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幸福不在別處,你得從平常日子裡找

周國平:幸福不在別處,你得從平常日子裡找

很多人老覺得幸福在別的地方,老是要到別的地方去尋找,我說一個人如果在他天天過的日子裡面找不到幸福的話,他到哪裡都找不到。

——周國平

9月15日,杭州,在思想食堂第089場通識課上,著名哲學家、作家周國平老師就帶來了一場關於幸福問題的演講。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如果你沒有想清楚人生到底為了什麼,這樣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人活著有什麼意義,怎麼活著才有意義?對於這個人生哲學問題,周國平老師分成了三個層面來討論:幸福問題、道德和信仰問題,以及生死問題。

01 幸福問題

人活著,怎麼樣活著是讓人滿意的,是舒服的,這個問題就是幸福問題。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沒有人不想要幸福,幸福是終極目的,其他所有的都是手段。

人活著,怎麼樣活著是讓人滿意的,是舒服的,這個問題就是幸福問題。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沒有人不想要幸福,幸福是終極目的,其他所有的都是手段。

西方哲學對幸福的看法:

一派是快樂主義,創始人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最經典的話就是「幸福就是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

另一派是德性主義,它強調人的精神屬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幸福是你身上最高貴部分的滿足。最高貴的部分主要是兩個東西,一個是思考的快樂,另一個是道德的快樂。

中國哲學中,儒家比較接近德性主義,道家接近快樂主義。

儒家的幸福觀,可以概括成四個字——安貧樂道,安於物質上的儉樸,把精神上的快樂作為快樂的源泉。

道家的幸福觀可以概括成「全性保真」,道家強調的是保護好人的完整的、真實的天性,保護好生命的單純狀態,這就是幸福。

無論是快樂主義還是德性主義,它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突出利益主體與價值觀,讓人身上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有好的狀態。

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一個是生命,一個是精神。快樂主義比較強調生命,德性主義側重精神,所以,它們是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的。

02 道德和信仰問題

我們不但要活得讓自己滿意,而且要活得高尚,有品格、有品位,這個問題討論的就是人生精神意義的問題,就是道德和信仰問題。

道德的基礎,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從生命。人作為生命,對別的生命有一種同情感應,能夠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即同情心。

另一個是人作為精神性的存在,有尊嚴的需求。所以做人的尊嚴是道德的另一個重要的基礎,包含自尊和尊重別人。

哲學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在同情心的基礎上,形成了社會兩種最基本的道德,一種叫做正義。正義就是你不能做損害別人的事情,有人做了損害別人的事情你要去制止。對社會來說就是,對於損害他人的行為,要去懲罰,這叫正義。

還有一種重要的道德形態就是仁慈。仁慈是不但不能做損害別人的事情,而且如果別人有痛苦、有困難,你要去幫助他們。對於社會來說,就要去幫助弱者。

亞當·斯密認為,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仁慈的話,那不是一個好的社會,大家都不做好事。但是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正義的話,這個社會就被毀掉了。

一個社會要有好的道德狀態,一個是靠自律,即道德,一個是靠他律,就是法治。

但是一個人在道德上能不能自律,靠的是信仰。信仰強調內在的覺醒和道德的自律。

03 生死問題

如果你的人生精神意義有了,世俗意義也有了,那麼最後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如果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那你得到的這些意義到底還有什麼意義?這就是人生終極意義的問題,就是生死問題。

死亡是最確定無疑又最不可思議的。而哲學和宗教就是讓我們正視死亡、思考死亡、面對死亡。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你不願意死。你把不願意變成願意,把被動變成主動,你就不會痛苦了。

周國平老師現場分享了三種哲學生死觀和佛教生死觀。

三種哲學生死觀

第一種是理性的生死觀,它提出很多的理由讓大家接受死亡,最重要的理由是兩條,一個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二是人死了就是去你沒有生的時候在的那個地方,你死了以後世界上沒有你,你有什麼可痛苦的。

第二種是道德的生死觀,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觀點,一是「未知生,焉知死」。人最重要的是把生的道理弄明白,好好做人。如果生的道理都沒有弄明白,還去想什麼死的問題。二是「朝聞道,夕死可矣」。早晨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晚上就可以安心地死了。

所以,道德的生死觀就是好好做人,安於生死。

第三種是審美的生死觀,代表人物是莊子。

莊子的哲學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怎麼保護好生命的純粹,二是怎麼樣追求生命的長久,這就涉及死亡的問題。他的解決方法基本上就是讓人進入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叫做「逍遙遊」,是小我和宇宙大我合為一體的境界。這是以情感的體驗為境界,所以可以歸納為進入化境,融通生死。

佛教生死觀

佛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哲學。佛教的三大基本原則「三法印」,講明白了人生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法印——諸行無常。行就是事物,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都是變化無常的。

第二個法印——諸法無我。法是現象,我是不變的本質,一切現象都沒有不變的本質。

第三個法印——涅槃寂靜。涅槃就是斷絕輪迴,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如果你真正覺悟了,徹底破除了我執,那麼你死了以後就不會再投胎,就不再進入輪迴了。

總的來說,無論是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強調的是解脫,強調不要把自我、小我看得太重,你看淡、看明白以後,你可能就自由了。

來源:思想食堂訂閱號。

推薦閱讀:

精妙話語:幸福,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夜讀丨幸福是種比較級
誰偷走了你的幸福
尋找幸福不如經營幸福......
幸福,燦爛如花!

TAG:周國平 | 幸福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