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化妝品不易致痘?99%的人搞不懂這個問題,包括皮膚科醫生
來自專欄曉安說臉31 人贊了文章
清爽不油膩的嗎?
呃...外面有一堆衣服,快幫我拿進來!
憑啥叫你拿衣服?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最起碼看看後面的兩個驚喜兩個意外~
關於這個問題,最早是由Kligman和Mills在1972年挑起的,當時他們推測一些中年女性臉上的痤瘡可能和她們使用的某些化妝品有關,並因此提出了一個概念——化妝品痤瘡(acne cosmetica)。
很快,這個概念就被各路化妝品研發人員給號住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折騰出了一個「兔耳模型」,目的是用來鑒別哪些化妝品成分會導致兔子的耳朵產生粉刺,從而以此結論推導出某個成分在人類皮膚上致痘的可能性。
對,你們現在看到的聽到的絕大多數的說「XX成分會致痘」的結論都是來自於這種動物實驗!當然也包括各大成分網站上對於這方面的標註。
然而,跟著我時間久的都知道,動物實驗結論再嚴格再精密也不能和人體結果劃等號。所以,這些實驗的結論在人的皮膚上到底是否可靠呢?
為此,Kligman和Mills在1982年又發表了另一個研究,大意是:他們重新建立了一種可以測試某個成分致粉刺性的人類皮膚模型,然而,其結果卻和在兔耳模型中觀察到的並不一樣。。。
面對這樣的局面,不光是你,所有人都表示懵圈了~
最後,還是美國皮膚病學會先坐不住了,在1989年舉辦了一次關於這個問題的研討會,手動統一了下結論,做出了如下規定:把某物質的致痘潛力划出四個等級,用0~3分來表示,0分表示沒有致痘性,3分表示有較強的致痘性。其中,如果動物模型實驗得分為0,那麼所對應的成分可以認為在人皮膚上也不會致痘;如果動物模型實驗得分為1,也可認為不太可能引起人類反應;如果動物模型顯示為2分或3分以上,那麼應該在人體中進行充分測試以後才能大範圍使用。
即便如此,也還是有人對此表示不服,嫌棄Kligman的人體模型實驗不完善,要繼續搞事。
2006年,Zoe Diana Draelos一伙人在Kligman人體模型的基礎上,重新做了一套實驗,主要目標是想看看那些單獨使用時被認為有致痘性的物質在加入到最終配方里以後是否還有同樣的致痘效果。
結果嘛,再一次給前人啪啪打臉——即便使用同樣的人體模型,在單獨測試時被認為有致痘性的成分在成品中並沒有表現出致痘性:
事實上,這個實驗還是極端誇大了使用條件後得出的結果。
啥意思呢?
第一,他們這個實驗是把測試產品直接弄了個貼片像膏藥一樣貼在被試者背部折騰了4周得出的結果。這無疑會增強測試產品的吸收和滲透,自然也就會使它們有遠超實際使用場景下的更高的致粉刺率(沒有人會塗完護膚品再給臉裹層塑料布吧);
第二,受試者是刻意挑選的有粗大毛孔的痘痘易感體質(你要本身不愛長痘,皮膚細膩,對不起,人家不用你);
即便如此也沒有出現問題,所以你怕個毛?
以下是這個研究的作者總結整理的曾經被報道過具有致痘性的成分的一些數據:
我把其中評分比較高的給畫出來了,方便部分咋說都害怕的寶寶作避雷參考。這裡需要說明的有兩點:
- 因為這個評級是按0~5分來劃分的,跟前面美國皮膚病學會規定的那個不太一樣,所以,我只畫了在組織學檢查結果或視覺觀察結果中出現過4分的成分。如果你特別害怕,也可以把所有出現過3分甚至2分的成分也劃入黑名單(雖然,我認為真的毫無必要,下面會講為什麼);
- 組織學上的檢查結果相比靠視覺觀察的結果更可靠一點。因為靠視覺觀察只能觀察毛囊擴張的情況(對,只要有肉眼觀察到毛囊擴張就會被認為陽性了,而不是必須長出個粉刺或痘痘),而毛囊擴張很容易被誤解,因為毛囊擴張並不一定就是毛囊堵塞粉刺形成的表現。比如可以引起刺激性反應的材料(像十二烷基硫酸鈉),也會由於刺激而在視覺上產生毛囊擴張的現象(曾經說過的炎症性毛孔粗大),但是組織學檢查會發現毛囊里並沒有粉刺活動;再比如用於治療粉刺(例如硫磺或水楊酸)的角質層剝離劑也可以在粉刺從毛囊脫落時產生暫時的毛囊擴張現象;
所以,為什麼各路大神的研究會出現這樣五花八門的結果呢?
