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你的起點是我人生的終點

《出路》:你的起點是我人生的終點

來自專欄讀懂城市的一切

《出路》

相比電影,我更喜歡看紀錄片。雖然製作上沒有電影精良,但是它比電影更真實,有的時候,它甚至比電影更能把人性刻畫地淋漓盡致。

《出路》這個記錄片從09年開始到15年結束,整個跨度長達7年之久,導演之所以把時間拉鋸這麼長,總歸因為它講述的是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因為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人生目標,而導致的不用的人生結果。

特別真實所以也特別殘酷。

01

第一個主人翁叫馬百娟,是山溝溝裡面的一個小姑娘。

西北的黃土高坡,每天的日子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

這裡像是一片被祖國遺忘的地方,常年的缺水,乾旱,使得經濟作物不多,農業發展不起來,更不用說現代工業。當地人最多的出路就是出去打工,男的去省會,北京,然後餐飲業或者建築業,而女的因為天生的力氣小,文化也有所限制,多半也是早早嫁人,生兒育女。

西北的落後地區,是典型的重男輕女的高發區,農業為主,需要靠力氣大,膽子大的男人養家糊口,所以女孩子其實是沒什麼機會讀書和深造的。

這裡的女孩子命運及其悲苦,毫無教育資源可言,除非你天賦秉異,是上帝選中的可造之材。

而馬百娟是那個骨子裡不認命,不服輸的姑娘。她習慣性扎著馬尾,臉上永遠是髒兮兮的,像洗不掉的灰塵,背著小書包在一條條土坡上奔跑。這樣惡劣的環境沒有打到她,她心底是快樂和自由的,因為她有夢想,她想去北京上大學。

她帶著西北口音的坐在土坡上朗讀課文的樣子讓人心酸。

馬百娟所在的小學全名是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野鵲溝小學。它一共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而馬百娟是裡面最大的一個孩子,12歲了才上二年級。

無法想像這樣形同擺設的學校是如何存在的,馬百娟像個女戰士一樣靠著一己之力在與這樣落後的環境鬥爭,她就是那麼喜歡上學,哪怕是與年齡不符合的課程文化,哪怕是一個教室只有2個學生。

沒人知道馬百娟家裡特別貧困,全家一年的開銷不超過50塊(2008年)。

每天早上起來 ,馬百娟會用水壺倒一碗水,冷的 饃饃在水裡面一泡。每天放學回去的時候餵豬,做飯,干很多農活。還要跟父母一起去收迷谷。

如果說飄在北上廣的人是蟻族的話,那這些西部的人群更像是草芥。每天僅僅是為了一日三餐都很艱難了。

02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翁是個小鎮青年,名叫徐佳,高考復讀生。

這不是徐佳第一次復讀,這是徐佳的第三次復讀。

很多人不理解那些一直在復讀的學生,覺得有個差不多的學校學習就夠了,想繼續深造還有其他途徑。他們不懂的是,作為第一學歷,高考是最公平也最容易的上升方式了。

徐佳屬於農民工二代。徐佳的爸爸因為沒有文化,在城市裡打工很受屈辱,這種因為沒有學歷而造成的人生坎坷,成了人一輩子的烙印,徐佳爸爸去世後,徐佳還在繼續復讀。直到考上好大學為止。

我當年也是復讀生,那種沒日沒夜的煎熬,猶如煉獄。是比正在上高三的時候的一種擔心。

擔心,成績會不會越來越差,擔心,這次考不上理想的大學怎麼辦,擔心,自己一把年紀了,卻比不上學弟,學妹們成績好,種種的不確定讓人煎熬。

「復讀本身覺得有羞恥感,有壓力,有恐懼。」

值得慶幸的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徐佳考上了湖北工業大學,這個學校總體來說,算是理工科里不錯的學校。

作為農民工二代,徐佳有選擇嗎?其實沒有,高考算是最公平競爭的考試了,一個體面的學歷是進入好公司的入場券。

03

第三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17歲就從美院退學的叛逆少女,北京姑娘,袁晗寒。

而袁晗寒是完全跟前者不同的世界和空間裡面的。

父母都是北京人,從小是上著最好的幼兒園,初中也是最好的初中,美院附中也是最好的高中。可是偏偏袁晗寒不願意正統地走學術道路,可能骨子裡很叛逆,可能過多的學習壓力讓人崩潰,更可能是藝術苗子本身就不安分。

