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生活壓力可能會通過基因遺傳給後代。
18 人贊了文章
生命不止,競爭不息。生物界的各種族群,包括人類,都受有限的生存空間和物質資源的制約,生存資料的限制,就帶來了殘酷的競爭,正符合了《進化論》的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生活在共同空間內的同一族群(比如人類),內部也充斥著巨大的競爭壓力,而這些壓力不僅影響著成熟個體(成人)的生存發展,而且對處於生命早期階段的個體(兒童)的健康成長也構成了重大的威脅,甚至影響著整個族群的繁衍。
日前,近日發表在著名期刊《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表明,早期生活遭遇創傷會導致一些人的身心健康不良,並且這可能會遺傳給他們的子女。其中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壓力的某些影響至少可以通過環境引起的精子miRNA水平的變化傳遞給後代。
同時,一項新的表觀遺傳學研究提出了在人類身上也是如此的可能性。此項研究首次表明,同樣的兩種精子miRNAs水平在暴露於早期生活壓力下的男性和小鼠中都發生了變化。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發育、分子和化學生物學教授拉里·費格說:「這項研究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兒童的某些脆弱性是由父母的經歷衍生出來的拉馬克型遺傳。
此研究項目在研究過程中對研究對象中的人群使用「不良童年經歷」問卷(簡稱ACE)作為評價男性早期生活創傷程度的指標。這項ACE研究問卷包括10個關於18歲之前經歷的問題,包括身體、語言或性虐待,以及身體或情感上的忽視等方面的問題,還有一些問題與家庭成員有關。
如果有四個或更多的「是」答案(即回答為肯定),將會使一個人在未來遭受精神和身體健康問題上的風險顯著增加。根據2014年發表的一份「兒童趨勢」研究簡報得知,在人群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約10%)報告得分達到或超過這一臨界值。
眾所周知, miRNA是一種新型的基因調控因子,每個miRNA分別控制著一組不同的基因。直到最近,人們還認為父親的精子在受精時只對母親的卵子貢獻DNA,但是對老鼠研究的新數據表明,精子也對卵子貢獻了影響下一代的miRNAs。人類精子miRNA的表達受到諸如吸煙和肥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的研究記錄過壓力的影響。而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在28名白種人男性志願者中,兩種高度相關的精子miRNAs(即miR-449和miR-34)的表達水平與男性ACE評分成反比,其中早期虐待範圍最廣的男性(ACE評分最高)的兩種精子miRNAs水平比受虐待最少的男性減少了300倍。
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david diickson博士說道:「這是第一項表明壓力與人類精子miRNAs變化水平有關的研究。我們目前正在對男性進行一項新的、規模更大的研究,並在小鼠身上進行更多的實驗,這些實驗可以進一步支持這樣一種觀點——精子miRNAs的改變確實會導致幾代人壓力相關疾病的增加」。
他接著補充補充道:「展望未來,我們或許能找到一種方法來恢復在遭遇極度創傷的個體的較低的miRNA水平,因為表觀遺傳水平的變化(如應激導致的精子miRNA表達下降)是可逆的,這並不是難以修復的DNA序列水平的變化。」例如,肥胖可以改變男性特定的精子miRNA水平,而減肥手術和隨後的減肥可以逆轉這種變化。
除了注重壓力對後代的潛在影響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醫生應當為正在經歷這種早期創傷的病人收集有關兒童創傷的信息。他說:「這是因為童年的虐待、創傷和功能障礙增加了今後身體和精神疾病的風險,嚴重暴露於虐待和/或功能失調的家庭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
此外,對PTSD的敏感性被證明與ACE評分相關,這意味著ACE問卷可以作為篩選工具,以確定哪些人應該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以避免潛在的創傷體驗。」
他最後總結道:「但是,由於回憶不準確或由於許多問題的敏感性,有些人可能無法準確地回答ACE問卷內容,特別是在不允許匿名和或其答案會對他的未來產生影響的情況下。因此,發現早期創傷的無偏見標記物,如特定的精子miRNA含量,可以補充ACE在某些臨床環境中的調查結果。」
作者最後說道,此項研究相對較小的樣本量限制了他們進一步地去探索ACE評分與miRNA表達之間的更深層次的關係。此外,一項關於成人期間行為和心理因素的縱向研究將會重複測量精子miRNA含量,這就可以使研究者進一步探討兒童累積性創傷對miRNA表達水平的影響。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前進和發展的新鮮血液,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健康應當得到社會的關注和呵護。儘管目前社會已經開始關注成年人群中社會心理疾病的高發,並且給予了一定的重視,但當前措施更多地是在解決當前存在的即時問題,而不是探索這類疾病的發病原因。
忽略了這類人群早期生活創傷這一重要因素,漠視了「上醫治未病」這一預防醫學重要原則。本次研究結果正是對成人階段某些脆弱性的發生原因的探索,揭示了早期生活創傷對成年後甚至後代的不良影響,具有重要的發病學研究意義和預防醫學價值。
參考文獻:
1, Kalmakis, K. A. & Chandler, G. 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Assoc. Nurse Pract. 27, 457–465 (2015).
2, Chapman, D. P. et al.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adulthood. J. Affect. Disord. 82, 217–225 (2004).
3, Dube, S. R. et al. Childhood abuse, household dysfunction, and the risk of attempted suicide throughout the life span: findings from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JAMA 286, 3089–3096 (2001).
推薦閱讀:
※激光頭盔和雄性脫髮
※卧槽,別偷我的晚飯!!!
※鼬類中的「白雪公主」,毛皮值千金,靠換皮維持生存
※如何進行R-ChIP數據分析之準備篇
※【11】為什麼雛鴨鵝前五天死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