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要有邏輯,但究竟什麼是邏輯?
< 精選薦文 2018 第
147
篇 >
作者 | 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01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叫做《語文教材里的 「四大論證方法」 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文章主要講了一個觀點: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里,教了大家四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 基本都是錯誤的,充斥著各種邏輯問題和謬誤。
在這四種「錯誤論證」的基礎上,我們能教會學生什麼樣的邏輯思考能力?這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
文章的細節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就這個觀點本身,說得很對。
從大學開始,回過頭來審視當下的教育,時常會感覺:
缺乏基本的邏輯和思維訓練,
是我們現代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
什麼是邏輯,如何獨立思考,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維,如何更高效地學習…… 這些內容,都是「認知層」的重要骨架,也是完整塑造你思維模式的材料。可以說:
它們是你在心智上,
真正「成年」的表現。
但是,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這些東西全部都是缺位的。
這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
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是學生,許多成年人,乃至有一定閱歷和社會地位的人,也時常會犯非常低級的邏輯錯誤和思維謬誤。
這個鍋當然不應該全部由教育去背,但至少,在心智和思維上,我們的教育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有趣的是,上個世紀 70-80 年代,語文課本里是有邏輯學內容的。到了 90 年代初,這部分內容被刪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說教和規訓意義的內容。理由是「降低難度,讓學生紮實學好基礎知識」。
聽說最近,高考又要改革,進一步降低難度。再這樣下去,依靠教育實現階層突破和躍遷這條路,恐怕也要完全被封死了。
說回主旨。
為什麼說許多人,都時常會犯邏輯錯誤呢?
下面這幾個案例,不妨一起來看一下。
02
前陣子,有政策說,企業的社保要跟個人所得稅綁定,由稅務部門統一收取。
很多人就表示:這麼一來,許多企業都活不下去了,支出會大大增加,只有裁員和倒閉兩條路。
問及為什麼,他們往往會列舉一大堆「身邊的情況」:
我舅舅開的公司有幾百名工人,現在撐不下去了;
我鄰居家的廠子每年都艱難維持,如果人力成本增加,只能裁員;
裁掉的人怎麼辦?他們一沒文化二沒技能,只能回家種地,要麼就在城市裡遊盪、打零工……
這些信息有用嗎?有用,它們可以幫我們開拓視野,增加大量見聞(假設它們都是真的)。
但它們能得出「許多企業都活不下去了」這個結論嗎?能為此提供論證嗎?不行。
為什麼呢?很簡單。全中國 2017 年一共有 2900 萬家企業(數據來源:經濟日報),你身邊倒閉的企業再多,哪怕有 10 家、100 家、1000 家,也沒有辦法代表「許多企業」—— 你只能代表你所看到的那些對象。
再進一步思考:一個人,他所觀察到的事物,一定是有某種共性的。比如:我做互聯網出身,又長期待在珠三角,那我觀察到的企業,多半是以珠三角地區的互聯網公司居多。這能夠代表整個中國的企業嗎?顯然也不行。
這就叫做
「選擇觀察效應」
:一個人,所思考的東西、所認知的事物,絕大程度上,是由他所觀察到的樣本決定的。而他具體能觀察到哪些樣本,本身又會經過有意或無意的篩選,往往有所偏向,並不全面。
正確的論證方式是什麼呢?從數據入手。
例如:
某某數據來源顯示,2016 年,全國製造業的平均凈利率為多少,平均僱傭的員工數量為多少,人均工資為多少。如果提高稅負,需要增加多少成本,這些成本會使利潤率降低到多少,會有百分之多少的公司虧損……
這才是合理、有說服力的論證方式。因為它通過「數據」,把製造業里不同公司之間的差距「抹平」了,反映出了總體的趨勢。
針對趨勢,我們再去進一步思考、假設,或者細分、剖析,都可以。
再舉一個例子:有錢人一定不會性侵,因為他要什麼有什麼。
這個論點顯然是不對的。我們非常輕鬆能舉出一堆反例。這些反例也的確能有效駁斥這個論點。
但如果稍微修改一下,變成這樣:
有錢人不太可能性侵,因為他要什麼有什麼。如果發生了性侵醜聞,很有可能是被對手設局/媒體假新聞/當事人故意訛詐/炒作……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列舉大量的反例,能駁斥這個觀點嗎?不能。
為什麼呢?因為它強調的是「可能性」。舉出再多反例,你也沒辦法去論證「可能性」—— 這些獨立的事件,加起來,都有可能是「特殊情況」,而不是普遍情況。
更有效的論證方法是什麼呢?
我們看到,原來的論證是「因為他要什麼有什麼,所以不太可能性侵」,也就是說,他默認了「因為得不到,所以才會去性侵」—— 合理的反駁方式,應該是從這一點入手,去攻擊這個論證的根基。
舉個例子:名人、有錢人性侵、性騷擾,並不是單純出於對性的需求,而是因為權力。他們想證明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就像紙牌屋裡面那句經典台詞: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這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是關於性的,除了性本身。性是關於權利的。
這個觀點對不對?是不是無可指摘?當然未必。但這個方向,才是有效的反駁思路。
03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只是文字遊戲,不過是口舌之爭而已,研究這些有什麼意義?
