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焦慮、抑鬱、憤怒,無聊似乎更難對付一些!
來自專欄一具心理屍4 人贊了文章
無聊,相比其他情緒,比如焦慮、抑鬱、憤怒,受到的關注要少得多。在有關情緒的著作中,也難得將無聊作為一種情緒類型具體介紹,相關的情緒理論也沒有將無聊單獨列出來。無聊,不被重視,可能是因為,與那些具有高度喚醒性的情緒狀態(比如焦慮、抑鬱、憤怒)不同,無聊顯得比較「沉默」和不顯眼。
然而,無聊的有害性可能並不比其他負面情緒少。
1.
關於「無聊」,迄今為止,學界仍沒有一致的定義;達成一致的是對無聊表現的認定。
比如說,主觀感受到持續時間延長,即「感覺時間靜止」;在行為或心理上逃離無聊情境的傾向性,為此有些人會做白日夢;以及緩慢、單調的講話……
從這些表現可以看出,無聊由特定的情緒成分(不愉快)、認知成分(時間知覺的改變)、生理成分(喚醒水平的改變)、表達成分(面部、聲音和姿勢表達)和動機成分(改變行為或離開情境的動機)所組成。
由此可見,和焦慮、抑鬱、憤怒等情緒一樣,無聊也應當被視為一種具體的負面情緒。
作為負面的情緒體驗,無聊往往與問題行為相聯。有研究表明,一方面,具有無聊傾向的人不夠活躍,動機缺乏,行為拖沓,難得有衝動性行為;另一方面,因急於擺脫無聊,他們又往往會沉浸在一些具有破壞性或感官刺激的活動中,比如賭博、暴飲暴食、酒精或藥物濫用、電視或網路成癮等功能不良行為。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無聊和睡眠障礙、心境障礙、學校中的偏離行為及犯罪相聯繫。
2.
為方便理解,可以從時間的角度切入,劃分無聊。
第一種無聊(becoming bored by…)最為常見,是「由某種具體的東西所引發」的,具有高強度和緊迫性。
比如說,在車站等車,當事人在當前的時間內,清晰地感覺到時間的流逝,做事的意圖受到阻礙,處於不安寧和空虛的狀態。
第二種無聊(being bored with…)的體驗強度稍低,但顯得更深沉,主觀成分佔優勢,更像是自我折磨。
比如說,有一大堆工作沒有完成卻不得不去參加一個晚會,雖然整個晚會是令人愉快的,但還是會產生無聊感。這種無聊不是由任何客觀事物引起的,當事人關注的不是現在和未來,而是回溯過去,懊悔把時間浪費掉了,體驗到空虛,從而阻礙了當前繼續做事的意圖。
第三種無聊(It boring for one)屬「深度無聊」,無具體刺激或注意焦點,現在、過去和未來混在一起。
這種無聊揭示出人類的本質,「猶如寂然無聲的霧瀰漫在此在的深淵中,把萬物、人以及與之共在的某人本身共同移入一種奇特的冷漠狀態中。」由於自我無法融入任何事情,拒絕所有活動,因而會體驗到深切的絕望感。
看得出,這三種無聊每種都有三個屬性:度時(passing the time)、退縮不前(being held back)和空虛(being left empty)。
就我個人來說,最常體驗到的就是「深度無聊」。
此外,也有人把無聊情緒區分為情境型和特質型。
情境型無聊也稱「響應性無聊」或「激動性無聊」,是個體在特定時刻、特定情景中短暫的體驗,具有一定強度水平,貧乏單調的外部刺激或認知技能低下會導致內在興趣缺乏,從而引發這種「狀態無聊」(state boredom)。
當個體無所事事或從事一些無意義的工作時就會感到無聊。無聊情緒的早期研究,主要就是針對那些被迫從事單調工作的人(比如在工廠流水線上忙碌的工人),發現這種情境型無聊近似於精神疲勞和睡眠狀態。
特質型無聊(trait boredom)也稱「慢性無聊」或「冷漠性無聊」,屬於一種心境,具有個體差異的、穩定的無聊傾向。
Farmer研究發現,幾乎每個人身處重複、單調或受迫環境時都會體驗到無聊,但有些人更易頻繁地產生無聊感,並把具有無聊傾向性的個體描述為「……體驗不同程度的抑鬱、絕望、孤獨和注意渙散的個體。」
研究顯示,處在無聊中的人,即便是完成普通的任務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主觀幸福感無法得到滿足。
3.
