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平定奉天之難的李晟
聲音資源載入中...
李晟出身軍伍世家,十八歲便投身軍旅,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征討吐蕃,遇到一吐蕃猛將守城抵抗,殺傷大批唐軍。王忠嗣大怒,招募軍中善射士卒。李晟應召而去,一箭射死蕃將,三軍振奮。王忠嗣厚加賞賜,撫著李晟的背,誇讚道:「真是個萬人敵啊。」
大曆十四年(
779年),唐德宗繼位,劍南節度使崔寧入京朝覲。吐蕃趁機進犯劍南,蜀中震動。唐德宗任命李晟為太子賓客,讓他率神策軍援救劍南。李晟取道漏天(在今四川雅安)、連取飛越、肅寧等城,橫渡大渡河,斬殺吐蕃軍一千餘人。
建中二年(
781
年),魏博節度使田悅起兵叛亂,兵圍臨洺(治今河北永年)。李晟被任命為神策軍先鋒都知兵馬使,與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合兵援救臨洺。他在雙岡(在今河北邯鄲西北)大敗魏軍楊朝光部,並乘勝追擊,與田悅戰於臨洺。當時戰況激烈,唐軍各部皆退卻。李晟率部衝鋒,踏著堅冰渡過洺水,橫擊魏軍,使得唐軍重新振作,合力擊破田悅。
建中三年(
782年),李晟又在洹水擊破田悅,乘勝進軍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因功被授為左散騎常侍、魏府左司馬。當時,幽州節度使朱滔、成德節度使王武俊因不滿朝廷封賞,遂與田悅勾結,並率軍圍困趙州(今河北趙縣)。李晟建議聯合義武節度使張孝忠,合兵攻打范陽(今北京),以迫使王武俊從趙州撤軍。唐德宗允其所請,將莫仁擢、趙光銑、杜季泚等禁軍將領調撥至李晟麾下,並加授李晟為御史大夫。李晟領軍北進,果然逼得王武俊撤軍退走。
建中四年(
783
年),李晟聯合義武軍,將幽州將領鄭景濟圍困於清苑(今河北保定),並掘水灌城。田悅、王武俊紛紛派軍來援,但都被李晟擊敗。朱滔又親自來援,並以大軍包圍李晟所部。李晟內攻鄭景濟,外抗朱滔,與敵軍相持數月。後來,李晟重病卧床。部將共議,決定從清苑撤離,退保定州。朱滔憚於李晟威名,也不敢派兵追擊。
建中四年(
783年)十月,涇原鎮士卒在長安嘩變,擁立朱泚為帝,唐德宗倉皇逃奔奉天(治今陝西乾縣),史稱涇原兵變。唐德宗逃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因駱穀道路狹窄,糧食供應困難。德宗很後悔沒有聽從李晟的建議,又擔心地問渾瑊道:「李晟兵力孤絕,能打勝嗎?」渾瑊道:「李晟秉性忠義正直,意志不可動搖,我預料他一定能打敗叛軍。」德宗方才安心,並晉陞李晟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晟接受任命時,邊拜邊哭道:「京師是國家的根本,如果大家都不肯進兵,誰能收復它呢?」於是修理衣甲武器,加高城牆,挖深濠溝,籌劃收復京師。
李晟集合全軍訓話道:「國家多難,皇帝流亡,目睹危難,為節義而死,是我們份內的事。你們此時不殺匪首,立功博取富貴,就不是英雄豪傑!」三軍將士皆願效死命。李晟領兵攻打長安通化門,叛軍不敢出戰。次日,李晟集合將領們詢問如何攻取長安。眾將都要求先攻外城,然後掃清皇宮裡的敵人。李晟卻認為:「叛軍若設伏兵與我巷戰,居民會喧鬧潰散。叛賊的精銳士兵集中在皇苑中,現在直接進攻這裡,是挖他的心腹要害,想逃跑都來不及!」於是從東渭橋移營到光泰門,以大軍直逼都城,大敗朱泚部將張庭芝、李希倩。
李晟派人先在夜裡拆毀二百步長的皇苑圍牆,作為進兵通道,等到李演等人來到時,叛軍已經用柵欄堵住。李晟怒叱諸將道:「怎敢如此放縱敵人,我當先殺了你們!」史萬頃害怕,率領其部眾首先衝進,拔去柵欄攻入皇城,王佖帶領騎兵跟隨其後進擊,叛軍大敗。官軍分路前進,姚令言率領叛軍仍在頑抗。李晟命令決勝軍使唐良臣率領步騎兵進逼,且戰且進,到了白華門,叛軍有數千騎兵出現在官軍的後面,李晟率領一百多騎兵回身抵禦,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來了!」叛軍都驚恐逃散。朱泚率領敗兵逃離長安,李晟派遣兵馬使田子奇追擊,其餘叛軍相繼投降。
捷報傳到梁州,德宗流淚不止。群臣前來祝賀,道:「李晟蕩平兇惡的叛賊,但市場攤鋪沒有移散,宗廟沒有驚動,長安居民未受驚擾,即使是三代時用兵,也不能超過他。」皇帝說:「上天生下李晟,是國家和百姓的福分,哪裡是我一人的福氣呢?」封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一千戶。德宗從梁州回來,李晟身穿甲胄在三橋迎接皇帝,德宗停馬慰勞他。李晟兩次跪拜叩頭,向皇帝祝賀,又道:「陛下的臣子,不能很快消滅叛賊,致使陛下兩次流亡,是我不稱職的罪過,請定我的死罪。」拜伏在道路的左邊,德宗感動得掩面流淚,命給事中齊映扶起他,讓他回到自己的位置;又賜他府宅、良田、園林等。李晟進府宅時,京兆尹設帷帳,教坊奏樂作為前導,皇帝命令將相送他回家。德宗在東渭橋為李晟立紀功碑,親自撰寫碑文,又命皇太子錄下碑文副本,賜給李晟。
793
年(貞元九年),李晟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德宗得知後流涕不止,命百官到其府第弔唁,並追封他為太師,贈謚號忠武。李晟下葬時,德宗又親到望春門送葬,派使者在靈車前宣讀詔書,又命百官在路旁哭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