩種能量,這是「雙靈」的意義所在。這樣的話,LGBTQ2里的「2」不單單代表的是可以做巫的真正的two-spirit,更多的應是代表了原住民整體的非二元對立的性別認同文化。他們整個的一套宗教、社會文化傳統早已在漫長的殖民統治中遺失了,很多知識和語言已經不被年輕一代知曉。可能在當代的LGBT運動興起之後,原住民里的年輕酷兒們在受到性別認同與種族歧視的雙重摺磨下,遙想本民族古代傳統里更為包容的性別觀,從中挑選了字面意思很應景的「two-spirit」這個詞來命名今天的自己。而two-spirit作為彩虹群體的名稱縮寫之一,得到了群體公認與官方許可,也就同時承載了去殖民化的願望和決心。

至此,我終於把所有的名字都解釋完了,好像真的非得要這麼長的篇幅才能解釋清楚。對於LGBTQ群體的外人來說,看到這麼多「名字」可能會覺得有些頭疼。但可能有些酷兒也感到頭疼,他們一直專註於自己的體驗,把自己藏起來,以為自己是孤獨的,也並不知道還有那麼多不同於自己但同樣小眾的性/別體驗。再頭疼,再有爭議,這樣的對名字的探索也還是必要的。一個名字被創造出來,無非就是要在「我所知道的我」和「別人所知道的我」之間達成共識。一個人可以不執著於名字這樣的符號,但他得很確定,自己可以全然地接受一個獨特的自己,可以接受別人因為不知道他是誰而用他感覺不適的方式對待他。不然,他少不了會抑鬱痛苦。大部分人距離超脫之境還是有些遙遠的。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名字是很不易的——要有很強的自我覺知,知道自己和別人哪裡不同;要有耐心,不能為了恐懼孤獨和艱難而退縮迴避甚至自我否定;外界也要給這樣的探索提供較為便利的條件,比如社群的交流互動,比如用性別獨角獸做科普。其實不單單酷兒們需要找到自己的名字,我們每個人都該學著對自己多一分覺知

推薦閱讀:

TAG:社會性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