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發明的影碟機,此後十年票房冰期的罪魁禍首

1993年發明的影碟機,此後十年票房冰期的罪魁禍首

來自專欄和電影票房相關的那些好玩事兒7 人贊了文章

題記:中國電影史上的1993年,舊時代落幕的開啟

1993年,在中國電影史上是個神奇的年份。

這一年有很多優秀的電影留名影史。尤其是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霸王別姬》,多年來一直被很多人贊為中國電影最好的一部。

它是不是最好的中國電影,見仁見智,但它當年的獲獎確實是中國電影史上極為轟動的一件事情。90年代的戛納電影節,聲勢正濃,不像如今氣勢已不如當年。

這一年姜文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影史經典。

港片方面,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也是華語喜劇片的巔峰之作。

接下來的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也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僅次於金棕櫚大獎),葛優則獲得戛納影帝。

無論從藝術還是商業方面來看,1993年都算得上中國電影史上經典電影最集中出現的年份。但是令人尷尬的是,中國電影票房卻是在這一年開始走入低谷,並開啟了連續10年的票房冰期。

大家看這張圖。來源為微博用戶每日電影票房播報。綜合了中國電影產業史,中國電影1981-2011年檢等各類資料,對中國電影歷史上各种放映場次、觀影人次和票房數據進行了匯總整理。

這個表的數據,當然只能參考,並不能完全當真,尤其是80年代之前的數據恐怕要掂量掂量。但是自從1994年國內開始電影票房數據統計以後的資料可信度比較高。至於80年代到93年這段期間的數據,應該也有一定權威性。

總的來說,中國電影市場在80年代及90年代頭2年非常繁榮。80年代由於改革開放,給中國電影帶來了新的活力,一些國外電影開始引進國內,日本電影《追捕》當年就風靡一時;香港電影和內地的合作也緊密起來,比如1982年由兩地合拍的《少林寺》據說票房破億,而當時每張電影票只要1毛錢而已,換句話說,李連杰這部成名作觀影人次超過10億。

中國電影在1991年票房達到了24億,是曾經的歷史頂點。這個數字直到15年後的2006年才再次企及。

但是就是在1993年,中國電影票房縮水一半,接下來的94年票房進一步下跌。由於市場急劇惡化,有關部門不得已引進了好萊塢大片,此後幾年票房有所回升,但在世紀之交,票房進一步下跌,甚至跌破了10億。

無獨有偶,曾經紅火的香港電影市場也是從1993年開始下滑,此後再也沒有回到90年代初期的繁榮,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就此結束。

這段中國電影歷史上的票房冰期持續了10年。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變化從1993年開始?

90年代這場中國電影市場的劇烈變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各種經濟的、歷史的因素和中國電影自身發展的變化交織在一起,導致了這個變遷。概況來說,有3個方面。

一是經濟形勢的變化影響了電影市場。

先說經濟形勢變化,大家知道,1992年對中國是個極為重要的年份,這一年鄧小平南巡對後世中國歷史的影響力非常深遠。這個話題太多,咱們不多說。

南巡之後,中國經濟走出了前兩年的低迷,但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經濟過熱引發了通貨膨脹,物價上升。1993年CPI指數高達14.7%,1994年則升高到24%。雖然這2年中國GDP增長率也高達10%以上,但是現在一般認為是投資帶動,經濟過熱,其實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並沒有很大提升。相反,由於貨幣問題,物價大幅上升,根據統計當年全國商品零售物價指數漲幅高達27.1%,但大家的收入並沒有大幅提高,所以當年甚至出現了哄搶商品的情況。

在這樣的情形下,老百姓的文化消費和電影消費支出肯定會大幅削減。1993年電影市場票房突然下滑,應該和當年的經濟形勢有直接關係。

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1994年以後,這是影響電影票房下滑的第一個因素,但應該不是最重要因素。

二是vcd和DVD的出現,改變了電影市場格局。

這是導致中國電影市場自93年以後10年冰期的最大原因。

自從電影被發明以後,它就一直是大眾娛樂的重要方式。但是歷史上人們觀看電影的媒介方式發生了多次重大變化,每一次都徹底改變了電影市場和電影本身。

第一次對人們在電影院觀看電影的傳統模式發生顛覆性改變的媒介,是電視機。當然由於我國電視機的普及要在80年代中後期甚至是90年代以後,所以它對我國電影市場的影響不大。不過在美國歷史上,二戰之後,電視機的普及極大改變了電影。

根據美國有關研究,在1946年-1955年,隨著電視機進入美國普通家庭,電影院的上座率下降了一半。因為以前沒有電視機的時代,去電影院看電影是唯一消遣方式,電視機普及以後,大家在自家銀屏上也能看到娛樂節目,有了第二種選擇,電影院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電視機徹底改變了電影。在2、30年代好萊塢早期黃金時期,年觀影人次動輒超過40億,而當時美國人口只有1.3億左右。這意味著每個美國人每年至少看了30部以上電影。比如美國歷史上觀影人次最多的電影,1939年上映的《亂世佳人》當年就吸引了2.8億人次。

