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漫評晚唐歷史 第31節 馬嵬兵變
185 人贊了文章
如果唐玄宗的對手,只是安史叛軍,唐玄宗實在沒有必要逃離長安城。因為大唐帝國在西北地區依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問題是,唐玄宗的對手並不是只有安史叛軍。堅守長安城,自然有機會阻止叛軍深入關中,但是西北軍繼續高呼清君側時,唐玄宗拿什麼應付呢?
相關內容,前面已分析很多了,這裡就不重複介紹了。
唐玄宗出逃時,迅速極了、也隱蔽極了。
在轉移前,唐玄宗並沒有召集大家進行任何討論,只是與最核心的成員做了簡單的蹉商;在轉移時,並沒有做任何組織動員工作,只是帶著最核心的成員,神不知鬼不覺的就在夜裡出發了。
第二天早上,文武百官照常上班,進入皇宮突然發現,皇帝早已出逃了;當時就一片混亂了。
這個消息傳出後,許多人一時興奮異常,於是都自發的衝進有錢有勢的人家公開搶劫;甚至衝進皇宮大內、政府庫房公開搶劫;於是皇帝坐朝的地方,也有老百姓騎著毛驢衝進來;總而言之,什麼好就搬什麼吧。[注1]
面對此情此景,難免會讓人感覺,大唐帝國算是要完了!
在出逃時,楊國忠建議把府庫的物資全部燒毀,以免留下來資敵。唐玄宗說,如果我把這些東西燒毀了,叛軍進來缺少物資,肯定會壓榨老百姓的;不如給叛軍留下。[注2]
許多年前,我看到唐玄宗的這種說詞,總有一種欲說還休的感覺。
戰亂一起,你說大哥們會怎麼想?我是說,現在把幾十座城池弄成一片焦土,讓這裡的老百姓全部變成炮灰,只要能取得戰爭的勝利,真有一個大哥會拒絕這種事嗎?估計沒有!
更主要的是,大哥如果連這種事都會拒絕,寫在歷史書上,他也就是劉阿斗的形象,因為就他這副德性,穿上龍袍也不象太子!為了追求勝利,為了我們的偉大的事業、為了我們的帝國,讓幾十座城池變成焦土算個屁啊?讓幾十萬、幾百萬阿貓阿狗的老百姓變成炮灰,算個屁啊?至於因此死個全家,更算個屁啊?你竟然以此為理由就放棄抵抗,真你X的,就是傳說中的死狗扶不上牆!
許多年前,敵人攻打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在危急時刻,突然發現,只要把一條大河挖得決了口,只要不怕因此死亡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老百姓,就能奪回戰略的主動權。面對此情此景,你是最高決策者,會拒絕這種這樣做嗎?關鍵是,作為後世的讀史者,會如何評論這種決策呢?
事實上,只要大家知道這種基本的歷史事實,就會明白,看到唐玄宗在出逃前這種以人為本的話,我為什麼會欲說還休了。
但是,許多年後,我再讀這段歷史時,突然發現,唐玄宗這樣做,也有著他的盤算。因為燒毀帝國都城的府庫,那得多大的動靜啊!這樣一折騰,唐玄宗還怎麼偷偷出逃呢?
這樣一想,自己都覺得都是一種罪過。難道我就不能給歷史留下一件華麗的衣服,非要把它一件件的都扒光嗎?
有時候寫這種文字,自己都會覺得太冰冷了,但是既然要解剖歷史,就得學會忍受這種冰冷。否則,我們寫歷史時,就會有意無意的忽略那一地炮灰的存在,總認為他們就是一行行、一串串無意的數字;問題是,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啊;都是與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啊!
