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炎黃子孫?| 中央之國系列3

誰是炎黃子孫?| 中央之國系列3

來自專欄發現中國知識地圖64 人贊了文章

| 1 |

在「原始東夷」的三個聚落區中,遼河流域己經因為氣候的原因,在5000年前沒落了。

而處在長江以南的環太湖流域,由於長江的阻隔,暫時還不會與北方族群發生地緣衝突,這使得他們得以暫時獨立的發展屬於自己的文明。

這樣一來,三個聚居區域里現在唯一還留在我們視線之中的便是山東半島的海岱文明。

▲ 原始東夷的三個主要聚居區域——遼河平原、山東丘陵、環太湖平原

其實,山東半島對於「原始東夷」來說,本身就是無疑最具有地緣優勢的:處在另兩個親緣文明的中間固然是一個因素,但丘陵地形也是它能夠形成穩定文明的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儘管在大片平展的沖積平原是農耕民族所不懈追求的生存之地。但在原始文明初期,由於人類治理水患的能力很有限,高地與平原地區結合的丘陵地帶才是最佳選擇。

▲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遺址(距今約5500-4500年)創造的攔水壩,是先民水利工程的最高傑作,但也僅能維繫不長的時間

所以,當「原始東夷」們在山東半島的低矮丘陵形成穩定的文明或者說穩住自己的陣腳之後,很自然的下一步選擇是向西方的華北平原拓展生存空間。

不過,「原始東夷」們並不是唯一有這種想法的族群。還記得我們以前提到的「原始西羌」嗎?此刻,正居住在黃土高原上的他們也正有意走下高原,爭奪這片同樣被黃土覆蓋的土地。只是,在此之前他們必須先完成內部的整合。

黃土高原本身只是對太行山以西,那一片海拔1000—1500米、黃土覆蓋厚度50一180米的土地的統稱。事實上它還可以被分為數個地理單元。

▲ 黃土高原方位示意圖

如果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它包括山西全境,陝西中北部,河南西部,陝西東部,寧夏大部。如果按照方位來劃分,我們可以依黃河「幾」字型的河道,將「幾」字當中的區域標註為中區,兩側則為西區和東區。就目前我們所要涉及的歷史來看,故事將集中發生在中區與東區的交界處。

毫無疑問,總的來看最適合耕種的土地一般都位於河流下游的沖積平原區,古典時期的很多文明區也正是集中在類似地區。

一般而言,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會形成較大面積的沖積平原,如果人類能夠掌握水流的規律並加以控制,無疑是最適合人類開展農業生產的地區。

▲ 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均位於大河流域的中下游沖積平原區域

不過地球上的河流並不總是直接流入大海的,特別是那些大河的支流,在這些支流的中下游地區同樣會形成小塊的沖積平原,而這些地區同樣有可能誕生人類文明。

黃土高原就存在著這樣幾個重要的沖積平原。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它們無疑在中國的地緣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我們可以在地圖上將這幾個沖積平原標註出來。

▲ 炎黃初始聚落區示意圖

它們分別是,位於黃土高原中區的渭河平原,也就是「關中平原」(今陝西省境內);位於黃土高原東區的「汾河平原」,也被叫做「汾河谷地」(今山西省境內);還有就是位於黃土高原邊緣,與華北平原相接的「洛陽盆地」(今河南省境內)。

它們時而被稱為「盆地」,時而又會被叫做「谷地」。由於它們都有著平整的地形、富有養分的土壤同時還有高山的庇護,因此,很多時候它們會比那些處在入海口的三角洲更為安全。

| 2 |

對於「原始西羌」族來說,他們無疑是選擇了「渭河平原」做為最初的根據地。這塊被後世稱之為「關中平原」的盆地區,因為孕育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一一秦帝國,而又被稱為八百里秦川。事實上,它做為中國地緣政治核心的地位一直延續到了1100年前唐帝國覆滅之時。

除卻我們剛才提到的三個主要平原外,黃河本身「幾」字型河道的西側和北側、東側還另外衝擊出了三塊狹長的條狀平原地帶

它們通常被合稱為「河套平原」,不過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有各自獨立的稱謂。西側的那塊位於寧夏青銅峽市至石嘴山市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北側以巴彥淖爾市為中心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而最東邊,以包頭、呼和浩特為中心的土默川平原(多說一句,「土默川」即「敕勒川」,沒錯,正對應那首婦孺皆知的名作「敕勒川,陰山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又稱「前套」

▲ 河套平原示意圖

當然,「原始西羌」們暫時還不能佔據位於北方的這三塊狹長平原,他們暫時能做的還是前面所說的,先佔據最為安全而又農業條件最佳的渭河平原為根據地。這塊北有陝北高原庇護、南有秦嶺阻隔的盆地區,的確適合安靜的發展文明。更何況它那厚達數十米,質地鬆軟又富含氮磷鉀的黃土層,非常適合僅僅擁有石質工具的原始先民耕種。

而同時期的東部沿海及長江中下流地區,儘管同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由於土質要麼更為堅硬(長江中游),要麼過於濕軟(沿海尤其是長三角地區)。

「淮海惟揚州······厥土惟塗泥,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

——《尚書·禹貢》

▲ 文獻中對古揚州(今淮河以南的長江中下游)的糟糕描述,大意是:「揚州這裡的土質都是鬆軟的塗泥,農田質量為最差的下下等級,出產的賦稅數量也不過是下上等級」

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非常困難,這些地區的初步農業開發基本都要等到秦漢時代金屬工具普及之後了。

