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離職背後,是一代人面臨的夢想和焦慮

          點擊

藍字關注

MBA智庫商學院,鏈接全球優質商學院資源

作者

李栩然

來源丨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這兩天,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起因是航天601所因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發出的一封公開信,信中痛陳張小平離職的巨大損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雖然此事件刷爆網路後,很快迎來了航天601所的反駁,官微也及時跟進,還原了事情的很多真相。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事件還是引起了許多人關於國企人才流失、福利待遇、成長發展的廣泛討論和反思。

鑒於這方面的文章已經太多,我決定換個角度想一想。

為什麼過去那麼多年,國企一直是這樣的體制、這樣的要求和這樣的待遇,就能留住人,現在卻不行了呢?

想來想去,就想起了《走向共和》里,李鴻章對梁啟超說的一句話: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在國企里更是如此。

一個大型國企,特別是中央直屬的企業,往往已經不能算是一個單純的企業了,他們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好幾代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結婚、生子,生老病死,都是在這個企業里。

它寄託了幾代人的所有感情和希望。

除了政府和一些事業單位,國企可能是社會上最後一個完整保留幾代人的地方了。

從第一批公私合營的國企開始算起,大半個世紀過去了,裡面的人早已換了好幾茬。

可悲的是,我們很多時候,還以為時間在這裡是失效的,過去用過的辦法現在還管用,過去人的精神現在的人都還有,過去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被傳承下來了。

但按照時間來看,他們至少已經經歷了整整三代人。

2

第一代人

他們大部分都是在建國後通過分配或招工進入國有企業,那時候還有福利分房,分的房一般也是在國企廠子里,上班和下班就像大學裡上課一樣。

有些大的國企,廠子里不僅有工作區、家屬院,還有自己的電影院,自來水廠,菜市場,小學,中學,養豬場……

完全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

這些年輕時就進入國企的人,一輩子都可能再不用出去了。

國企為他們提供了一切,此後直到退休,大部分也仍然會一直住在廠里的家屬區,有許多搞科研的工程師和技藝精湛的老師傅,退休後會一直被單位返聘,有許多就這麼一直干到死。

許多國企職工從初中畢業就開始進入國企工作,在一個諸如燒爐子之類的普通崗位上默默工作了幾十年。

一生所見,無非就是黑的煤、紅的火以及自己由黑變白的頭髮,到退休的時候,自己的小孩剛剛成年,就又頂崗進入這個企業,拿起他父親剛放下的鏟子,一干又是一輩子。

生是企業的人,死是企業的死人。

真正做到了奉獻青春獻終身。

考慮到那個年代裡,他們的後代往往就直接頂崗繼續在國企里上班,還可以再加一句:獻了終身獻子孫。

我知道的一個國企里的老院士,已經八九十歲了,還每天堅持正常上班,帶科研項目。

每年新錄用的員工入職前,老院士都會認真地給他們上幾課,講講自己當年是是如何拒絕國外豐厚待遇利誘回到祖國,又怎麼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科研的。

他們真正經歷了從一貧如洗到衣食無憂,真正體會到了這個國家半個多世紀里的滄桑巨變。

對這個國家、對黨、對這個工作生活了一輩子的企業,他們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感情。

他們是大多數國企的底子。

他們也是共和國最堅實的底子。

3

 第二代人

這批人大部分都是在改革開放後進入國企的,當時的途徑有三條:一是大學畢業分配,二是企業正常招工,三是頂崗。

這些人伴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經歷了國企一輪輪地改革,現在還能留在企業里的,基本都是整個企業的管理層或是技術帶頭人了。

他們是當代國企的中堅力量。

與上一代人相比,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心態也更加開放,敢於做上一代人不敢做的改革,國企轉制、股份制改革、上市,基本都是在這一代人的手裡完成的;但與下一代人相比,他們也有保守的一面,許多國企老的傳統還保留在他們的身上。

之前看報道,某國企有一個技術帶頭人,40多歲了,被單位里的人稱為「大師」,每天都蹬著一個快散架的自行車上班,住在一個六七十平的老房子里,除了工作沒有別的愛好,就是打乒乓球。

我看新聞里,他穿著一件上個世紀經常見到的白背心在打球,打法也是上個世紀的,直拍推擋、前三板快攻,就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國企的工資是有天花板的,雖然「大師」的技術很牛,但收入卻並不高。

這些年,外面一直有很多企業高薪聘請他過去,大師都只是搖搖頭,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捨不得在這兒的工作和生活。

