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史札記——德才之辯

讀史札記——德才之辯

來自專欄讀史札記

德才的關係在管理培訓乃至各類培訓中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在管理實務中更是經常遇到、必須處理的實際問題。有一句順口溜流傳很廣,大意是有才有德提拔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謹慎使用,無德無才放棄使用。在德與才的優先順序中,相當部分或者多數人將德放在才之前。

其核心觀點是有德無才至少不會造成破壞,但有才無德的人破壞更大。

實際上這段話古人已經說的很清楚,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有一段極其經典的敘述:「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

這段話的邏輯毫無問題,但問題在於名實之分。什麼樣的人才算有德?什麼樣的人才能有才?身處其間往往無法說清,只能事後根據他的行為來進行判斷。

以王莽為例,當時作為儒學的集大成者,天下人均以為是聖人。誰能料到他能篡位呢?

子曰:聽其言而觀其行。才華通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很快看出。但品德卻是漫長的過程,又以汪精衛為例,在他叛變投敵之前,誰能說他品節有虧?

另外,品德還是一個很主觀的標準。以吳起為例,為了獲取魯國信任,不惜殺妻,從這點看,他是個人渣。但在對待是士卒上,又「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這一點看,他又是愛兵如子的好長官。

那我們如何界定他德如何呢?

在模糊的品德和真正的能力之間,作為管理者,我個人認為,能力應該優於品德。

特別是有才無德這類人,一直以來,都建議謹慎使用。恰恰相反,這部分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他們完全可以拚命壓榨而不必擔心道德的反噬,同時,完成任務後也可以無情的踢開——實踐中往往也是如此。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當完成工作目標後,他們的效能已經完成,此時再留在身邊有什麼用呢?

有一句電影台詞說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益。

沒有人希望身邊呆著一頭饑渴的惡狼。華為的「狼文化」以及最近的大齡員工辭退潮就是具體表現。曾經讓大家都變成狼,但沒有目標,狼群只有解散,如果不解散,大有可能內部相愛相殺。

任正非常說華為的冬天。華為的冬天我認為不在於外部,而在其內。當華為到達更高的平台,或者有一天華為為王的時候。當它沒有對手的那天,就是它開始衰亡的那天。道德畢竟是一種奢侈品。狼文化也是打仗的文化,不適合守成。但天下大勢,豈有永遠打仗的道理。對敵人的殘酷用在自己人的身上將是變本加厲的殘酷。

某種程度而言,有才無德是非常可憐的。既充分發揮了光和熱,背後還得不到好。對這部分人,我只能說,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光明正大的走下去,既然選擇了做小人,就要把小人的好處都拿到。以華為為例,既然都將我們培養成狼,公司也不是家,那麼什麼個人成就、職業都無所謂,我想得到才是最關鍵。我要得錢,那麼我所有選擇都奔著錢去。我要的是職位,那麼為了職位,陰謀狡詐都無所謂。反正都沒有品德了,何必還讓自己過得這麼虛偽呢?

選擇了做小人,就要成為真小人。

?|??

推薦閱讀: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人:不為榮華,不好財色,只為實現自己的抱負
借酒借智,關帝顯靈!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故事!
【人文歷史】清代的大詩人趙翼,中了狀元為何又被降為探花?[
「戊戌六君子」,其實是「戊戌七君子」
你,還活著么?——《威尼斯商人》有感

TAG:人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