▲ 到了漢武帝的時代,古揚州依然被形容為「江南卑濕,丈夫早夭」

這也能從一方面解釋為什麼「原始東夷」在創造比「原始西羌」更為先進的石器文化(玉石文化是石器文化發展的頂峰)後,卻最終還是敗於「原始西羌」之手。因為在技術手段落後的上古時期,易於開墾的黃土地終究是最佳的農業用地。誰率先佔據了這塊土地,也就意味著誰率先擁有更高的生產力。

就我們今天所要解讀的「原始西羌」內部爭鬥過程來說,炎、黃更應該被理解為黃土高原上同屬一個文化體系的兩個小部族。當然,以中國歷史的慣例來說,是非常強調個人的作用的。因此後世史家將之升華為兩位帝王式的英雄人物也是很自然的。

▲ 矗立在河南省鄭州市西郊的炎黃二帝像

關於炎、黃二族最初的聚落區,歷史學家們已經多有考證。炎帝族被認為最初是聚落於「姜水」之畔;而黃帝族被認為是「姬水」之濱。

姜水到底指得是哪條河,目前還處在爭論當中。不過無非是在岐山以東還是以西罷了(岐山的位置在圖上已標出)。換句話說是在渭河平原的西頭。而姬水則等同於「北洛水」(並不是流經洛陽的那條洛水,而是渭水的兩大支流之一),在圖上有標示,也就是在渭水之北的陝北高原之上,我們知道現在那裡有一個黃陵縣,被很多人認作是是黃帝發源及歸葬之處。

▲ 炎黃二族的具體起源區域

結合歷史的記載以及當地的地理特點來看,炎黃兩族最初的坐標應該是可信的:即在「原始西羌」內部,炎帝族應該是西向最先進入關中平原,並取得優勢地位,而在此之後黃帝族也隨之從陝北高原南下進入渭河平原。

關於炎黃之間的爭鬥,一般被認為是爭奪中原的統治權。儘管中原的概念被後世擴展為今天整個河南省及周邊。但對於最初的「原始西羌」來說,中原更多的意義是黃土高原東部的邊緣地區,也就是連接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河洛地區」。

▲ 「河出圖,洛出書」。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不僅是地理上的中原,更是文化上的中心,圖為傳說中的「河圖洛書」

不過當成熟於渭河平原的「原始西羌」族走到黃河「幾」字形河道的拐點時,他們會遇到兩個選擇。一是向北跨過黃河進入汾河平原(現山西境內),二是沿著秦嶺與黃河之間的那條狹窄通道,進入河洛地區(以河南洛陽為中心),進而北上進入華北平原。

| 3 |

無論是讓原始先民還是現在的我們來選,後一條路無疑都是更具有誘惑力的。我們無法確定炎黃二族是誰先到達了河洛地區,不過這一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黃帝族最終取得了勝利。而炎帝族最終不得不跨越黃河去開發汾河平原了。

炎黃二帝爭奪部落話語權的那場戰爭,史書上記載為「阪泉之戰」。對於「阪泉」這個地方在哪,一直都是爭論的話題,特別是在這個歷史可以賣錢的年代(旅遊開發)。

一種說法是它位於太行山東側、華北平原上的今涿鹿縣(河北省);一種說法是位於黃河以北,汾河平原以南的今解城縣(山西省),最後一種觀點認為是位於洛水與黃河交匯處的「洛納」(今河南省鄭州市下轄的鞏義縣)。

▲ 「阪泉之戰」形勢圖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涿鹿縣,「原始西羌」內部的統一戰爭還不至於跑到華北平原去解決。而涿鹿之所以被誤認為是發生地,主要還是因為後來這裡的確發生了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決戰(即真·涿鹿之戰,我們下面的文章將會說到),不過主角並不只是炎黃二族了。由於原始資料的不足,古人往往將兩場戰爭混為一談了。

可能的地點應該是在後兩個地區,「解城」可以理解為進入汾河平原的橋頭堡;而佔據「洛納「更是可以被理解為取得了中原的所有權。如果按造史學界一貫的觀點,認為炎黃之爭是為了爭奪中原的統治權的話,那麼「洛納」應該更有可能是矛盾的爆發點。

「原始西羌」內部整合的結果就是,黃帝族佔據了河洛地區,並得以獲得直接進入華北平原的機會。而炎帝族則選擇了越過黃河,沿汾河向北拓展領地。但是對於渭河平原來說,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認定在當時誰更具有優勢。

其實,對於「原始西羌」來說,誰作為盟主並不是最重要的。後面的事實證明,血畢竟濃於水。在遇到共同的對手時,炎黃之間還是能夠同仇敵愾的。

▲ 5000年後,當抗日的烽火燃起,國共兩黨也因共同的祖先與文明短暫攜手。左圖為1937年國共合祭黃帝陵時,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一方祭文。

(待續。下一節主題為 誰控扼了山西大地?)


原文:溫駿軒 重編:程澄

本文地圖繪製於「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

ageeye.cn/

weixin.qq.com/r/1igwKA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懸案系列】西漢的巨額黃金是如何失蹤的?
品美食溯根源:從遠古走來的廣西瑤族人
南溪鎮三十四處不可移動文物 部分文物的歷史和圖片
1938年2月日軍攻佔臨汾的影像
【時事評論】希拉里犯了歷史常識錯誤

TAG:地圖 | 歷史 | 歷史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