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比起打罵,孩子竟然最怕父母做這幾件事!你中了幾條?

「媽媽,你為什麼生爸爸的氣?」

下班回家一進門,閨女就跑到門口,對著正在換鞋的我問。

此時的我,因為下班前跟孩子爹在電話里吵了一頓,正憋了一肚子火沒處發,但還是忍住了,盡量平靜的說:「媽媽沒生氣,你聽誰說媽媽生氣了。」

「媽媽,我都聽見你跟爸爸打電話了,你的聲音那麼大,是不是爸爸惹你生氣了?」

我正在想該怎麼跟她解釋大人吵架的事情。

閨女繼續一本正經的說:「我好害怕你們兩個吵架的樣子,那麼凶,嚇得我都不敢說話。媽媽,如果爸爸以後再惹你生氣,你告訴我,我會讓他跟你道歉的。」

聽閨女這麼一說,我的氣也消了大半,承諾她以後盡量不跟爸爸吵架。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是做父母的大忌,這一點我們也盡量避免,但有時候一時氣急,忍不住就當面發火,想不到一兩次當著孩子面吵架,給孩子造成這樣的影響。

曾經看過一份問卷調查結果,孩子最怕父母什麼?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父母吵架」。

腦補一下孩子看見父母吵架時的場景:兩個大人氣急敗壞,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孩子孤獨的縮在一個角落裡,或者關在自己的小屋裡,既不知道該不該勸,又不知道勸誰,內心充滿了恐懼。

想到這些,做父母的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即使要吵,也要找孩子看不到的時候、看不到的地方。

其實,除了害怕父母吵架,孩子還怕父母做這幾件事:

1、教育孩子總不離「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脾氣很好,天天就知道讀書,長得又帥,每次考試考到年級第一。長大以後,他還交了一個又正點又有錢的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務員全考上了。」

這是《愛情公寓》中曾小賢說的一段話,被很多孩子奉為經典。小時候,誰還沒聽過幾次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真的那麼好嗎?」

《少年說》中,一個叫袁璟頤的初中女孩走上天台,勇敢的對媽媽喊出「今天我要吐槽的是我的媽媽,因為很多人都在網上聽過,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不只是別人家的好,你為什麼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

「每次考試成績下來,一定是先挑差的說。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媽媽給出的永遠不會是鼓勵。」

孩子說著說著就哭了,當她下台後,她媽媽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她的朋友,每次考試第一的學霸,上台後竟然也吐槽被「別人家」的孩子困擾。

「你們班每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想自己的孩子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看見孩子做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會忍不住糾正,希望通過「別人家」的孩子來激發孩子的潛能和鬥志。

而在孩子看來,這種打擊式的教育方式不但不會促進自己成長,還會打擊自己的自信心,給自己造成煩擾。

所以,「別人家的孩子」還是要慎用,多幫助孩子發現他身上的長處,培養自信心,更容易促進孩子發展。

2、督促孩子總不忘反覆嘮叨

小濤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每天放了學,愛呆在託管班裡,留到最後一個才回家。

為什麼不想早回家,因為不想聽媽媽嘮叨。

小濤媽是個要強的女人,自己過得比較辛苦,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的身上,對孩子要求比較高。

為了督促孩子學習,她用盡了一切辦法。

每天小濤一進門,她的精神立刻緊張起來。

回來了,怎麼回來這麼晚?作業做完了嗎,做的怎麼樣?跟誰一塊做的?

吃這個魚吧,特意給你買的。怎麼吃了兩口就不吃了,這個魚不便宜,特意給你補腦子的。學習累,多吃點魚補補,學習好。

怎麼,覺得我做的不好吃?你個沒良心的,我費了這麼多勁不都是為了你。

別玩遊戲了了,趕緊複習功課去。

什麼,還要再玩五分鐘,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學習才是正事。

你這個題怎麼又做錯了,不是上次講過嗎?我都記住了,你怎麼這麼笨……

怎麼做的這麼慢,到睡覺點了,再做不完耽誤睡覺了

我們總覺得,孩子的自制力差,需要我們時時提醒,我們一不開口,孩子就會做不好。

對我們這種做法,孩子並不領情,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獨立完成,父母說的多,孩子反而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

父母少說多做,也許會事半功倍。

3、幫助孩子總不捨得放手

曾經在一所小學的調查中,有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較差,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做事比較拖拉」,有的認為 「孩子做事不自覺」,有的認為「孩子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不好」,孩子的這些問題,讓家長很是頭疼。

而當問及孩子們在家都做什麼時,大部分的孩子回答:除了學習,父母什麼也不讓自己做。

父母們覺得,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雖然有時候也刻意讓孩子去做一些學習以外的事情,比如幹家務等,但孩子做的比較慢,自己著急,就做了。有時候心疼孩子,就幫助孩子做了。

老師們的反饋,卻讓家長大吃一驚。老師說,獨立性差,影響到了孩子的成績,成績不夠理想的孩子,往往依賴性比較強,課堂上只等著老師講,不願獨立思考,要麼就開小差。

其實,孩子很小就有獨立意識了,我家老二一歲多,現在堅持不讓大人喂飯,自己抓勺子,拿筷子,即使用這些吃不到嘴裡,他用手抓著吃,也堅決不讓喂。我們也沒怎麼管,這段時間發現他已經能自己用勺子把飯送到嘴裡了。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做父母的的不要怕孩子不會做、做不好,萬事開頭難,什麼事讓他自己去嘗試、去體驗,他會感受到探索和掌控的樂趣,主動性會增強,將來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4、關心孩子總忍不住大吼

知道我們家老大今年讀一年級,同學給我轉了一篇文章《一位母親輔導作業神經分裂全紀錄(漫畫)》,還沒看完我就笑了,等看到最後的留言,我更忍不住了。

就在昨天,剛剛因為閨女做作業不認真被她爸吼了一頓,還好,我以照顧老二為名躲開了,不然估計也忍不住。

看看父母們是如何對待孩子寫作業的:

 

而對於父母的強烈反應和吼叫,孩子們是如何反應的呢?

無論父母怎麼氣急敗壞,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嚇得瑟瑟發抖和目光獃滯,時間上了就會麻木,父母愛怎麼吼怎麼吼,孩子具有了免疫力,吼的聲音再大,對學習也起不到多少作用。

 

葉聖陶曾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

我們都知道,農作物的成長有其自然規律,急不得,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教育講求的是「慢工出細活」,講究「深耕細作」,無論我們對孩子抱了多大的希望,多麼著急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平時注重施肥澆水,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不辣的媽,左手職場,右手倆娃,左突右沖中自得其樂,寫理性的、溫情的文字。

文章首發於家教幫。家教幫擁有超百萬中小學生和家長,提供家庭教育、國學、書法等豐富的名師課堂,權威的教育專家輔導,陪伴每一個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如需投稿和轉載,請聯繫微信:MrZhou_2014

關注不辣的媽

關於成長、讀書、育兒、婚姻家庭,與您交流。

推薦閱讀:

讓孩子像小樹一樣毫不費力的成長
早教,如何賦予孩子豐富的情感?
家有患兒,如何照顧好孩子的同時兼顧家庭?你需要了解以下幾點

TAG:孩子 | 父母 |