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中英夾雜的留學生,腦子裡在think些what?
4 人贊了文章
最近朋友F跟我吐槽,自從她出國留學後,國內有些同學開始在背地裡諷刺她裝逼,因為她說話總是夾雜英文。她內心一萬個白眼翻上天。
其實中英夾雜這種交流方式早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對於留學生和華僑這類長期在國外生活的群體而言,說英語已經成為自然而然的語言習慣。
然而國內很多人對這種說話方式非常反感
再加上眾多國產影視劇對「海歸」形象千篇一律的塑造,形成了一種留學生刻板印象。
《歡樂頌》中,「澳洲海歸」舒展點菜的片段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節選了幾段他的台詞感受一下。
「我必須得先聲明一下,今天必須我買單,因為是我邀請的小關。I should always pay the bill,all right?(我應該來買單,好嗎?)」
「waiter!上次Chris說最近會有anchovies(鳳尾魚),到了嗎?」
「那我們的前菜就要white anchovies(白鳳尾魚)、Roman hours(羅馬時光)and crispy ham(脆皮火腿)。你一定要記住,Roman hours一定要fresh(新鮮的),我這個人對食材的要求很嚴格,食材必須fresh。
哇哦,你的English真的very棒棒呢
相信很多人當初看到這段都笑了,雖然有戲劇化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很多這樣的人。
龍霄,ALTER概念店以及ALTER CUBE CAFé的創始人,畢業於義大利 Polimoda Firenze學院。
她在某真人秀節目中,點評何穗及其設計師的作品時,在短短一分鐘內,穿插了20多個英文單詞。
說話夾英語本身是個很普遍的現象, 但是真的習慣還是在裝,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明天有個presentation要due。」
這是習慣。
「tomorrow之前把結果send給整個group」
這是裝逼。
現實生活中如果真遇到第二種人其實也很好辦,直接跟他講英文就行了。
國內關於留學生說話方式的問題,長期以來都爭論不休。
李開復曾經這樣調侃過:
孟非也在節目上表達過他的不解,一些專業名詞不懂表達就算了,特別普通的英文為什麼要夾雜著說。
說到這裡,留學生們就要不服氣了。
留過學的都知道,長期在英文環境下生活和工作,養成英語的思維方式,說話時往往是英語先行的。不是我故意這樣說,是它自己蹦出來的。
而且有些特定的內容,比如英文現有的概念和定義等,真的很難用中文表達,如果硬生生翻譯出來反而更詭異。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NBA,不說「美國國家職業籃球聯盟」,
為什麼說presentation,而不說「一個以幻燈片形式展示的可能會有提問環節的個人演講」,
為什麼說choker,而不說「一種戴在脖子上與狗鏈相似的女性裝飾物」,
因為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用英語確實比中文表達得更直觀有效。
還有人說中英夾雜著說可以避免尷尬。
比如談論某些敏感的話題時,可以選擇對方能理解的英文來替代,來隱晦的表達意思。
舉個例子,把「我喜歡她的大胸」換成「我喜歡她的big boobs」,就在視覺上避免了母語的尷尬,這時候英語就像馬賽克,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
除此以外,一些特定的場景中,加入英語(比如bitch、f**k)還能幫助加強語氣,強調觀點,達到鵝妹子嚶的表達效果。
總體而言,除了真裝逼的那種,雙語夾雜的交流方式本質上是一種語言需要,但是只在特定場合、特定範圍內適用。
有人認為,從語言學角度來看,這種語碼轉換現象再正常不過了。
我們在討論語言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語言是表達的一種工具。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拋開中文、英文這種區分方式,語言最重要的使命應該是準確的表達人的思維和思想。
所以,我們可以把「中文夾英文」的動機稍微改變一下:在用詞簡單的情況下,儘可能精確的表達。
這樣一來,情況就會明朗很多,因為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高效的溝通。
但值得注意的是,分清場合很重要,說白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分清場合和受眾,就像你可以和同事說「今天下班去shopping」,卻不會和你完全不懂英文的爺爺奶奶說「hey 今天dinner吃啥呢?
總而言之,說話夾英文未必就是裝逼,堅持用中文也未必在任何情況下都值得鼓勵。交流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相互溝通了解,有效的把信息傳遞給對方才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