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世界》中的「世界」
2018年8月,作家袁凌推出自己的首部中篇小說集《世界》。該作品以匍匐大地的書寫方式,講述了底層人物的命運。今晚21:00,東方衛視中心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讀書》,一起走進袁凌的寫作世界。
袁凌和主持人張穎
《世界》中的「世界」
2018年8月,作家袁凌推出首部中篇小說集《世界》。書中有在礦難中失去雙眼的男人、以哭死人為業的「歌郎」、與山林和命運搏鬥的伐木工......袁凌每每落筆,始終與土地緊緊貼合。記憶和當下,人與物,苦味和芬芳,彷彿都源自《詩經》,向讀者展現出一幅艱難而又充滿希望的鄉土圖景。
袁凌在老家平利縣 (攝影:三桃)
《世界》的創作靈感源於袁凌的一次回鄉——城鎮化的斷裂似乎是一夜之間的出現和消失。他突然覺得時光匆匆,自己應該在那個時候抓緊時間記錄,否則將會永恆地失去機會。於是他辭去了媒體的職務,回鄉待了足足一年有餘,認真記錄了當時中國的鄉村在城鎮化運動中出現的斷層和人們命運的轉折。
平利縣
(攝影:三桃)
袁凌對自己作品的定義是「鄉而不土」,他希望自己能夠把鄉村人的心靈世界、和自然的關係,作為一個獨立的「世界」呈現出來,這些人物或許很邊緣,很卑微,但是他們都在努力地承擔著自己的生活,從未怨天尤人。
《世界》
《世界》的扉頁上寫了一句「世界說所有的風都在這裡了」,這是袁凌自己所作的一句詩,標題就叫《世上所有的風都在這裡了》。正如金宇澄所說,《世界》就像是《詩經》中「國風」的延續,不沉重,不土氣,只是提供了一個晦澀的故事給讀者,讀完仍感覺拂面而來一股悠悠的風的氣息。
從媒體人到作家
袁凌曾經的身份是一位媒體人,據他自己介紹,他的文學創作從青春期就開始了。哪怕是在做記者的那個階段,他也是一邊寫小說,一邊寫新聞報道。他把新聞採訪里的寫實性文章同小說的文學性相結合來構建作品,對文學的熱愛不言而喻。
《青苔不會消失》
許多人是從《青苔不會消失》開始認識袁凌,但實際上他很早就自費出版過第一本詩集《石頭憑什麼呼吸》,後來又正式出版了非虛構作品集《我的九十九次死亡》,小說集《我們的命是這麼土》等,直到如今出版《世界》。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袁凌覺得每個人都存在一種人性上的困難,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缺陷,存在不完整的部分,以及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遭遇困境和迷惘。
袁凌
人們覺得袁凌的作品是在描述苦難,但他卻不希望世人只看到如此。如曾經的作品《青苔不會消失》,青苔作為修復世界的意象,擁有自己旺盛的生命力。這正是他作品中凝重和洗鍊的結合,不單純是沉重。
從調查記者到非虛構文學作家,筆耕不輟的背後是袁凌對真實生活的堅守。他筆下真實而綿密的細節如針織般結成生活的細網,無論哪種文體,都有著同樣堅實的質地和撼人心魄的力量。「在沉默中傾聽,為無聲者立言」,他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虛構,「不管什麼情況下,我都要寫人類的真實生活」。
《世界》
袁凌寫小說習慣於有原型,然後把這些原型的日常生活環境和生活細節與社會變動相聯繫,展現人物完整的生活狀態,構成一個大「世界」。
袁凌
提到接下來的寫作計劃,袁凌說自己馬上會著手於《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的續集:《生死刻》的創作。然後自己會投入一個已經做了幾年的項目,採訪各種各樣的鄉村兒童和城市的隨遷兒童,隨後成書。這之後他還想開始寫自己的個人史,記錄時代的變化和風俗、器物的變遷等。袁凌沒有辦法拋棄非虛構的創作,這點上曾經和現在也從未改變。
長按二維碼關注星文化
WeChat ID: xingwenhuawx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藝術人文頻道 周一至周五每晚九點《今晚》
愛奇藝《今晚》
節目直播可登陸看看新聞網/看電視/藝術人文
推薦閱讀:
※藝術先鋒 水墨清園,清平世界杜艷,國展作品展示
※線粒體——世界的幕後統治者(組圖)
※出來混遲早要還!他以前是世界上最能打的拳手,如今誰都能打他!
※世界各國國徽大全(二)
TAG: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