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師: 容易走偏的職業
10 人贊了文章
你說喜歡咖啡館,很想學習咖啡知識,這是對的,我們也相信是真的。
每天一早開門打掃....
盤貨、補貨.....
開咖啡機,調試磨豆機,試喝ESPRESSO....
打點音樂、植物、燈光....
……這是咖啡館工作的例行開始
人來人往,我們每天執行標準的工作程序,如此重複了7年。重複卻讓很多年輕人抓狂。一秒鐘熱度,二秒鐘熄火。流程與標準讓人乏味,便覺得每天都是一樣的。偶爾會發生一些事情,溫暖的驚喜,狗血的劇情,插曲卻不改變咖啡館運行的節奏。
很多時候一些小制度執行了幾周,再不被提起;一些活動和產品沒得到反響就被取消;主營業務因為一時生意的好壞,就被輕易懷疑改變。
問題不斷的冒出來,解決辦法只有直接捨棄嗎?
不試試分解?
微調?
或者乾脆等待?
我們總在談論創新,但我們有沒有值得不變的東西?
皮包公司沒有前途,因為它接一個項目,就做一個,總在更換,卻無法積累核心力量。我們研發過多少飲品?
多少甜食?
最受好評的,能產生最大經濟效益的都是那些重複很久的東西。前不久,我們把賣了三年的檸檬輕芝士給撤了。自己都做膩了,況且新品也不少。結果一些客人就不高興了。好的創意,一定經得起重複,並在重複中成為經典。一個咖啡館能生生不息,答案就在簡單重複的微妙之中。
如果你沒有服務過1萬個客人,你不會相信「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你不會重視 「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如果你沒有烘焙過1000爐咖啡,你不會理解:不同的咖啡,需要不同的烘焙曲線。
如果你沒有萃取過2000杯咖啡,你不會徹悟: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出錯,包括清潔,壞味道往往不出自咖啡,而來自人本身的懶怠。
如果你不會根據風味調試磨豆機,不調水溫,不選時間,甚至不會喝,你怎麼敢說自己會做咖啡?
如果你沒有連續工作5年以上,並在一個咖啡館認真的待過兩年,你怎麼敢於說自己很懂咖啡館的經營?
自稱專門來學習的人,往往無法學習。一定要參加一個培訓,看個演示,做個ppt,讀幾頁書,才能在形式上,得到暗示:哦,我正在學習。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你說出來,我就懂了;你不告訴我,我怎麼知道。」小小咖啡館,根本沒有不能說的秘密。於是,來學習的人端著半杯水走了,來工作的人,實現了學習與輸出。
一小部分咖啡師,咖啡館換了一打,認為那些咖啡館都配不上自己的「忠誠度」,卻拚命強調自己「有經驗」。
沒有重複的「經驗」又有多少含金量?
6個月的工作經驗,消耗的是別人,成長的也未必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多。
無論你是誰,只要認真投入的做一件事,就能在尋常的重複中,看到事情的層次和關鍵。在某件具體的工作中,智商情商的差別,可以在重複中消減。這是重複帶來的珍貴機會!於是,有了那句話:「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拼天份。」在最低級的重複勞動上,很多人就自動歇菜了。
做咖啡,專業又洋氣的叫法是:咖啡萃取
萃取屬於物理範疇,是用數據說話的。水質、水溫、研磨粗細度、粉量、細粉率、均勻分布、萃取時間、萃取率、濃度……都是數據,沒有對錯,好壞或差不多。
喝咖啡,專業又洋氣的叫法是:咖啡品鑒
有種專業技能叫:咖啡杯測cupping。要描述喝到的風味,需將風味進行定義,然後細分,強弱優劣用分值來表現,同樣也是數據化的過程。不同飲食文化中的人才能實現專業交流。比方說,辣,它是一種觸感,民間菜單隨意的分為重辣、中辣、微辣,在不同的地區,甚至不一樣的菜館,都不是一回事。辣感專業分級後,在種植業,比如辣椒種植,就有了重要的意義。
會喝咖啡的人,不一定會做咖啡;而會做咖啡的人,一定會喝咖啡。咖啡的實際風味是最終的結果。根據這個結果的好壞,我們需要調整製作過程中的某些數據。從喝到做,解決的是從主觀到科學的問題。
可是,我們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記錄數據、研究數據以及實現數據化出品上呢?
又有多少咖啡師覺得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科學味和實驗感?
或許你覺得,做科學需要很多設備儀器,得有高檔貨。T3黑鷹還沒有飛到,但一直在旁的電子稱和秒錶,你用過幾次?每次有記錄,過後有思考嗎?
我們走偏了嗎?
為什麼?
練習牛奶拉花總比做濃縮咖啡來得更積極?
因為拉花的視覺感知更直接,傳播更廣,更容易吸引他人的關注,更適合裝逼、滿足虛榮。
拉花也是技能,咖啡卻是根本。或許你努力的成果並不會等同於客人的滿意度,但走在客人前面,感知普通人無法感知的,難道不就是作為專業人士所應具備的能力嗎?
從咖啡到拉花,要解決的是內涵與賣相的問題。
我們走偏了嗎?
咖啡館裡的咖啡是做給客人喝的,咖啡是拿來賣的。當萃取咖啡變成商業活動的時候,僅僅做個「科學家」就是拎不清了。無論如何,我們得承認,咖啡本身不能表達所有,代表所有。不然你不會看到星巴克門口的長龍。
當一個咖啡師為咖啡館服務,他就有了崗位職責,萃取以外的事情同樣重要。當一個咖啡師融入一個團隊,他就不自覺的操心整個咖啡館的經營與前途,於是有了輕重緩急,有了取捨,有了耐心。
從做咖啡到做事情,要解決的是從技能到職業的問題。
我們走偏了嗎?
[不少的咖啡師常常陷入迷茫]
自己選擇來咖啡館工作,卻在一畝三分地里,計較做外場服務,還是內場吧台。
吧台內外,這心理的隔閡是什麼?
是對咖啡館工作認知的膚淺,是自己看不起另一個自己的尷尬,是從一個團隊孤立的愚蠢,還是只想著練習拉花,壓根只配做一個「拉奶師」?
推薦閱讀:
TAG:咖啡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