用英雄史觀看歷史,表面上很溫情、浪漫,但是當我們把目光落在那一地接一地的炮灰身上時,自然會發現,那種溫情浪漫的故事,常常冷酷血腥的讓人喘不過氣來。
唐玄宗逃過一座橋後,楊國忠就建議說,我們應該把這座橋拆毀了。因為留下這座城橋,叛軍追擊時,對我們會非常不利。但是唐玄宗拒絕了,總而言之,叛軍就是一夥殺人的魔王,我們把這座橋拆毀了,自然可以遲緩一下叛軍的行動,但是長安城的人想逃亡時,也會變得困難重重。
許多年前,我看到這段內容時,也是有一種欲說還休的感覺。
問題是,許多年後,我看到這段內容時,突然發現,唐玄宗這樣做,也有著自己的盤算。因為你是此時的唐玄宗,你最希望的事是什麼?自然是長安城的軍民,會自發的、源源不斷的追隨自己一塊南逃,因為只有這樣,唐玄宗在反攻叛軍時,才會擁有巨大的政治、軍事、輿論資源。
問題是,結果顯然讓唐玄宗很失望,因為長安城的軍民,普遍都留在長安城,等著叛軍接管長安城!
叛軍一路長驅直入,竟然打得大唐皇帝逃出了帝國都城,是不是已到了改天換日的時刻?更主要的是,唐玄宗這個老傢伙,他怎麼就聲不響的就逃離了長安城?這種對江山社稷、國家百姓不負責的昏君,真值得我去誓死追隨嗎?
這樣一想,大家在背叛大唐皇帝時,多少覺得理直氣壯了!
政府軍收復長安後,一心懲罰那些與叛軍合作的高級官員時,有人就說了,他們是無辜的,因為是皇帝拋棄了他們,不是他們拋棄了皇帝!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再書歸正傳,繼續順著唐玄宗出逃說起。
雖然說唐玄宗一直害怕人們追究楊國忠的責任,但是該發生的事,終於還是發生了。
當大家逃到馬嵬驛時,軍隊突然失控了。
總而言之,我們大唐帝國有今天的慘狀,到底是誰弄出來的?大家沒敢把矛頭指向唐玄宗,卻齊刷刷的指向了楊國忠。問題是追究到了楊國忠頭上,距離追究到唐玄宗頭上,還能有多遠的距離呢?
當唐玄宗聽到楊國忠被殺的消息後,那是驚呆了,因為該來的,終究會來。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處理隨後的事情。
三軍將士的態度很簡單,那就是楊國忠死了,但是楊貴妃還活著?唐玄宗一再說,貴妃從來沒有參過政、干過政,所以帝國現在的責任,無論如何也不能追究到貴妃身上啊。大家說,我們殺了楊國忠,楊貴妃活著,我們睡不著覺啊。總而言之,為了讓我們大家安心繼續追隨您,希望您會忍痛割愛。
唐玄宗作為一個資深的政治家,雖然深愛楊貴妃,但是終究知道哪頭大哪頭小,所以他為了楊貴妃做了簡單的辯解後,就下令處死了楊貴妃。
楊貴妃死前,回想從前繁華、奢侈的生活,他會想到什麼?如果上天給她一個機會,放棄從前繁華、奢侈的生活,就可以活到69歲;她會拒絕嗎?
現在上天給你一個機會,你活39歲,就可以過上楊貴妃那種繁華、奢侈的生活;你活69歲,就只能當一個平凡的美婦。你會選擇哪一種生活呢?
這就好像,一個名動天下的大人物,活了39歲。
如果上天給他一個機會,只要他願意接受平凡平淡、甚至卑賤屈辱的的人生,就可以活到69歲。他會拒絕嗎?
如果上天給你一個機會,你活39歲,就可以成為名動天下的大人物;你想活69歲,就得接受平凡平淡的生活,甚至屈辱卑賤的生活,你願意選擇哪一個?
關鍵是,哪一種人生,才算是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呢?沒有人知道。但是以空對空的說,我相信,人們都選擇前者;並且認為,這才是實現了人生的利益最大化。
其實,只要我們明白這層意思,自然就會知道,為什麼許多人會在關鍵時候,寧願面對艱難、困苦、危機、死亡,也會堅持做自己的事;因為在許多人眼中(以空對空的說,在絕大多數人眼中),精彩的人生,哪怕短暫一些,也算是實現了人生的利益最大化!
