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應如何正確看待大悲寺與少林寺的差異

應如何正確看待大悲寺與少林寺的差異

來自專欄妙蓮華稀有講堂9 人贊了文章

應如何正確看待大悲寺與少林寺的差異

看到很多佛弟子在轉發《少林寺和大悲寺的差異》一文,覺得有責任矯正視聽,故彙集一些法師及大德居士之言,編輯成文,以正視聽!

很多佛弟子,也在網上轉發一條大悲寺與少林寺對比的鏈接,我覺得非常痛心,我認為這是不應該出現的鏈接,這是分裂僧團的體現。鏈接中影射唯有大悲寺才是正法。不錯,頭陀苦行是一種修行方式,但這個不能否定少林禪修的傳統。佛陀的時代,也有清苦的苦行頭陀;也有坐著皇家轎子修道的享福僧人,但他們一樣成為大阿羅漢。僧團是否正法,關鍵看是否具備正見,而不是以貧富來衡量。很多人喜歡以貧富差距來衡量一位出家人或者一個僧團,這樣的思維是有很大的誤區。

少林寺資產充實與他本有歷史禪文化有很大關係;大悲寺苦行也是佛陀法門之一。這兩家本來都在本本份份做事,可是外人總是用異樣眼光來評論,來做茶餘飯後的笑料。這是一種分裂僧團破和合僧的行為,在社會也是不道德行為。貧也好富也好,他們都在這滔滔紅塵中守著屬於自己因緣的那塊凈土。正如少林寺的恢宏會吸引仰慕它的人一樣,大悲寺僧團的凈行苦修也會吸引仰慕他們的人,各有各的因緣。

大家知道,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佛教教育講究應機施教。每一個接觸佛法的人,因緣都是不同的。並非所有接觸佛法、學習佛法的人都可以在此生「得度輪迴海」,但是因為和佛法結下的這樣一個善因,在未來世聽聞佛法、信受佛法的可能性就大很多。無論是少林寺,還是大悲寺,還是其他寺院,都會因為自身的因緣而使不同的人接觸佛法。所有這些善因緣,我們應隨喜讚歎;而不應該妄加評論、比較,尤其是佛弟子不宜以世俗的眼光評判僧寶!更不應去轉發鏈接此文章!

其實,有幾人對少林寺與大悲寺真正了解?!很多人只是道聽途說一些消息,就急著下結論,發表評論。得先去了解一下相關的真實情況,才不會誤導他人。

少林寺里有禪堂,很多師父在其中打坐禪修。少林寺的出家人並沒有在那兒拉人家燒高價香和算命看相。很多關於少林寺的傳聞是一些媒體的誤會所致。少林寺以武入禪,純粹是以方便,將少林寺本有的特色盡量發揮,讓漢傳特色的禪武佛法由少林走進更大的世界舞台。外國人可能不知道中國的佛教四大名山,但是少林寺可是遠近聞名,不妨利用這個好奇讓更多人對佛法產生興趣。

同樣,大悲寺妙祥大和尚僧團,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僧人持金錢戒、日中一食、托缽、樹下一宿、隨緣開示說法等等。對於很多信眾來說,真的是將佛陀時代僧伽的生活重現眼前,令大眾對佛法更生深信。此真是功德無量。

我們不能去比較,也不應去比較他們誰好,誰不好。因為眾生有多少煩惱,佛陀就有多少個接引方式,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接引眾生!少林寺不能代表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那麼大悲寺同樣也不代表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中國佛教的寺廟不可能都像大悲寺那樣;也不可能都像少林寺那樣被迫商業化。

為什麼講「被迫」二字?因為這是非常無奈的事情。很多寺廟的門票都不是寺廟收的,而是旅遊管理部門收的。陝西的一個著名寺廟打算不收門票,卻被旅遊局打了一圈圍牆收取昂貴的門票。由此還衍生出一個新行業——當地人做了些梯子,幫助大家翻牆逃票。從某種意義上說,見了這樣的情景,佛真的會哭,因為寺廟太冤枉了。在福建,甚至出現過山上的師父生病,可是前去救助的車不買門票就進不了山。你們想像不到吧?