但實際上,邏輯並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思維問題。或者說,語言的本質,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
你如何去解釋一樣事物,如何去思辨、討論一個問題,往往就反映了你的認知。你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合起來,就構成了你的「認知世界」。
比起「外部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你的認知世界才更重要。因為你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輸出信息,都需要經過這個認知世界。它才是你心智的主導。
這也就是邏輯的意義:
邏輯,不僅僅是溝通表達的工具,
更是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
那麼,究竟什麼是邏輯?邏輯包括什麼東西?又有些什麼方法,能幫助我們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呢?
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要講清楚「邏輯思維」,非一整門課程不可。
今天簡單分享一些心得,希望能幫到你。
1.
澄清和定義
我們總是急於去找出問題的答案,但往往會忽略很重要的一步:
問題本身,究竟是什麼?
不要小看這一步。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和討論,之所以會無功而返,就是因為忽略了這個前提。
舉個簡單的例子:
A 開車不小心蹭到了 B,B 下車拿出一把砍刀攻擊 A,在爭執過程中,A 搶過砍刀,砍傷了 B。問:A 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還是故意傷害?
這個問題如何思考呢?
非常簡單。我們首先看:正當防衛的定義是什麼,能否給出一個清晰、明確的標準。然後,再觀察監控和證據,判斷:在這起案件中,A 的行為是否符合正當防衛的標準。那麼,答案就出來了。
可能有人會為 A 鳴不平,可能有人會覺得 A 出手過重,可能會有人分別站隊、說話……
但這些,意義都不大:它們只能滿足一時的情緒發泄,並無助於解決問題。
再舉個例子:在電車難題中,你讓列車駛向「多數人」的一邊 —— 這個做法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
簡單介紹電車難題:一輛電車疾馳,前方有兩條岔道,廢棄岔道上有 1 個孩子在玩耍,正常岔道上有 10 個孩子在玩耍。你手邊有一個閘門,可以讓電車駛向廢棄岔道,是否要扳動閘門?
這個問題怎麼思考呢?其實,你會發現,本質上,這是在問「某某行為是否符合你對道德的判斷」。那麼,你要做的就是:給出你對「道德」的定義。怎麼做是道德的,怎麼做是不道德的,然後,再看這個行為是否符合這個定義。
比如:你的道德標準是:做錯了事的人理應受到懲罰。那顯然,不扳動閘門更符合你的道德觀。
如果你的標準是:以多數人的幸福為最高準繩。那麼,你就應該扳動閘門,哪怕那個落單的小孩是無辜的。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這類問題,本質是什麼呢?是一個定義問題。你能否對事物下一個清晰的定義,才是問題的核心。
為什麼定義這麼重要?
因為它可以導向「共識」。而共識才是討論問題的基礎。
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共識」運行的。人們使用法定貨幣,是因為相信銀行和政府的信譽;人們不會擅自偷盜、搶奪,是因為相信國家機器的威懾力;人們能夠在一起討論問題,是因為相信對方有著跟自己一致的基本觀念。
任何問題的最終結果,都是行動。而一旦涉及行動,就會牽扯他人的成本、收益、立場、自由……
人在社會中,如何能夠跟其他人保持一致,彼此有效互動?很大程度上,就在於能夠達成「共識」,對事物有著一致的理解和期望。
所以,有效澄清和定義問題,可以導向共識,讓一切思考、討論、互動更有效。
這也是最基礎的一種邏輯能力。
2.
提煉和概化
我們每天會接收到海量的信息,遠超過大腦的處理能力。如果這些信息全部進入大腦,我們很快就會不堪重負。但為什麼我們還能生存著?
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它能夠從紛繁複雜的信息之中,進行「抽象」,找出核心和關鍵,達到以點牽面、以面帶體的作用。
這種能力,就叫做「提煉」。
提煉是大腦最優異的天賦,也是點石成金的利器。
它不但能夠高效優化信息儲存的效率,還能從信息之中萃取出意義、價值,進行吸收內化,不斷進行自我提升。
舉個例子:
給你一堆歷代王朝的興亡信息,如果你不具備「提煉」能力,那它們就只是一堆文字,沒有任何意義。但我們是否可以從中觀察,思考:
這些王朝的興亡有哪些共同點?是不是這些共同點,導致了王朝的更迭?我們可以從中思考和學到什麼?
這就是一種
「找共性」
的提煉。
再如:給你一個店鋪的運營數據,錯綜複雜,高高低低,怎麼看?是不是可以做成一個趨勢圖,然後去找:這個趨勢裡面,有哪幾個節點是特別高或者特別低的?這幾個節點發生了什麼?有哪些東西可以優化,哪些東西可以繼續發揚、提高?