最簡單而言,許多名動天下的大英雄,只活了二三十歲;許多平凡、甚至卑賤、屈辱中生活的人,活了七八十歲。單純的基於利益考量,你願意選擇哪一種人生呢?這個沒有答案,但是以空對空的說,我相信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前者。
問題是,真的面對死亡的那一瞬,或是在無邊的痛苦中掙扎時,大多數人難免會拉稀、後悔的。
其實,只要我們明白這層意思,自然就會知道,利益最大化並不是簡單的要遠離艱難、困苦、危機、死亡。因為許多的利益最大化,就是與此並肩而行的!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書歸正傳;再順著馬嵬兵變說起。
到此為止,唐玄宗的權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戰。
第一、帝國宰相死了,並不是皇帝下的命令;而是憤怒的軍人先斬後奏、強迫皇帝追認合法的。
第二、皇帝最心愛的女人死了,是大家脅迫皇帝做出的相關決定。
這些,其實都是小事,更大的事還在於,皇帝做出向西南戰略轉移的決定,也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質疑。在這種背景下,太子竟然拒絕和皇帝一塊南行了。
太子這樣做的理由,擺在桌面上,那是非常充足。因為現在帝國處於危急存亡之際,我們竟然連敵人的影子也沒有看到,就逃到川蜀地區,這無論如何也說不下去啊。總而言之,我們應該留在北方,繼續率領大家與叛軍作戰。
但是基於隱秘的權力博弈,顯然是太子想趁亂奪權了。
面對太子這種行為,唐玄宗自然是非常生氣。
但是經過簡單的思考,唐玄宗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
從安祿山叛亂後,唐玄宗那是一輸再輸,輸了又輸了,輸到現在,反而沒有什麼包袱了。
此前,唐玄宗背負的東西太多,因為他不想喪失皇權,而且也相信自己可以一直擁有皇權,所以他一再掙扎、各種怪招出盡了。
但是輸到此時,唐玄宗反而輕鬆了。因為從目前的情形去看,唐玄宗怎麼努力,也無法奪回皇權,在這種背景下,任何掙扎似乎都是徒勞的,而且會讓自己輸得更慘。
此時,也許是一種絕望的狀態,但它反而讓唐玄宗更清醒了、更能以大局為重了。
有時候,人之所以會做出各種腦殘弱智的行為,主要就是因為他手上抱的罈罈罐罐太多,在這種背景下,他顧慮太多、私心太多。而當這些罈罈罐罐突然打碎時,他的顧慮就會少了,私心也少了。
讀史者在評論歷史時,容易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就是因為讀史者沒有任何利害關係,所以評論歷史時,總是很容易拋開私心雜念,更容易以大局為重。但是歷史當事人,顯然很難做到這一點。
這就好像大家坐在鍵盤前,說起國家、民族、社會、百姓、正義、公理時,那都是氣吞山河。總而言之,為了這高大上的一切,我們應該這樣,我們應該那樣。問題是,真需要他們犧牲現實利益時,就是為了幾百大毛的利益,常常也會讓人們把最自私最軟弱的一面暴露出來。
唐玄宗前一段時間,之所以看起來昏招百出。主要就是因為他不想喪失皇權,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
而為這個目標努力,他需要考慮的敵人,就實在太多了,多的他都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了。
而現在,輸了又輸,輸的快山窮水盡了,他反而變得輕鬆了。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終於恢復了一個大政治家應該有的胸懷、心機。所以他聽到太子擅自北上的消息,並沒有追究太子的責任,相反還對太子這種行為,給予了適當的肯定,並且又給太子送過去兩千兵馬。[注4]
這兩千兵馬,說起來實在不多。問題是,唐玄宗是偷偷轉進的,所以身邊的兵馬恐怕也就三五千人。唐玄宗最後轉進到成都時,各色人等都加起來,也就一千三百人。[注5]
從這層意義上,唐玄宗幾乎是把多一半帶走的家檔,都送給了太子。
唐玄宗現在的意思很簡單。
總而言之,帝國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我們父子必須得同心同德;所以我們雖然存在矛盾、競爭,但是始終是最親近的人,希望我們能一直精誠團結下去。
後來,唐玄宗聽到太子西北繼位的消息,依然是默認了這種事實,並馬上追認它的合法性。[注6]
從這層意義上,大唐帝國中興,表面上是因為太子北上力挽狂瀾實現的。
實際上,這是因為皇帝、太子之間的暗戰相對結束了,至少沒有從前那樣勢如水火了。而皇帝、太子的暗戰相對結束了,中央政府與西北軍的矛盾,相對也沒有從前那樣尖銳了。
以前的西北軍,一直蠢蠢欲動,無非就是想重新改組中央政府,而現在的中央政府,顯然已徹底重新改組了。
奸相楊國忠,被失控的軍人殺了。
唐玄宗時代的其它高級官員呢?大部分都留在長安城,當偽政府官員了。
現在的大唐中央政府,是一個以唐肅宗為代表的全新中央政府;而且西北軍在新政府中擁有巨大的權力地位。最經典的就是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在新政府中的地位,一時高得都有點不能再高了。因為當時的唐肅宗都發愁的說,現在郭子儀、李光弼權力地位高到這種地步,如果他們收復兩京後,我拿什麼封賞他們呢?[注7]