聽說了什麼事情,我們不要被情緒煽動,不要停留在標籤化的價值判斷上。我們要善於用自己的心去體會,而不是單純用眼睛觀看。想要真正了解少林寺和大悲寺,就要走進去看一看。走進少林寺,不是跟著旅行團,也不是走馬觀花,可以想辦法在那裡多待一陣子,看看他們僧眾正常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同樣,對於大悲寺也是如此。

有一個著名的說法是「大悲寺不設功德箱」。聽到這樣的說法,大家通常都很喜歡:「他們不要功德錢,這多好啊!」其實,寺廟功德箱里的錢並不是拿來分給出家人的。功德箱里的錢,用於寺廟的建築、維修、油漆、粉刷,乃至用於佛教教育、慈善,及佛前的供燈、供花、供水等等。大家來到這個寺廟裡吃住幾天,所用的一切,除了有人贊助以外,常住很可能還要從香火錢裡面拿出一部分來補貼。如果不設功德箱,讓人們直接把錢捐到財務室,其實與設功德箱也沒什麼兩樣。

出家人個人不接受饋贈和寺廟不設功德箱是兩個概念。一位出家人出於修行可以不接受信眾的施捨,這屬於個人行為。但是寺廟接受布施是給大家種福田,供養三寶是培福之舉。佛教寺廟作為福田,需要讓大家有機會耕種,不設功德箱,不給大家結緣的機會,未必正確。

大家也很讚歎大悲寺僧眾堅持日中一食,日中一食是不是修行的標誌呢?這是一種修行,但我們要了解其中的含義,並不是吃得越少就越有修行,斷食並不意味著高尚。佛制定過午不食之戒是針對當年的具體情況。

印度出家人過著乞食的生活,常常到村子裡去討飯。佛最初創建僧團的時候,並沒有制定過午不食之戒。附近村落里的居民有限,物質條件也有限,一大隊人經常去乞食,村民要供給他們一日三餐,這是相當大的一個負擔。而且,有一天還發生了意外情況:那天傍晚下著雷雨,天色很暗,佛的一位弟子去人家乞食,有一個孕婦前來開門。開門的時候,恰逢天上電閃雷鳴,黑暗之中,一道電光猛然映照在僧人的身上,效果比較驚悚。孕婦誤以為見到了鬼,嚇得驚叫一聲倒在地上,導致流產。於是當地的居士們對出家人產生了一些不好的看法,表示佛教僧團晚上乞食對居民構成了打擾。於是佛把大家召集起來,制定了過午不食的規矩,開示了很多過午不食的意義。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禪宗的寺廟並不外出乞食,而是農禪並重。出家人每天要干大量農活,晚上還要到禪堂坐香、跑香,如果不吃晚飯,很難堅持下來。所以,寺廟裡逐漸有了晚餐,並把晚餐稱為「藥石」。「藥石」這個詞的本意是指中藥和針灸,這是用來治病的。因此,設置晚餐也是出於慈悲。

因此,關於吃不吃晚飯,沒有絕對的是非與對錯。法師們能堅持日中一食,值得我們恭敬、讚歎、隨喜。身體不好的師父們,當然是「法輪未轉,食輪當先」。修行不能只看這些外在形式,要透過形式看內涵。

要知道,大悲寺僧眾的持戒深嚴苦行度日也好,少林寺僧眾的商業弘法也好,其最終目的也是弘法。針對不同的信眾和有緣人都有其用處和殊勝一面。這一切現象都有其因緣,也僅是佛法的方便。了解這一點以後,希望大家可以把心放平常一點。

我個人認為,由這些爭論熱辯所引發的,不應該僅僅是大家飯桌上的談資。真正重要的是,大家如何開始去了解佛教,如何從佛學中汲取對自己生活有幫助的見地,讓自己的生活充實和快樂起來,這才是最重要的。

——釋子靖淳的博客

(正如文中所說,佛門看待一個僧團是不是真修行,不是從表象來判斷的,而是以正見為先導,以戒律為根本。也就是說他們要能真正體會佛法的真諦,並能夠傳播給社會大眾,使他們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獲得解脫;自身也不做違犯根本戒律的事情,清凈自活,這才是如法與非法的標準。而不應以表象來判斷,世間輿論為標準,這個大家一定要了解。就像少林寺把禪的文化傳播到全世界,讓俄羅斯總統都來訪問,並且代表中國文化做了大量的對外交流,讓很多人對中國文化都產生了嚮往;並依著少林文化而帶動的經濟產業,為當地政府和老百姓,都帶來了巨大的收入。這些難道不是少林寺的偉大之處嗎?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喜歡盯著一些似是而非的負面報道而來評判少林寺呢?就像是上次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歹毒惡人,惡意誹謗造謠作風和經濟出了問題一樣,到最後只不過是一場笑話。所以編者勸有緣人,不可盲目偏聽,不可被世間輿論所誤導,而是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佛陀偉大的教法中,趕快汲取營養,早日獲得真正的大智慧才好。)


推薦閱讀:

南懷瑾老師對學誠法師的警示
淺談「慈悲」
香港佛教發展史(二)
我所理解的佛教之六 拜佛謝自己
比丘記事

TAG:少林寺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