這一代人,很可能是最後一代對企業有歸屬感的人了。

4

 第三代人

這一代,大多是2000年以後才進入國企的人,主要是70、80後,最近兩年也有不少90後。

他們是國企里的新鮮血液。

到他們這兒的時候,大部分國企早已經取消了福利分房,這幾年連逢年過節發點小禮品之類的傳統都取消了。

什麼好處都沒趕上,感情也就沒有那麼強烈。

一紙合同代表了他們和國企的關係,國企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市場里的普通公司。

只不過工作稍為穩定一點,社會上的認同感高一點而已。

所以,乾的爽就待著,乾的不爽就走人,這樣的職場通用法則在國企里同樣存在。

當你進入國企後會發現,其實「關係戶」最集中的反而是第二代人,他們往往也是最穩定的一代人。到了新的這一代人,即使當年是憑著關係進入,也很可能過不了多久就自己走了。

因為現在大家的選擇更多樣化了,按照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過去的人們窮怕了,所以這輩子都在追求兩種需求:

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

這也是大部分國企的特點,很穩定,能給予那些願意留下來的人充足的安全和歸屬感。

但對第三代人而言,這是遠遠不夠的,他們討厭國企里繁文縟節的程序,討厭那些老套、傳統的做派,討厭官僚化的人際關係網,更討厭那種一眼能望到頭的生活。

他們追求的是更高層次的需求:

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的需求。

5

在我看來,張小平這樣的人,恰好就是國企里第二代與第三代過渡期的典型。

他們有過對企業毫無保留付出的過往,也有過對企業根深蒂固的感情,還有那份為了夢想執著拼搏的情懷。

但所有的這一切,很可能都敵不過現實里赤裸裸的焦慮。

企業還是那個企業,但時代卻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

這個時代里,一邊是國企技術大牛年薪十多萬,一邊是抖音賣賣萌發小視頻當網紅的女孩月入百萬;一邊是普通人掏空6個口袋才能勉強在一線買房,一邊是范冰冰的弟弟一張照片就能吸金500萬;一邊是大家都在感嘆拼多多上的假貨被誰買了,一邊是奢侈品消費年年攀升;上午還在感嘆張小平,下午就被張雨綺刷屏了……

在這巨大的、可見的對比面前,二十年寒窗、名校的學歷、個人的努力,都顯得那麼渺小。

這也就註定了,在這個時代里成長和工作生活的人,已經很難在重走前輩們走過的路了。

更何況人過中年,精力越來越下降,與此同時,身上的擔子卻越來越重,束縛也越來越多。

單位里的領導,家裡日漸衰老的父母,年幼的子女,疏離的親友;除此外,還有支離破碎的個人時間,相隔萬里的故鄉山川……

那些年少時氣吞山河的夢想,都已經默默地咽了下去,沉到心底,悄無聲息地成了吹破的牛皮。

我猜測,離職之前的張小平,很可能就已經和單位發生了很多的矛盾。

一方面,是年年沒什麼變化的收入和職位;另一方面,企業也也覺得你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難管。

其實,與其相看兩生厭,不如相忘於江湖,該走的走,該留的留。

普朗克曾經道過:一個新的科學真理取得勝利,不是通過讓它的反對者信服,而是通過這些反對者的最終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長起來。

這些年,國企里不斷地有人來了又走,有的去追求更高薪的職業,有的去尋找更能發揮自我價值的機會。

但還是有更多的人堅持留了下來,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根據自己的理想和期待一點點地改變整個體系。

國企的許多老傳統也正在傳承中慢慢消失,新的文化在自然生長。

而張小平,就是這新老交替中,產生的陣痛。

最後,無論是走還是留,都讓我們再來回味一下毛主席的一句名言:

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

作者:李栩然,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原創,知乎粉絲超過14萬,出版有作品《所有的奮鬥都是一種不甘平凡》。善於從獨特的角度,深度思考時代大潮下的個人成長……被粉絲親切稱為「學長」。微信公眾號:栩先生(ID:superMr_xu)。

如果你喜歡本文

歡迎

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

關注我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這65條工作和成長建議,你將受用終生!

985名校院長演講火了:審美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斯坦福心理教授:壓力面前,除了逃避和死扛,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今年最犀利的演講刷屏: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強烈推薦)

知乎高贊:七種應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讓生活慢慢變好

(點擊

藍字

可直接查看,記得分享出去哦~)

MBA智庫聯繫方式:

投稿及內容合作|writer@mbalib.com

廣告及商務合作|bd@mbalib.com


推薦閱讀:

緩解焦慮的四個心法
走出對黑暗的恐懼
你可以減掉作業,但你減不掉中國家長千百年來的生存焦慮
別讓你的焦慮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重霾之下一位母親的思考

TAG:離職 | 焦慮 | 夢想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