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經濟學——兼談吳軍《大學之路》
來自專欄光陰典當行6 人贊了文章自然界有共生現象,比如寄居蟹和海葵。寄居蟹會將海葵背於殼上。寄居蟹可利用海葵的有毒觸手保護自己,免於被其天敵如章魚獵食,同時又有偽裝作用;海葵即可借著寄居蟹的活動能力改變環境,並攝取浮游生物為食。螞蟻會跟蚜蟲共存,因為蚜蟲就像是螞蟻的乳牛一樣會分泌甜甜的蜜露供螞蟻食用,螞蟻也會為了得到蚜蟲的蜜露幫蚜蟲趕走天敵。
這都是些互利共生的例子。在人類社會,知識分子需要粉絲,就像魚兒需要水一樣。知識分子之間關係一般來說都不好,因為互相存在競爭關係,粉絲是他們競爭的目的。表面上看,粉絲通過追捧文化偶像獲得了知識和心理慰藉,也開闊了眼界;文化偶像通過向粉絲們提供資訊和觀點獲得了名利,也是一種互利共生。但到了我這個情況,就有點拿不定主意:要去培養粉絲,明顯行道不夠;要再從心底去追捧別人,請別人到我腦子裡來下蛋,也實在勉強。不但如此,我還想讓這些文化導師們,聽聽我對他們的看法。吳軍是轉型成功的作家,前段時間出了一本《大學之路》。我因為讀過他的《文明之光》、《浪潮之巔》,自覺受人恩惠。所以這本書出來以後,我就在喜馬拉雅里買了一個課程,準備聽一下。一聽之下,我發現這根本不是我想要了解、值得花時間的內容。根據營銷文案的介紹,「他將自己的求學經歷、培養學生和管理大學的體會、幫助女兒選擇美國大學的經驗,結合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精心寫就了《大學之路》一書」。在材料和組織上,是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賣點是西方的精英教育。
對於一樣運行了若干年千瘡百孔的東西,大家都知道,持批判態度比所謂「謙遜的學習態度」要重要得多。吳軍在這書里反其道行之,要給我們講講什麼是「好」的高等教育。所以在價值觀上已經有所偏差。對於我們來說,實事求是地認識事物的優點跟不同,跟走馬觀花地描述一堆表面現象相比,前者要重要得多。這書中的大量信息都是似是而非、缺乏實際意義的,比如有這樣的話:吳軍認為學校不一定越大越好,加州理工學院規模不如麻省理工學院,但是,在這所教授和本科生的比例為1:3的「小大學」里,一名學生只要有所特長,被注意到的幾率是非常大的,加州理工花在每個學生身上的經費是全美最高的,所以加州理工是那些想要在學術上埋頭研究、不問世事的人們實現夢想的最合適的學校。我以為,以上的話跟飯後閑談無異:拉雜、膚淺、不準確、不靠譜。
當然吳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我講了我在美國的求學經歷和見聞,對於我們反省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好處。由於中國教育長久為人詬病又一再失去改革契機,我認為數十年內整體環境也不會發生什麼大的變化。這樣的話,一味讚美美式教育只會讓年輕一代失去自信力。不如坦率地說明,當今中國是什麼樣的用工狀況,應該建立什麼樣的教育體制。我們全體學美國也許學不了,但是有的地方可以學日本,有的可以學新加坡,有的可以學德國。如果我們總是罔顧自身條件,一味要向老大看齊,很可能幾年下來毛也沒撈著。眾所周知,無論中美,教育首先是被作為一種社會分層的工具來使用的。人們相信最好的學生進入最好的大學,在那裡習得一身本領,增長見識,獲得良好的通識和學術能力,然後走上人生巔峰。同時相信大學在這裡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認為事實並非如此,僅僅是因為現在大多數人都有教育經歷,看起來大學在持續地培養人才,其實大學的作用十分有限。大學會首先在人的心理上造成壓力,暗示你只能跟你所處的階層是合拍的,而跟上一個階層的距離是客觀的,這根本就不是用發展、全面的眼光看事情。再來,這種高低貴賤的安排也是可笑的,魚有魚路蝦有蝦道,通過建立門檻,把有才能的人擋在門外,是個玩了千年的無聊遊戲。我在大學裡,有一次遇見一位女同學在很認真地思考問題,後來她誠懇地對我說:她發現為什麼有人能上 TOP2,而另一些人上不了,這不是隨隨便便的,是有原因的。在當時,我當然為她這種探究和勇於反省的精神而感動,因為我也沒上成 TOP2,我也得花很多時間去端正心態。但是本著簡化人生的態度,我實在覺得此事可能遠沒我們想像的重要。它之所以具有某種效應,就是因為奪取了人的自我判斷,為少量壟斷資源的定價作準備。我若是個挑水工,想要多掙一點錢,就得多挑幾擔水;但如果是比較聰明的人來做這樣的事,他很可能就會把水分成幾份,某一份是純凈水,解決飲用問題;某一份是礦泉水,解決健康和美容問題;某一份是菩薩加持過後的大悲水,是解決世間一切煩惱的法門。 這種組合就能多賣些錢,因為它用概念和形式滿足了人潛意識裡的需要。為了壟斷這項收益,挑水工還需聲明,凡其它熱開水、冷開水、瓶裝水、井水都不能達到大悲水的功效。所有的人都需要出錢出力以取得大悲水的認購權,維護大悲水的市場價格。在此過程中,有的人運氣好,為了喝水沒耽誤別的事。而有的人則付出了過高的時間和機會成本。而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才是最寶貴的成本,也是唯一真正不可替代的成本。其他的東西都是可以通過交易和交換的方式,說白了都是花錢就能買來的,但是你失去的機會和時間是不可彌補的。如果你在人生最敏感的時期、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選擇機會最多的時期作出了錯誤的選擇,或者是把寶貴的時間浪費掉了,那你付出的實際損失是要大得多的。浪費了可塑性最強的、機會最多的這個時期,就會變成那種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角色,他們除了會讀書以外已經不會幹任何事情了。然而他們讀書讀到的那些知識,由於當初選擇的眼光不夠好,或者是社會形勢發生了變化,已經變得沒有用處了。而他們重新調整自己,重新尋找自己的地位,還不如一般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好,那些人頭腦里沒有錯誤的、刻板的框架,調整起來成本低、靈活性也大。
真正的知識是不可言傳的,你只有在經驗當中、在知人論世的培養過程當中才能夠逐步地獲得它,別人教不會你。人的悟性和反應的敏捷度有先天的差異,但是如果不接觸的話,這種能力就會退化。所以你需要的不是什麼老師和信息源,而是需要各式各樣的環境,環境要儘可能的複雜,接觸的階級要儘可能多樣化,這樣才能對你有益。現在的大學,就算是以前曾經有過這個作用,現在也已經沒有這方面的意義了。而吳軍還在出《大學之路》,這是因為市場上的需求還需滿足,人們總是需要太多的時間,才能明白曾經發生過的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