既然中央政府與西北軍的矛盾不再尖銳,剩下的事,相對就比較好辦了。
在這種背景下,帝國在西北戰場上的優勢,變得那是越來越大。
最後,唐肅宗吹響了衝鋒號,組織起了大規模的反攻,僅僅一天時間就攻克了長安城;又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把洛陽城也收復了;在此基礎上,中原戰場也開始全線反攻,於是叛軍開始紛紛投降。
到此為止,安史之亂似乎就要結束了。
但是很不幸,因為安史之亂只是似乎要結束了。因為隨後不久,這場叛亂就死灰復燃了。
如果叛亂就此結束了,嚴格的說,就不叫安史之亂了,而叫安祿山之亂了,因為史思明實在不是主角。但是叛亂死灰復燃時,史思明就成了主角,而且史思明領導的叛亂,時間更久!
叛亂為什麼會突然又死灰復燃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絕不是唐玄宗猜忌西北軍,誰坐在皇位上,也會猜忌西北軍的。
所以眼看著叛亂即將平定,唐肅宗也開始大玩怪招了。於是,大太監魚朝恩開始節制郭子儀、李光弼等軍方大佬了。
這樣一折騰,軍方大佬在關鍵時候不集體拉稀,那才叫怪事了。
但是即使到了此時,大唐皇帝依然不放鬆對西北軍的控制;於是郭子儀竟然被皇帝解除了兵權,一直賦閑在家;而李光弼最後竟然一步步走向了叛亂的邊緣;至於僕固懷恩更造反了。
這些都是後話,這裡說到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安史叛亂之所以無可抑制,僅僅是因為唐玄宗不會真正信任西北軍,其它大唐皇帝也不可能真正信任西北軍。
只要皇帝與西北軍的矛盾緩和了,吊打安史叛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西北軍從數量、質量上絕不遜色於安史叛軍;更主要的是西北軍背後有強大的帝國機器給源源不斷的輸血。
我們通常總認為,如果沒有馬嵬兵變,如果太子沒有北上,大唐就滅亡了。
其實呢,太子北上,只是讓太子提前上位了;如果太子跟著玄宗南下,以玄宗的長壽,恐怕真能把太子熬死了。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沒有太子北上,那安史之亂如何平定呢?
從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去看,如果沒有意外,太子隨玄宗南下成都,玄宗坐鎮成都指揮,一樣可以平定安史之亂的。
歡迎大關注下一節,如果太子沒有北上
[注1]:是日,百官猶有入朝者,至宮門,猶聞漏聲,三衛立仗儼然。門既啟,則宮人亂出,中外擾攘,不知上所之。於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竄,山谷細民爭入宮禁及王公第舍,盜取金寶,或乘驢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庫。
[注2]:上過左藏,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注3];上過便橋,楊國忠使人焚橋。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注4]:上總轡待太子,久不至,使人偵之,還白狀,上曰:「天也!」乃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且諭將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輔佐之。」又諭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為念。西北諸胡,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注5]:庚辰,上皇至成都;從官及六軍至者千三百人而已。[注6]:癸巳,靈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丁酉,制:「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複上京,朕不復預事。」[注7]:上謂泌曰:「今郭子儀、李光弼已為宰相,若克兩京,平四海,則無官以賞之,奈何﹖」
推薦閱讀: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32節 如果太子沒有北上
※漢高祖劉邦:第五十八節 淚痕春雨剩餘回復(二)
※漢高祖劉邦:第五十九節 淚痕春雨剩餘回復(三)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28節十字路口的選擇 哥舒翰投降安祿山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十七節人們為什麼要跟隨安祿山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