簡單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 使用的實驗模型不同,人體模型和動物模型結果不一樣太正常了(其實即便是人體模型和實際的臨床實驗結果也依然可能存在差異);
- 實驗終點結果的檢查方法不同,比如前面提到的組織學檢查和視覺觀察就不是一個套路;
- 實驗的具體操作細節不同也會導致結果不同,比如被檢測物質的使用次數、使用頻率、使用量等等這些細節每個實驗都不盡相同,結果有差異也就不足為奇;
- 評分制度不同也會影響我們對各個實驗做出比較精確的橫向對比;
結論:根據當前研究的結果,對某個成分或某個產品是否致痘的研究理論並不是很充分,各種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被廣泛使用的動物實驗雖然具有可重複性、有效性、廉價快速等優點,但也僅僅只能作為一個比較好的篩選方法,而不能作為某個成分或產品是否致痘的實錘。即便是為此特意開發的人體模型也只能作為確定某個產品安全性的眾多測試方法之一。相對來說,目前比較靠譜的還是實驗模型結合臨床使用測試一起看,只不過,這樣的話檢測成本也會大大提高,大概也只有一些特別有實力且重視信譽的廠家才可能做到。
一句話總結:目前被認為容易致痘的成分或含有這些成分的護膚品並不一定會導致你長痘!
啥?你還是怕?
好吧,那我再給你加一堂小灶吧~
維A酸乳膏你曉得伐?
我想每一個被痘痘折磨的死去活來的寶寶應該至少都聽說過它吧!祛痘神器有沒有?!
然而,你曉得這裡面用的基質是啥不?
我告訴你哈~液體石蠟(就是被人黑出翔的礦物油)、硬脂酸、凡士林…
嗯,我隨便找了倆配方你們隨便看看~
配方A:
配方B:
礦物油硬脂酸凡士林這些東西都是在上面那一堆五花八門的實驗里被認為有致痘風險的,居然也堂而皇之的用在了祛痘神器里。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我會說曾經還真有人提出說這種維A酸乳膏有致痘風險嗎?不過,結果還好,被另一波人啪啪打了臉,還打的更響了。
先是用兔耳實驗,結果:0.05%維A酸乳膏沒有致粉刺潛力。
左圖為用了維A酸乳膏的,中圖為啥也沒用的對照組,右圖則是典型的毛孔擴張+粉刺形成的圖片。很顯然,左圖和中圖沒啥區別。
還不夠,又做了臨床實驗,結果:0.1%維A酸霜不但沒有導致粉刺,還有強效的去粉刺作用。
其實,即便不做實驗,現在的你就用腳指頭想也能想得通啊!
這藥膏本來是治痘的,要是真會起反作用,那早他媽就被臨床淘汰了,根本活不到今天!因為,兔子耳朵會騙你,人的後脊樑皮膚也會騙你,但長痘的你不會自己騙自己,如果用了這個藥膏痘痘更嚴重了誰特么還用?沒人用了藥廠才不會一直做!(PS:使用維A酸前期的不耐受和或短暫的痘痘加重等現象另說)
而且,藥膏的建議用量可比你日常能塗到的基礎乳霜多的多~
那妹子們常說的「XX護膚品悶痘」這種事到底是否存在呢?
