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怎樣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4 人贊了文章

規則意識是一種被內化的秩序。一個內心充滿愛、有秩序的孩子,他不需要別人經常的強迫他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1、時間規則,即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比如吃飯時間、課程時間、遊戲時間、點心時間;

2、空間規則,即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比如吃飯在廚房裡、遊戲在遊戲室;

3、物權規則,即誰的東西誰做主。

孩子必須先感覺到被愛、被接納、被關注,然後感覺到與大人的相處是平等而自由的,他才能自發或者內化規則感。孩子有「匱乏感」時,他只會認為「規則」是對他的控制。

等規則制訂了,關鍵在實施。規則執行效果好的家庭固然不少,但執行效果較差甚至徹底失敗的家庭也非少數。下面是一些失敗的事例,讓我們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發掘、領悟出相關的技巧吧。

失敗事例1:吃飯時,茵茵邊吃邊玩兒,她把果汁倒進飯碗里,攪個不停,然後又把盤子里的菜挑出來扔在地板上,再看茵茵的爸爸媽媽,吃飯也是挑三揀四,嘴裡嚼著食物,而眼睛卻盯在電視機屏幕上。

失敗原因: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模仿來學習規則的,家長的行為往往是他們的樣板。家長吃飯不認真,孩子吃飯又怎能專心呢?

技巧:執行規則家長要帶頭示範,發揮表率作用。

失敗事例2:妞妞跟媽媽到超市購物。一進超市門,妞妞就跑來跑去,「抓」了一堆零食讓媽媽買。媽媽不答應,她就抱著貨架不走,氣得媽媽一邊付錢,一邊狠狠地說:「下次再也不帶你來了。」

失敗原因:常聽到一些母親斥責孩子說「下次再也不帶你來了」這類的話。可下次照樣母子相伴,孩子照樣不守規則,上次的場景又再次上演。失敗的原因在於大人沒有立即指出孩子的錯誤,放過了關鍵的「教育第一次」。要知道,孩子通常沒有時間概念,他們絕對不會因為顧忌「下次」,而在「這次」收斂一下。

技巧:抓住關鍵的「教育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具有導向作用。孩子第一次做錯了,家長若不及時糾正,他便有可能接二連三地出錯。因此,當孩子第一次執行某項規則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引導,嚴格要求,督促孩子達標。

失敗事例3:媽媽叫路路吃飯,路路頭也不抬,自顧自地玩著玩具。媽媽提高嗓門:「路路,再不來吃,你最喜歡的雞蛋羹就沒有了!」可連叫了幾遍,路路依然沒反應。媽媽只好把雞蛋羹放進冰箱,等路路想吃時再給他熱。

失敗原因: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而實際情況往往是家長說話不算數,常以妥協告終。

技巧:家長說話算數、決不妥協,是保證孩子遵守規則的又一要訣。就說路路吧,如果沒有按時吃飯,那麼等他想吃雞蛋羹時,媽媽應該明確地告訴他:「雞蛋羹沒有了。」即使路路哭鬧,媽媽也不能讓步。

失敗事例4:水水的家長對他的要求一點兒也不「水」,吃飯、睡覺、玩玩具等都有較為細緻的要求,而且獎罰分明。可水水的表現始終不盡如人意,不是忘了飯前洗手,就是忘了收拾玩具,家長越是斥責,他越易忘記。

失敗原因:家長對水水的要求只限於枯燥地說教,未能實現教育的生活化,因此孩子老是記不住。

技巧:孩子的心智尚處於發育階段,對規則的理解、記憶都較差。家長最好設法讓「死」規則「活」起來,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以下竅門值得借鑒:

◇將規則融於遊戲中,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感悟規則。

◇鼓勵孩子與守規則的小夥伴做朋友,從他們的行為中學習規則。

◇家長可多用一些「肢體語言」提示孩子遵守規則。如,將食指豎放在嘴前,表示安靜;右手食指頂在張開的左手掌心,表示停止;笑著摸摸他的頭,表示鼓勵等。

◇某些規則可編成歌曲或童謠,孩子記得牢,且容易遵守。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教育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