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積累

論積累

來自專欄雜談4 人贊了文章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保存好一針一線,不鋪張浪費。曾經父母如此教育我,而我也如此照做:書本整整齊齊、封皮乾乾淨淨、收集好每一個購物的塑料袋、不無節制的亂花錢。

現在回想起來,節儉、保存好每一個塑料袋,之所以能作為傳統美德流傳三五千年,是有深刻道理的。如果把這個「傳統美德」加工的現代化一點、通俗易懂一點,那麼就是「論積累」。核心問題有這麼三個:1)什麼是積累、積累的意義;2)常見的積累形式;3)積累的核心指標。

一、什麼是積累、積累的意義

積累這個詞語很好懂,就是收集並儲藏的意思。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文明誕生的時候,就是從「採集文化原始部落」發展而來的,人們採集果子、採集食物、儲藏在山洞的深處,當雨雪天、或者長期沒有獵物的時候充饑。積累是深深烙在人類內心深處的,既是一種對飢餓的恐懼,也是一種對生存的渴望。

關於積累的意義,更是不言自明。我有100個果子,你有10個果子,我會活得更久。積累更多食物的人,就越遠離飢餓的恐懼,也越靠近活下去的渴望,這就導致人性希冀積累越來越多。

因此原始人積累果子和肉乾、奴隸主積累奴隸和女奴、士大夫積累土地與戶口、資本家積累資本與聯姻、現代社會積累房地產和IPhone。

於此同時,我們觀察到積累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同積累形式的容量差距明顯、積累的速度是不同的。這說明「積累」與「積累」之間有著天地一般的差距。本文僅取其中兩個方面描述:積累的形式和積累的指標。

二、常見的積累形式

如果問一個人「什麼是積累」,恐怕他只能想到攢錢和買房。誠然錢和房產是最重要的積累形式之一,錢具有流動性,而房產是以五十年為單位的最佳保值物。

只是,本文介紹的積累並不只是指錢和房產。常見的積累形式有如下幾個大類:知識、魅力、人格、技能、資本、資產。

2.1)知識型積累:

積累知識是一個很常見的選項,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古至今,有多少讀書人就有多少人選擇了知識型積累。知識改變命運絕非空話。

2.2)魅力型積累:

魅力型積累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選項,許多高魅力的人,你接觸他就會覺得如慕春風,恨不得常伴左右,舉例說明:演員、政客、企業家、大多都是這條路線。

2.3)人格型積累:

人格型積累千百年出一人,堪稱民族脊樑,在大是大非之中定義了民族的導向,引導了時代的推進。古代謂之聖人,如孔、孟、王陽明。而人格型積累,在古代也謂之鄉賢,近代少了。

2.4)技能型積累:

技能型積累是近年來職業分化後出現的。古代職業選擇少,四民士農工商包含了一切。而近代隨著職業分化,不同職業都有一條登天一般長的技能樹,此時技能型積累就出現了,有鏟車技藝出神入化的、有一次烤100支羊肉串的、有單手彈琴的、有直播唱歌的、有直播LOL的。這些都屬於現代社會在職業分化後的技能型積累。也是現今我們最常見到的類型。

2.5)資本型積累:

資本型積累也是近代出現的,近代銀行出現後,大批遊資可以在每一次波動中攫取大量資金,進而形成了獨特的新種族「資本大鱷」。只要積累足夠的資本,那麼足以在資本市場攪動起狂風暴雨。此處需要說幾句閑話:上面的資本大鱷前增加了一個定語「新種族」,是因為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不論這個資本的屬主是誰,資本的天性是追逐利率,也就是說資本的行為與屬主無關,進一步考慮就是「資本一旦升級為可自我運行攫取利潤的級別之後,它就再也不屬於任何個人,而是成為一種具有生命的全新種族,本質上已與其屬主脫離了關係」

2.6)資產型積累:

資產型積累是比較古老的,如房地產、店鋪、廠房、公司。其中最暴利的莫過於土地的積累,古有地主,現有房地產商。而廠房、公司、店鋪一類的資產,是近些年出現的。

還有一些已經式微的形式不再贅述,如:積累糧食、積累水源、積累空氣等等。

積累的主體可以是個人、組織、政府機構或者是全人類。而積累的客體可以是一切可利用或不可利用的物質或者非物質。

那麼積累糧食的老農和積累資本的大鱷究竟有什麼區別?積累知識的學子和積累技能的工人差距有多大?積累人格的聖賢和積累魅力的歌手如何抉擇?這就是下一章節要討論的內容了。