這個嘛,我認為是存在的,只不過這個「悶」出來的痘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痘痘就不一定了(這裡的痘痘指皮膚科專業上講的尋常痤瘡),更有可能是一些類似痘痘的其他皮疹。比如,可能是對某個產品的某個成分出現了過敏或接觸性刺激性皮炎的疹子;也可能是本身皮膚已經水油過多還拚命的給自己保濕補水,結果造成角質過度腫脹堵塞了毛孔(那些以為長痘、出油多是缺水導致的人,說的就是你們),這大概就是傳說中「油膩厚重的護膚品更容易致痘」的實踐來源吧(保濕好的一般都比較油膩厚重。然而,目前在致痘風險方面呼聲很高的成分恰恰是些非常輕薄的油脂,輕薄到一般的配方師都超級喜歡用!因為主用它們做的產品膚感也都很清爽,成本也不高,客戶喜歡老闆滿意!比如肉豆蔻酸異丙酯、棕櫚酸乙基己酯。倒是凡士林這種真的超級油膩厚重的成分在致痘實驗里的得分並不算高。。。又一次驚喜?又一次意外?哈哈哈~)。
其實皮膚問題表面癥狀很多都看起來比較相似,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很難分清的。別說普通人了,皮膚科醫生經常也得是細心觀察+仔細詢問病史甚至做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才能確診你皮膚上長的某些東西到底是個啥玩意。額~不管哪個出版社哪個大咖寫的,所有皮膚病學的教材里每一章總有一節叫做「XX病的鑒別診斷」的內容,你們猜猜這是為啥?
所以,即便現在流行的致痘成分的信息不靠譜,但如果你確定你的「痘痘」是因為使用了某種護膚品導致的(很有規律,用了就長,停了就好或者減輕),那也應該果斷停用,不用懷疑。除此之外就不要拿著個雞毛當令箭了,因為這樣很容易因此而錯過一些令你「相見恨晚」的好產品!
這裡尤其要提醒那些在這方面中毒至深的痘肌或痘痘易感體質的寶寶們,解決你們痘痘問題的關鍵是儘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安全有效的治痘方法而不是琢磨這些頂多只能算有一點點參考價值的致痘信息!(此處的治痘方法也包括輕微痘肌們的家庭護理措施)
如果你實在害怕,那就在做好治療的基礎上看看前面的避雷參考,盡量不碰那幾個評分很高甚至作為致痘監測陽性對照的成分~還是覺得不放心?那就打開一個成分網站,把所有明確標註有致痘風險的成分都拉黑;依然不過癮?那,那就幹掉成分網站里所有以各種形式提到有致痘風險的成分吧,然後,如果你發現沒啥產品能用了,別怪我哦~
參考文獻:1.Fulton J E, PayS R. Comedogenicity of current therapeutic products, cosmetics, and ingredientsin the rabbit ea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1984,10(1): 96-105.
2.Thorne E G, SheaL M, Mezick J A, et al. Lack of comedogenicity of tretinoin creams[J]. Journal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1984, 11(5): 902-903.
3.Katoulis A C,Kakepis E M, Kintziou H, et al. Comedogenicity of cosmetics: a review[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1996, 7(2):115-119.
4.Draelos Z D,Dinardo J C. A re-evaluation of the comedogenicity concept.[J]. Journal of The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06, 54(3): 507-512.
5.Nguyen S H, DangT P, Maibach H I, et al. Comedogenicity in Rabbit: Some Cosmetic Ingredients/Vehicles[J]. Cutaneous and Ocular Toxicology, 2007, 26(4): 287-292.
更多乾貨請關注公號「曉安說臉」回復關鍵字查看:
【問題肌膚】祛痘 | 黑頭 | 抗皺 | 痘印 | 美白 | 脂肪粒 | 毛孔粗大 | 敏感肌膚 | 外油內干【買前必查】蘆薈膠 | 小黑瓶 | 神仙水 | 雅漾大噴 | 雅詩蘭黛 | 健康水 | 紫蘇水 | 流金水 | 家用美容儀 | 無印良品 | 肌研 | 炫詩洗髮水 | 雪肌精 | 紅色蜜露 | 薏仁水 | 紀梵希 【成分詳解】酒精 | EGF | 果酸 | 胜肽 | 玻尿酸 | 甘油 | 表面活性劑 | 苯丙乳液【劑型真相】 精華液 | 潔面乳 | 原液 | 化妝水 【醫美技術】光子 | 激光 | 熱瑪吉 | 超聲刀 | 深藍射頻 | 熱拉提 | 調Q | 點陣 | 美白針 | 美白丸 | 填充劑 | 水光針 | 白瓷娃娃 | 黑臉娃娃 | 王者之心 | 王者風範 | DPL | 脈衝染料激光【基礎護理】卸妝 | 防晒 | 補水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