沒有想過退學後的生活,一個花季少女從小在溫室里長大,是不知道人間疾苦,也沒體會過社會艱辛。

退學後,袁晗寒有了大把的時間,她在想這些時間,怎麼去處理,她跑去排過話劇,也開過酒吧,甚至去過性用品店賣東西。

對於未來,迷茫又充滿期待。

04

時間拉鋸到三年後。

三年後,馬百娟15歲了。15歲的年紀,真是花一樣的年紀。城裡的孩子發育的早,可能早就亭亭玉立,生活的日常也許為早戀煩惱,更多的是為學業擔憂。而馬百娟,一個敢於和命運抗爭的姑娘,最終還是在15歲這一年進行了妥協。

她沒有上學了,這個尷尬的年紀,打工太早,上學太遲。她有了青春期的肥胖,眼睛裡是對未來的擔憂和落寞。她是個有想法的姑娘,奈何上帝把她帶到了這片落後貧窮的土地。

她羞怯地去酒店應聘,想當服務員,焦灼地在路上走著,不知道人生路在哪裡。

靠一己之力對抗落後的環境,落後的思想,明顯是以卵擊石,太過渺小。接著就是草草地和她的表哥結婚,生子。在貧窮地區,女人地位及其低下,結了婚就是別人家的人,從此成了丈夫的附庸。

看著馬百娟挺著肚子的樣子,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在落後地區,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姑娘,可能一出生就被溺亡,即使熬到十幾歲也是早早嫁人的命運。命如草芥一般苟活。

05

而徐佳,因為考了一個大學,不說鯉魚跳龍門,至少他可以靠著文憑,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雖不是211,但是至少能夠到去一個不太差的公司的門檻。

這個小夥子,踏實,努力,一直遵循父親的遺願,好好讀書,畢業後,找到工作就結婚了。

一路看下來,我很少看到徐佳微笑或者有什麼其他表情,他更多的時候是麻木的神情。父親去世對他是一個打擊,父親因為學歷低而在城市受辱,讓他明白,高考確實是唯一的出路。

生活早就剝奪了他產生自我的因素,很多的時候,他都是為別人活著的,為他的母親有個好的生活,為他的父親,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心疼這樣犧牲自我的孩子,也理解他孝順的背後是早早地成熟和出人頭地。

當一個人埋沒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所有對未來的美好規劃。而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家人開心,甚至為了整個家族生輝的時候,其實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它意味著你必須殺出一條血路來為別人高興,而你自己高不高興,沒人關心,也不重要。

這種對個人意志的扼殺,太過於殘酷。

結婚,是想對女友有個交代;讀書,是為了對父親有個交代;考上大學有個好工作,是為了給母親有個交代。

徐佳一輩子為別人在努力,為別人而活,本質上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06

袁晗寒,這個出生優越的女孩子,沒有富二代的接班煩惱,沒有草根孩子奮鬥的煩惱,人生唯一的意義可能就是怎麼對抗漫長的無聊。

她也開了一家藝術傳媒公司,去了德國,也回北京參加了實習。

這樣家境優越的孩子,可能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不需要錢來定義生活了,但是這個世界又是以物質來進行運轉的,她找不到同類,也迷失自己的未來。

當金錢不能成為人生的動力的時候,人又會陷入另一種迷茫。

紀錄片的導演把袁晗寒的一些作品剪輯了一個視頻發給了徐佳,徐佳說他知道這個世界不公平的,他承認這種不公平,並且把這種動力帶到下一代,努力讓下一代過上袁晗寒這種生活。

07

看完這個紀錄片,我是一種很揪心的感覺。

因為這三個人物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的父母也是從貧窮地區考上大學,從此改變自己的命運的,他們白手起家,也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身份的轉變。

帶著迷茫,帶著努力,那個時代,考上大學確實就意味著跳開原始生活環境,開始全新的人生。

到我這一輩,我更多的想有個人意識和建樹,從三線城市到一線城市, 我還想探知更多的未來的可能性,這種遷徙代表著痛苦,孤獨和不理解,也代表著自己的獨立。

人換一個地方,就是一個坎,闖過去了你就重生。

人生是階段性的馬拉松,接好父母給你的那一棒,如果那一棒不是特別好,那麼請不要自暴自棄,人生清零來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好好努力給下一代好一點的起點。

多讀書,多去外面看看,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推薦閱讀:

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一)
英國紀錄片73部
80集紀錄片《沙場》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就喜歡!」
5分鐘看《安然:房間里最聰明的人》,一場金錢和人性的較量

TAG:紀錄片 | 人生 | 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