三、積累的關鍵指標

積累的關鍵指標莫過於:積累的容量、積累的增加速度與失效速度、積累之間的可交換性。

3.1)積累的容量

積累的容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老農存糧,超不過三年,否則糧倉空間不夠;知識型積累的容量受限於人類的大腦容量;技能型積累受限於人類科技樹點到了哪個位置;

相比之下:魅力型積累、人格型積累、資本型積累、資產型積累就佔據了非常大的優勢。

魅力型積累容量上限高,歌手可以有千萬歌迷,政客可以指揮過億群眾。

人格型積累容量上限高,孔孟之言在中國流傳了兩千五百年,並且還會繼續流傳。

資產型積累容量上限高,只要國家允許,公司和廠房可以遍布全國。

資本型積累無上限的,資本僅僅是一個個數字,容量無限,完爆其他弱者。

因此,現代社會玩資本的鄙視玩知識的,讀書的鄙視種地的,歌手鄙視學者。這是一種現實層面的優勢,不受任何人的意志更改。

3.2)積累的增加速度和失效速度

速度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有太平洋一樣大的碗,但是只有一個小水龍頭也是無奈。

3.2.1)積累增加速度

農民伯伯的積累速度應該是最慢的,每年種地收那麼三兩斗,再慢不過如此。

其次人格型積累,一個人的人格需要蓋棺方能定論,並且得經得住幾十年一次的拉出來晒晒

再次資產型積累,資產型積累需要十年以上時間,加之和環境的有效配合方能積累

再次資本型積累,資本是流動性資產的高級形式,非二三十年不見成效

再次知識型積累,一個人需要讀二十年書才能看見點快結束的跡象。

再次技能型積累,五年十萬小時定律足以。

魅力型積累最為分化,快者一夜就紅,慢者數十年才能積累足夠魅力

3.2.2)積累失效速度

農民伯伯的糧食,一年就從新米變成了陳糧

魅力型積累,運氣好的幾十年不過期,運氣不好者一個月就過氣。

技能型積累,取決於技術演進方向,一般而言五年換一次

知識型積累,取決於知識過期時間,一般而言二十年換一次

資產型積累,取決於政權穩定性,一般而言與一個國家同生共死

資本型積累,取決於利率和政權穩定性,一般而言資本會活得比一個國家命長

人格型積累,千年不過期

從積累的增加速度和失效速度看,不難理解一些常見的社會現象:

「我大侄子打工掙的錢和你大學畢業一樣多」這是技能型積累速度快於知識型積累導致的

「過氣明星不如雞」這是魅力型積累容易消散

「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大宅子在戰亂中都沒了」這是資產型積累與國家同生共死導致的

3.3)積累之間的可交換性

講「可交換性」這個詞有點庸俗,因為學經濟學的都知道,交換就是等價物的衡量,交換的容易程度就是流動性的大與小,流動性最大的就是錢。因此「積累之間的可交換性」其實講的是「積累如何變現」,我等讀書人恥於談錢,因此名字改成「積累之間的可交換性」吧。

積累的可交換性是個很重大的問題。一個農民工,在幹活的時候練了一身的健身技巧。如果不能折現,他就沉默在工地與工地之間了。後來有了直播平台,成功的把積累的健身技巧換成了錢,並且可以每天換一次,這個就神奇了。

在討論積累的可交換性時,我們必須嚴肅的談這個問題,否則就會調入「銅臭」「文化」「獻身」等良性或者不良性的陷阱。

農民伯伯的積累,只能擔到街上賣個三瓜兩棗。

人格型積累,受限於往往這種積累大成的,都是死人,幾乎無法變現(除了孔子的後人們賣門票這種的)。

知識型積累,同樣局限於變現渠道短缺,只能選擇如下幾個渠道:留校任教變現、講課培訓變現、諮詢服務變現等等。

技能型積累,變現渠道就比較廣泛了,找一家公司即可將技能轉化為現金,風險在於技能過期和隨著年齡帶來的技能產出下降。

魅力型積累,變現渠道十分廣泛,電視、廣播、代言、通告、回憶錄等等,只要魅力在,變現能力就在。

資產型積累,變現渠道非常通暢,只要資產還具有可用價值就可以變現。

資本型積累,這就是流動性,這就是現金。

本著DG的思想:認識事物的三個步驟: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本文先描述了什麼是積累,然後描述了為什麼積累的「容量、速度、變現」如此重要,接下來就說到重點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答案就是:在一些容量大,速度快,變現程度強的方面積累自身,最終你會肉身成神的。

建議的方向有:知識、魅力、人格、技能、資本、資產。

推薦閱讀:

TAG:人生 | 財富積累 | 知識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