但1950年以後美國年觀影人次再也沒有超過20億。

這可愁壞了好萊塢片商們。那麼要如何應對電視機對觀眾的分流呢?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要讓觀眾在電影院看到電視機無法呈現的效果。

於是電影的銀幕變得越來越大,影像和聲音效果變得越來越佳。甚至出現了早期3D效果,這一切技術革新,都是為了讓電影院觀看的視覺效果遠超電視機,如此才能吸引觀眾繼續回到電影院。

電影技術的革新挽救了這場危機,在6、70年代,美國觀影人次終於止住了下滑趨勢並有所回升。

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和美國截然不同,但也有一定相似度。在70年代和80年代,咱們國家年觀影人次接近300億,年人均觀影數量差不多也是30部,接近美國歷史巔峰水準。

8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機開始在我國普及,每年觀影人次也下降了一半以上。比如1991年觀影人次只有144億。

然而vcd和DVD的出現,再次給中國電影產業帶來重大打擊。

世界上第一台vcd恰好是1993年出現,是中國人發明的萬燕牌。

但萬燕並沒有申請vcd專利,後來各國的效仿者紛紛進入這個新興市場,最終 VCD 的國際標準反而是由索尼、飛利浦、松下和JVC於1993年創建。由於市場競爭劇烈,vcd影碟機價格從問世之初5000元,到96年就已經降到千元左右,並成為當時新婚家庭標配家電。

加上vcd和DVD在畫質和音效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越,尤其是DVD,幾乎能夠完美重新電影院播出的效果,此後數年,國內vcd和DVD影碟機的銷量成幾何倍數增長。根據有關資料,97年vcd影碟機年銷量就超過千萬,國內出現了各式各樣的vcd影碟機,成龍為愛多vcd做的廣告當年可謂深入人心。

在20世紀末期,影碟機和電視機一樣基本在國內實現了普及。

伴隨影碟機一起出現的,是盜版光碟。相信每一個80後都對90年代末期大街小巷各種銷售盜版光碟的場景都還有深刻印象。

盜版光碟+影碟機幾乎摧毀了中國老式電影院。因為在影碟機上看到的電影和電影院看到的效果大同小異,同時盜版光碟又非常便宜,在家觀看又非常便利,那觀眾還去電影院幹啥呢?

所以本來引進好萊塢大片之後,隨著國內經濟形勢轉好,在95年-98年中國電影每年票房還維持在15億左右,在影碟機實現家庭普及以後,中國電影市場徹底進入冰期,99年電影票房第一次跌破10億,直到2004年才回升到10億以上。當然那是因為《英雄》開啟了中國電影商業化浪潮,同時從《泰坦尼克號》開始的電腦特效技術再次改變了電影,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當然,影碟機本身也是歷史的產物。隨著21世紀家庭電腦的普及,影碟機也徹底失去了市場。

三是中國電影老的模式不再適應市場需求。

這個因素對電影市場的影響也比較小。咱們簡單說說。

眾所周知,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始於2002年的《英雄》,此後拍中國式大片成為市場主流。那《英雄》為什麼會出現呢?簡單地說就是90年代中國電影依然延續了老的國有製片廠模式,拍攝題材依然以主旋律電影為主。那幾年國產片票房比較高的影片都是《鴉片戰爭》、《生死抉擇》這些主旋律電影,也就是馮小剛1997年《甲方乙方》開啟的賀歲片有點商業化意思。

當時老式主旋律電影越來越難以吸引觀眾,所以這也是引進好萊塢大片的原因。

當然,引入好萊塢大片以後,票房依然持續下滑,這就說明電影本身並不是主要原因。

所以,90年代對中國電影市場變化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影碟機的發明和普及,以及盜版光碟的盛行,它像美國50年代電視機的普及一樣,徹底摧毀了老式電影院。

而此後,為了應對影碟機的挑戰,電影的媒介形式再次發生了巨大變化,電腦特效和3D技術讓電影院重新煥發了魅力。數字拷貝的出現,也讓盜版不再那麼容易。現如今,盜版電影基本在中國銷聲匿跡,這才是中國電影市場在2010年突破百億以後得以持續增長的重要背景。當然這也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總之,回望1993年,影碟機的出現,絕對是改變中國電影歷史在重要一筆。

首發於觀察者網:

1993年發明的影碟機,對當年電影市場的影響超乎你想像_風聞社區

推薦閱讀: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最危險的風景,最虔誠的心!
原創| 十問馮小剛來了...
論巫術,他是唯一讓紅袍女膽寒的同行
大電影《左灘》香港溫馨首映 小故事大情懷正能量
2018值得看的美劇(附資源)

TAG:電影票房 | 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