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抬杠心理學 I 「他讓你殺人你就殺人?」

抬杠心理學 I 「他讓你殺人你就殺人?」

24 人贊了文章

用知乎將近五年了,也養成了只看回答不看評論的習慣。因為現在雖然答案的質量下降的很快,但是評論的質量下降的更快。

所以在此我想不定期寫一系列文章,從邏輯上分析一些典型的言論,幫助大家從邏輯的角度去區分謠言。幫助大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篩選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歡迎通過留言或者私信的方式理智討論,謾罵的言論可能會被刪除或被公眾展示。


I 「他讓你殺人你怎麼不殺人」邏輯。

學生時代可能都聽過老師說這句話。

「你為什麼把XXX借給他?」

「因為他讓我這麼做的。」

「他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他讓你去殺人你為什麼不殺人?」

很多學生可能都覺得這是流氓邏輯,但是又想不出來哪裡有問題,不知如何反駁。

想不出來如何反駁,大概是因為——根本無法反駁,這個邏輯沒有任何問題。 因為老師問你這個問題的時候,問的是充分條件, 而你回答的只是一個必要條件。 所以老師為了證明你的邏輯錯誤,給你舉了一個反例,來證明你的條件不成立。

任何拿「殺人和借XXX本質上不一樣」的,都是給之前不嚴謹邏輯的補充。 也就是承認了「他讓我這麼做」根本不構成充分條件。也就是在暗示,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讓我這麼做,而且我覺得這麼做沒有任何不妥」。當然,學生自然會非常細心的把後一部分隱藏起來,達到撇清自己的目的, 而實際上,這也是老師反駁時候的真正含義:「他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難道該做什麼你沒有自己的判斷嗎?


我再舉一個誇張的例子:

A「任何數乘以1,都是偶數,比如你看10x1 = 10 是偶數, 20x1= 20, 是偶數,40x1 =40 是偶數,80x1= 80是偶數。 所以你看,任何數乘以1,都是偶數。 」

B :"很明顯不對,難道35x1也是偶數?"

C:"抬杠是不是,35和10,20,40能一樣嗎?看著就不一樣好嗎?"

任何人都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A說的命題不對,而C為了給A的命題做修正,引入了額外的分類方法,對吧?

很可惜,這是在小學數學,這個我們每個人都擅長的領域,我們才能明顯的發現這樣的邏輯漏洞,一旦到了真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就無法發現了。

比如以下這個真實的例子

這是一個人在「為什麼不把搞航天的錢拿出來改善民生」相關回答下的一個評論。

這個評論可以說事非常反智了。 他的核心觀點在:任何1和0的事情,就應該有一半人不支持,如果有99%的人支持,那麼這個國家就是出了問題。

也就是說,這位用戶提出了一個判斷標準,「一件事情只有是有爭議的, 才是對的, 沒有爭議的事情出現,是國家出了問題的。 」

於是我的評論是這樣的

(語氣和內容無關,照顧別人情緒是家長的義務,不是我的義務)

我提出這一點的根本原因在於:他說的這個判斷條件根本不成立。

我用非常誇張的例子(大街上殺人),來證明他提出的條件「如果二元化的問題不是一半人支持一半人反對」並不是判斷「國家出了問題」的必要條件。 這就和上文中老師舉的例子,或者舉那個35的例子一樣,都屬於反例。

可惜的是,這麼簡單的邏輯,還有人看不懂。 @stephen

「明顯犯法」

是否犯法,是不是0和1 的區別? 大街殺人從邏輯上是不是有犯法和不犯法的可能性?如果是的話,為什麼這位提出的判斷標準又失效了呢?

換句話說,不能普遍適用於所有情況的標準,還能叫標準嗎?

然後,可能是覺得下限秀的還不夠多,又繼續發言:

「不能達成一致的情況,最正常的都是50:50」

我倒是有點理解這種樸素的邏輯,就好比買了彩票之後,只有兩種可能,一個是中獎,另一個是不中獎,所以中不中獎的比例是50:50 。

而實際上,這位已經意識到了之前的那句言論不夠嚴密,想在上面做一個「修正」,即

「對於社會有爭議的問題,支持和反對的人應該50:50 」

所以其實說到這一步,他已經在承認我說的對了,只不過他自己沒有意識到。

(更進一步的說,這個觀點也是錯的,因為二八原則和取樣方法問題,不可能保證在每一個平台,每一次抽樣中,正反雙方都有接近半數的支持者,不過這是社會學/統計學問題,而不是邏輯問題,所以在此我就不討論了。

(相關回答連接 王帥:美國人可以有多反智? )

推薦閱讀:

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舉行
作用與反作用交流(20121010)
蕭瀚:交流的規則
交流貼| 聊聊盤出來好看還不貴的文玩~~
我勸你 別這樣跟孩子交流。

TAG:交流 | 抬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