這就是一種
「找異常」
的提煉。
再比如:政府出台了一項政策,怎麼解讀?不妨思考:這個政策牽涉到哪些行業?有哪些個體和組織涉入其中?它們會從中得益還是損失?
這就是一種
「找本質」
的提煉。
我在以前各種文章中,都多多少少提過這種思考方法。比如:在第三個例子中,我們能否去思考:這些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它們的需求是什麼?資源是什麼?限制條件是什麼?彼此之間的對接能否成立?—— 這就是
「需求-供給」
思考法。同樣,換另一個角度:它們對這個政策,是支持、中立還是反對?每一個利益相關方,能夠撬動的力量有多大?能夠造成什麼影響?—— 這就是
「阻力-動力」
分析法。這部分的內容,我們上周有推文詳細介紹過,
具體可以點擊參考:
如何提高思維能力,洞悉事物本質?
這裡就不多說了。
簡而言之:有效的「提煉」和「概化」能力,能幫助我們透過表象,更有效地理解事物背後的運作。
3.
推理和論證
邏輯的第三種能力,就是前面講過的推理論證了。
其實,排除掉前面提到的謬誤,有效的論證方法,從本質上說,只有兩種:
歸納,以及演繹。
讓我們回到第二部分的內容。
用數據來分析「稅負加重,企業將會如何」,這就屬於
歸納法。
它的本質是什麼呢?很簡單。一家企業不足以代表,兩家企業不足以代表…… 那麼我們就擴大樣本,用儘可能多的企業,儘可能大的數據,納入考慮,那麼我們得出的結果,就會非常接近真實情況。
而從推理的根基入手,去攻擊推理的基礎,就屬於
演繹法。
它的本質,是從內在的因素和前提出發,通過因果聯繫,去推出對應的結果。像「性侵的動機可能來自於權力欲」,再基於這個觀點去推演、延伸,這就是一種演繹推理。
這兩種基本推理方法,是所有邏輯入門書都會講的內容,在此不贅述了。
我要強調的是什麼呢?如果你要論證一個觀點,要麼從已經得到廣泛共識的數據、理論、事實入手,要麼從觀點本身內部所蘊含的因素、本質、前提入手。其他的方式,基本都是有偏差的。
(這就是一種「提煉」)
而反面是什麼呢?
訴諸個例:
因為我身邊有人治好了病,所以這個藥方有效;
(一個個例並不能說明什麼,你需要的是大量的數據)
訴諸權威:
因為某某專家說轉基因有害,所以我拒絕轉基因;
(專家個體也可能是錯的,你需要了解科學共同體的看法)
訴諸常識:
人類干預的東西一定不如天然的好,這不是常識嗎;
(我們所認為的常識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對的)
訴諸群眾:
朋友圈的文章都說他錯了,那他一定是錯的;
(大多數人相信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對的,並且,事實往往相反:錯誤的東西更容易得到傳播)
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錯訛之處,但在生活中,我們卻常常犯這樣的邏輯錯誤,讓思維就此停步,把思考的權力交給外界。
這是我們需要時刻警惕的問題。
4.
假設和驗證
邏輯的第四種能力,就是假設和驗證。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我沒法得到大量數據,沒法去證實一個東西,那怎麼切入思考呢?
這時,就是假設驗證起作用的時候了。
你可以先根據獲得的材料,提出一個假設,再圍繞這個假設,進一步去搜集數據、進行實驗,觀察結果,從中得到反饋,來修正你的假設。
通過這個過程,一步步地接近真相。
我很多文章,其實都是這樣來的。它們最早往往源自一個假設:某某現象是否可以用某某原理解釋?某某理論是否可以用在某某場景下?某某問題是否可以用某某方法解決?
然後,我會在碎片時間裡,不斷地去讀文獻、查資料,或者自己進行嘗試,用研究、報告和實驗結果,來支撐和否決自己的假設。再一步步修正它,最終抵達一個更加準確、嚴謹的結論。
這個過程,是檢驗自己觀點的過程,
更是獲取知識、拓展未知思維邊界的過程。
包括我自己在公司里,和幾個項目團隊中,我都會要求大家:多思考,多假設,多嘗試,採取敏捷的工作方式,快速試錯,快速反饋,快速積累經驗。
邏輯不應該停留在思考,更重要的是去行動 —— 只有經過行動,你才能構成一個「閉環」,讓知識和思維流動起來。
與大家共勉。
- The End -
-
作者簡介
-Lachel
20萬關注的高效思維達人
知識管理、時間管理專家,領英、36氪特約作家
公眾號: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 壹心理精選 ·
推薦閱讀:
※《虎嘯龍吟》完美收官,但為什麼說古裝歷史劇不能再拍了?
※每日一搭 | 9月28日穿什麼?
※職場上升職最重要的靠什麼?為什麼有的人事情做的好沒升職。有的正好相反?
※好文推薦:牧師再談基督徒為什麼要委身教會!
※每日一搭 | 9月9日穿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