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尊嚴的中國教育正在製造無數的心理患者

沒有尊嚴的中國教育正在製造無數的心理患者

1 人贊了文章

「謀殺」從未停止

不久前,一個 16 歲的男孩跳樓自殺。

事實上,是「他殺」。「兇手」一步步把他逼向死亡。

第一次,事發前幾天的開學典禮上,男孩被訓導主任在一千多人面前扇了三個耳光。理由是:他微笑了。

第二次,高中二年級晨會,男孩再次被訓導主任當眾批評,理由還是因為:他微笑了。

第三次,晨會結束,男孩被訓導主任叫到辦公室前罰站。

罰站一上午後,男孩自殺。

自殺前,媽媽接到了兒子告別電話:我希望你們能生個二胎替我盡孝。父母拚命趕到學校,男孩已從教學樓跳下,再沒有醒來。父親說,兒子的表情向來如此,並不是針對誰,也不是不遵守紀律。

這樣的「謀殺」從未停止。

補課後跳樓自殺的 13 歲女孩在最後的信里寫,「爸、媽,再見了。女兒不孝,要您白髮人送黑髮人了。」 班主任有體罰學生行為,從不尊重學生,「扯耳朵,打耳光,除了講還是講,卷子丟成家庭作業,做到 12 點……」

有人會說,這些孩子太脆弱。

對不起。即便如此,也沒有什麼,可以成為你剝奪一個孩子尊嚴,用精神暴力扼殺一個生命的理由。

中國孩子的自卑,源於沒有尊嚴的教育

我們這一代人普遍有強烈的自卑情結。這根源於無法接納全部真實的自己。

我們很多人都背著「我不夠好」的潛意識負重前行。當沒有達到大人的要求時,他們很可能否定你身為一個人的全部價值 ——「 你怎麼這麼沒用」,由此背負自卑的陰影。中國孩子的自卑,源於沒有尊嚴的教育。而這樣的教育,只會生產更多的「心理患者」。

所以羅傑斯說:對待孩子,一定要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無論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想法是符合你的標準,你都可以讓他展露真實的自己,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擔心會被嘲笑、指責和拋棄。他會知道:不管我是什麼樣子,都會有人愛。他才不會穿上防禦的盔甲,一生只為滿足他人而活。

「如果你那麼喜歡比賽,乾脆養賽馬,何必生孩子?」

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不幸福不成功的根源是缺乏尊重的成長環境。

羅傑斯認為,「只要有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性味的心理環境,所有人固有的優異潛都能自動得以實現。」

當教育者透過「世俗」的眼鏡,用疏遠,責罰,獎勵,苦口婆心,把一個孩子拉回大多數人頷首讚許的條條框框里。他們忘卻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原本純凈、鮮活、有無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靈魂,而不是一個該被功利化、工具化只會ABCD打勾的流水線機器。

「大量的統計數據及經驗觀察表明,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自殺的念頭。自殺不是一個病態現象,而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

心理學專家說,「不管引發自殺者採取自殺行為的具體社會事件是什麼,也不管自殺者屬於哪種人格類型,真正直接引發自殺者在某一時刻下定決心結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義的匱乏感。」

即:沒有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太多人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在一個孩子的一生成長中的重要性,高於一切。

而一個懂得尊重的老師,他的一句話,一個行為,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知乎上,有人回憶起改變自己一生的語文老師。

她在假期家訪所有家庭困難的學生,自掏腰包解決學生的書本費。她花一節班會課給一個單親同學過生日,並對所有同學說:「我就是他媽媽,你們不要欺負他。」她鼓勵沒考好的同學,告訴學生家長,「這次比較難,大家都沒考好。」

她極度反感任何欺凌行為。在看見一個有錢孩子欺負同學時,她嚴厲的教育我們:

「你們以後一定不要讓你們擁有的金錢成為你嘲諷貧者的資本和原因。

「要知道在孩童時期結下的友誼,一定是最乾淨的。」

「我希望你們可以一直保持一個孩子的慈悲心,這才是最可貴的。」

「這話我一直記到現在,並奉為真理」。

雖然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讓每個教育者都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很困難。但底線是:即使不理解,也絕不傷害。

當你口不擇言地踐踏一個孩子做人的自尊心時,無疑為他以後的悲慘人生埋下了種子。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認為,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而尊重,這個被集體遺忘的教育底線,需要每一個人銘記在心。

如此,一個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幸福,人格完整,自我實現的人。


推薦閱讀:

爸媽說:「拿不到好offer就別留學了!」我是這樣「自救」的
沒有自信的故事
怎樣上好一堂騷氣惹火的課
發達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是什麼樣的?
父母沒有界限感,是對孩子最深的「詛咒」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