問題是,我們為什麼會體驗到這要人命的無聊呢?
在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中,無聊體驗的核心要素是缺乏存在目標或意義。Frank提出,現代的社會環境容易使人產生無意義感,出現「存在的真空」,當持續處於這種真空狀態下,個體往往「感覺沒有值得活下去的意義了,他們被自我內心的空虛所折磨」。
Frank進一步指出,「存在的真空顯然就是一種無聊狀態」,這種狀態和其他負性情緒(比如煩躁不安)相關,都能導致適應不良行為,比如憤怒、攻擊或自殺。
那麼為什麼在某一個瞬間出現了「存在的真空」?
我發現,事實上,那一瞬間是有目標的,只是想到目標該如何實現,人就沒了主意,目標也就成了「無生氣的渴望」,整個人也「變得如死一般的衰弱無力」。
4.
那麼,無聊了,怎麼應對?講清楚這個,是關鍵。
無聊應對(boredom coping)是指「個體重建知覺,參加活動來減少無聊和增加內部愉快的體驗」。因此,無聊應對是一個積極的心理過程,能幫助個體減少不良的行為和不想要的結果。
目前的研究發現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無聊應對策略。
一是,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說,在上班和學習時感到無聊了,可以找人聊天。這裡比較尷尬的是,人們在做這類事情的時候,經常會產生內疚的感覺,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此外,做這類事情雖能暫時消減無聊感,但以後卻又更容易經歷無聊。
有研究顯示,只有在採用「鍛煉身體」這種策略時,人們才不至於有這類不好的感覺。
就我個人而言,在我感到無聊時,我通常會去做更無聊的事情——睡覺。為什麼睡覺管用呢?我分析,無聊了,就像大腦出現卡頓,睡覺就像是給大腦斷電,涼上一小會兒,多半就能好。
好的是,那時候,我多半是渾渾噩噩的,睡得著。
二是,計劃未來。人們可以對要完成的活動設定特定的目標來應對無聊;清晰的目標可以改變人們對時間的知覺。通過對康復中心的病人進行研究發現,病人經常感到無聊是因為他們面臨的任務是重複的、無內部價值的、缺乏清晰的目標。如果能對日常的活動進行規劃,他們就能擺脫無聊。
所以,在我睡醒了,我還是要將目標進行拆解、重新設定的,找到實現目標的一個個「抓手」。一般來說,一旦找到了「抓手」,心裡就不慌了,也就難得無聊了,能有閑心去體驗美了。
對我來說,無聊的最大危害是看什麼都是醜醜的。
三是,冥想。從注意的角度看,無聊是由於個體不能集中注意力。「冥想」就是把個體的注意力轉向內部機制,讓個體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的注意狀態。
5.
可能有人會覺得,「無聊」和「有趣」是相對的,那麼在無聊的時候,干點有趣的事情,中和一下不就好了?事實上,這是行不通的,因為無聊的時候,什麼都是無趣的,就像沒有胃口的人,吃什麼都如同嚼蠟。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前面的應對策略,可能用幾次就不靈了!
推薦閱讀:
※哪些八字會有自殺的的傾向
※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殺,為什麼青年人這麼絕望?
※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什麼會自殺|精神之家
※自殺的藝術家:西爾維婭·普拉斯
※為什麼說將槓桿轉嫁給家庭是自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